第71章 :担任东城守将

    鹰扬府内。

    伏子厚佩戴剑,来到主将议屋中,便看到一张挂着的地图前站着数名中年男子。

    “将军!奋武尉已带到!”

    士卒对着最靠近地图的中年男子禀报道,随后便见到中年男子示意士卒退下。

    “奋武尉,伏子厚!拜见潘将军!”

    伏子厚见此情形,哪里还不知道那名中年男子,便是潘长文,于是抬起手,微微低头,对着潘长文行礼。

    “无需多礼!”

    伏子厚听到潘长文淡淡的声音,这才抬头放下手,随后便看向其他几人。

    “羽林骑尉!温大有!”

    第一个对着伏子厚抬手的,便是年近四十的温大有,其次便是一旁的张高平。

    “鹰扬校尉,张高平!”

    张高平年纪要比温大有大一些,脸上同样留着长须,面色给人的感觉十分严肃、古板。

    其他几人这时候也纷纷抬手行礼。

    “许世绪,鹰扬府司马!”

    “赵文恪,鹰扬府司马!”

    “刘政会,鹰扬府司马!”

    许世绪、赵文恪、刘政会,都是鹰扬府的班底官员,至于再往下的旅帅、队正之类的,都不在这里。

    “伏子厚,拜见诸位大人!”

    伏子厚抬手行礼道,随即便听到潘长文的声音。

    “听闻奋武尉此前在清河郡,率领囚徒,便击败反贼张金称?”

    潘长文看向伏子厚,轻声询问。

    潘长文的面色让人看不出喜怒,双眼看向伏子厚时,也很难让人判断对伏子厚是喜是厌。

    “时逢贼人攻城,又与援军数日交战,子厚方能趁敌之疲惫,侥幸得胜,言之惭愧!”

    伏子厚不清楚潘长文的心性,于是谦虚的说道。

    在历史中,对于潘长文的记载并不多,仅是太原留守兼鹰扬郎将,在大业十二年四月初七,甄翟儿率众十万攻打太原时,潘长文兵败身亡。

    “能如此年纪胜贼人,便是少年英雄!无须过谦!”

    潘长文看着伏子厚说道,随后便继续与众人,看着地图,谈论要事。

    伏子厚见状没有说话,站在许世绪、刘政会等人身旁,一起看着地图。

    直到这时候,看着清楚详细的地图,伏子厚方才知道,原来晋阳一共有两座城,两城中间由北往南的汾何隔开。

    两座晋阳城都在汾河旁,眼前脚下这座较大的城,在汾河西边,是大城,早前也叫龙山城,不过由于晋阳宫的存在,百姓都称为晋阳城。

    而在大河对面的是东城!在地图上的规模,比西城小一些。

    整个晋阳两城地区,都是三面环山,无论是东边还是西边,不远都是连绵不绝的大山。

    不过较比汾水河对面的东城,伏子厚发现,眼下这座西城的地势,非常好防守。

    在这座西城北边,就在晋阳宫城墙外不远,便是一片大湖,那里不可能布置大量的攻城人马。

    城东边是汾河,城西边是龙山山脉,剩下的南边,方才乘坐马车经过时,由于自己与武士彟闲聊没看到的地方,周围是一片方圆数里的沼泽地。

    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几乎让这座大城毫无破绽。

    怪不得自古以来,常言晋阳难攻,是兵家要地,从赵襄子守城反灭智氏,再到刘琨孤守晋阳城九年,以及后世令无数君王为之忌惮,下令拆除。

    大城西城,当真是天险要地!

    反观汾水对面的东城。

    伏子厚微微皱眉,比起西城,东城仿佛如同一座弃城一样,四周毫无险要布置。

    议房内。

    随着潘长文与温大有、张高平等人商议太原布防一事,伏子厚全程都在默默听着,没有插嘴说话。

    过了许久,议事结束快要结束之时,潘长文方才看向伏子厚:“伏校尉!”

