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曹魏反扑,十万鲜卑入长安(求票)

    章武六年(226年),秋。

    北风飘寒。

    并州,西河之北。

    石城。

    数万鲜卑屯聚。

    大帐中。

    轲比能与步度根这俩本应该见面眼红的仇敌,此刻竟如亲兄弟一般亲切把盏。

    而在客位。

    又有一汉服青年,眉宇之间有三分士人惯有的孤傲,乃是曹魏振威将军、持节度幽并军事吴质之子吴应,现为散骑常侍。

    “吴散骑,恕我直言。我曾听到些不好的传闻,称征西将军与陛下不和。倘若我等南下长安而征西将军又作壁上观,又当如何?”

    把盏间,轲比能看似豪爽的语气下充斥了精明和算计。

    作为檀石槐之后最强大的鲜卑首领,轲比能比起其余的鲜卑人更有头脑。

    昔日袁绍占据河北,不少战败的义军和流民流亡到了鲜卑地区,教会了轲比能兵器和文字,也滋生了轲比能的野心。

    轲比能更是趁着中原战乱之际,致力于兼并部落,到如今已拥众十余万。

    原本曹丕对鲜卑的策略是拉拢与轲比能有仇的步度根让鲜卑内乱消耗,然而随着刘备势力的不断壮大,曹丕不得不转变策略。

    自丢寿春后,振威将军吴质就向曹丕上书称“鲜卑为小患,刘备为大患,可向鲜卑许诺重利,诱其攻伐长安。”

    曹丕采纳了吴质的上书,令吴质之子、散骑常侍吴应带上印绶金银出使鲜卑,许诺事成之后可将并州的西河郡以及太原郡以西部份地区都封给轲比能,且又将轲比能的心腹大患田豫等将调往别处,许诺不再干涉轲比能兼并各部且会促成步度根与素利向轲比能称臣。

    这些地区常年受到鲜卑的侵扰,实质上早已不受曹丕掌控。

    不过正式承认和非正式承认,还是有所不同的。

    曹丕以“封”的方式将这些地区封给轲比能,面子上过得去,轲比能则以“臣”的身份继续向曹丕进贡,实际上享受好处。

    两害相权取其轻。

    对曹丕而言,击败刘备势力才是当务之急。

    至于鲜卑。

    等击败了刘备势力再去解决也不迟。

    轲比能虽然同意了合击长安但并没有愚蠢到完全听从曹丕的调遣,提出要求让曹丕配合出兵。

    曹丕同意了轲比能的要求,让征西将军曹彰配合进攻。

    若抛开军事,曹丕这一手玩得是挺巧妙的。

    不论是轲比能和曹彰,还是刘备,都是曹丕的心腹大患。

    让三个心腹大患互相攻伐消耗,对曹丕而言是最有利的。

    只是观轲比能此刻的表情和语气,对曹丕并不信任。

    一旁的步度根则是没有开口。

    作为一向亲善曹魏且与轲比能有私仇的西部鲜卑首领,步度根同样希望轲比能在攻伐长安时被刘备势力消耗。

    这个时候,就应该装聋作哑,表面上以轲比能为尊。

    没有人是傻子。

    能自成一方势力的,基本都装了七十二个心眼儿,九十六个转轴儿。

    傻子早就被人干掉了。

    吴应心中鄙夷:塞外之人,就是小心眼儿。

    心中虽然这么想,但吴应嘴上的口号却喊得很响亮:“陛下一向言而有信,绝不会食言。为了能让征西将军配合鲜卑的勇士攻打长安,陛下已经将征西将军之子曹楷封侯了。

    征西将军也向陛下许诺,只要鲜卑的勇士一到,就会亲率大魏的勇士先登攻城,征西将军还说,鲜卑的勇士只需在城外呐喊助威就可以了。”

    玩话术的都脏。

    吴应这话前面还正常,到了后面就有激将的味道了。

    让数万鲜卑南下呐喊助威?

    哪怕明知道吴应是在激将,轲比能也忍不了。

    “吴散骑说笑了。我等既然响应了陛下的诏命,自然会尽全力,鲜卑的勇士又岂会不如汉人?我轲比能行事,只遵循公平二字。”

    轲比能大笑。

    贯彻公平,也是轲比能雄踞漠南的主要原因。

    但凡抢掠所得财物,轲比能都平均分配,且当着众人分配,从不私贪,故而轲比能麾下多有效死力的。

    吴应一边嘴上附和,一边心底鄙夷。

    “眼下即将入冬,石城到长安千余里,路途遥远,不知大王何时出兵?”吴应又问。

    轲比能大笑:“