    “在!”

    伏子厚抬手行礼。

    “即日起,伏校尉便统领步卒,坚守东城!”

    潘长文下令道,给伏子厚布置在鹰扬府的事务、要职。

    听到潘长文的话,温大有、张高平等人,纷纷看向伏子厚一眼,没有开口。

    许世绪、赵文恪、刘政会三人也是各自默默看向彼此,都明白潘长文是何意。

    凡有交战,无论是反贼,还是北上增援戍边,步卒的伤亡都是最高,故而步卒校尉也是最危险、最吃力不讨好的位置。

    这也是为何眼下太原鹰扬府中,只有骑尉温大有、张高平二人在,步卒校尉却有空缺的原因。

    潘长文这明显是要敲打敲打伏子厚!

    想到这里,许世绪、赵文恪、刘政会三人都默不作声。

    看着年纪轻轻的伏子厚,他们与伏子厚都没有关系,如今伏子厚要去统领步卒,他们三人都是司马,日后接触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

    “喏!”

    伏子厚听到潘长文的话,心里微微一愣,但瞬间便回过神,抬起手,开口接令道。

    潘长文看到伏子厚的举动,满意的点点头,随后便让众人离开。

    看着张高平等人离开,伏子厚也转身离开议屋。

    “温大人!”

    在鹰扬府的院子里,看着其他大人都纷纷骑上马,带着扈从或者亲信离开,伏子厚连忙来到温大有身旁。

    “奋武尉可还有事?”

    温大有板着脸,看向伏子厚询问道。

    伏子厚随即从怀中掏出书信,交给温大有。

    带着疑惑,温大有翻身下马,抬手接过伏子厚的书信,打开看起来,这一看,脸色瞬间变化起来。

    “贤侄是李老的孙婿?”

    温大有一脸惊讶的看着伏子厚,完全没想到,眼前这个年纪轻轻的少年,居然是李老的孙女婿。

    “子厚拜见温叔伯!”

    伏子厚抬手行礼道。

    温大有连忙伸手扶起伏子厚,此举便是让伏子厚不用再客套,转头看向鹰扬府议屋。

    “此处不是说话之地,贤侄随叔伯走!”

    温大有说道,收起书信,让伏子厚去自己住的地方。

    得知伏子厚是李老的孙婿,温大有一前一后的态度,完全就是天差地别。

    很快。

    在温大有的陪同下,伏子厚便来到温大有居住的府邸。

    温氏是太原名门,而温大有在太原多年,故而住着的府邸,是个人私宅。

    正堂中。

    随着府邸侍女退下,温大有便看向伏子厚。

    “早些年潘氏因文帝而兴起,潘长文父死,袭爵受封,驻守太原,一年多前,刘龙儿在离石郡聚众反隋,身为留守的潘将军,便奉命前去平叛,此战鹰扬府的将士多有死伤而无功!去年陛下在雁门被突厥大军包围,潘将军领兵前去,死伤诸多……”

    温大有对着伏子厚说道,随后摇摇头。

    “潘长文此人无能妒才,贤侄乃是立功获封奋武尉,又如此年轻,故而在议屋时,特地想要打压贤侄!太原世家多在这汾河西边的大城之内,对岸东城多是普通百姓,周边乡民。”

    温大有叹口气,若是早前知道伏子厚是李老的孙婿,在议屋内,定会站在伏子厚身边,让潘长文有所顾忌,但眼下说什么都已晚,伏子厚也已经接令。

    “原来如此!”

    伏子厚轻声说道。

    伏子厚不是傻子,在议屋时,已经隐约感觉到,潘长文对自己,似乎有些意见,如今听到温大有的话,终于明白缘由。

    既然潘长文是个无能善妒之人,伏子厚知道被派去河对岸镇守东城一事,短时间内,已经不可能改变。

    好在眼下伏子厚也不着急,就像在议屋时想的一样,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等过两个月再想办法调回西城便是。

    既然知道四月份会有贼人攻打晋阳,眼下整日留在西城这边,眼睁睁看着对岸东城,毫无固险可守,毫无防备,伏子厚心中也会不好受。

    就像眼前温大有说的,在河对岸的东城内,多是普通百姓,以及周边乡民。

    伏子厚不是什么世家豪族出身,昔日经历过被难民团团包围,经历过那股深深的绝望感。

    去东城那边,伏子厚不求其他功德,只求能能尽自己一些微薄之力。

    念及于此,想到在鹰扬府议屋内看到的地图。

    “温叔伯!子厚要去东城领兵,眼下对东城一无所知,温叔伯可知道,在东城的城内,有多少存粮、衣甲?”

    伏子厚看向温大有,轻声询问道。

    应对反贼十万大军攻打晋阳城,在这件事情上,东城那边的积蓄存粮十分关键。

    “据叔伯所知,如今晋阳城绝大部分兵甲、粮食,都在这西城仓城内,东城仅多囤守城军辎,至于兵甲,应当不会超过三千具,粮食也不会超过两千斛……”

    温大有想了想,把知道的东城情况,告诉伏子厚。

    “如此稀少?”

    伏子厚一脸皱眉。

    一万斛粮食,大概是六十万斤米粟,也就是说,东城的存粮不过在十二万斤米粟左右。

    这听起来很多,但以往面对敌人攻城,能坚守下来,往往也会被包围断粮数月,在这样的情况下,城内百姓的存粮一旦吃完,这些粮食根本支撑不了多久。

    “贤侄是担心有贼人攻城?”

    温大有看着伏子厚一脸凝重的脸色,很快便猜到伏子厚心中所虑,于是忍不住露出一些笑意。

    “子厚不敢隐瞒叔伯!子厚以为,晋阳自古以来,便是兵家要地,如今贼寇四起,难免会有贼人想要攻夺晋阳!”

    伏子厚抬手说道。

    原本伏子厚以为自己说出这番话,会让温大有,心中有所重视一些,不成想,说完便看到温大有笑着摇头。

    “贤侄无需多虑!贤侄在议屋可曾看到布图,晋阳乃是天险之地,贼人有何之能?焉敢来犯?”

    温大有看着伏子厚,感觉伏子厚的忧虑,实属自扰,别说自己在太原领兵多年,就是晋阳的地势,就注定让贼人望而止步,不敢来犯。

    “当今天下,贼人不过流寇之众!”

    温家正堂内。

    伏子厚听着温大有的话,没有再争论下去。

    如今太原郡附近,除去西边接壤的离石郡,有刘龙儿数万反贼外,无论是南边的西河郡、上党郡,还是北边的楼烦郡、马邑郡、雁门郡,都有隋朝军队驻扎。

    在甄翟儿领兵到来之前,谁又会相信,有人敢攻打地处核心位置的太原。

    想到一同来到晋阳的武士棱、武士彟,伏子厚看向温大有,把遇到武士彟的事情,全都告诉温大有,特别是武士彟在路上,特地提到的人。

    “看来武家对贤侄颇有亲近之意!”

    温大有听着伏子厚的述说,缓缓点头。

    随即温大有告诉伏子厚,武士彟说的并没有错,在太原,武士彟说的三人十分重要。

    想到伏子厚方才来到晋阳,就碰到潘长文的打压,温大有担心伏子厚灰心丧气。

    “对于潘长文,贤侄无需担心,叔伯会找个机会,将贤侄的身份,以及与温家的关系,告知潘长文,虽不能让潘长文改变心意,但也无需再担心日后被其打压,温家在太原,还有一些名望!”

    温大有开口安慰道,让伏子厚不需要太担心日后的仕途。

    “子厚多谢温叔伯!”

    伏子厚闻言,满是感激的抬手行礼。(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唐功不错,请把《唐功》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唐功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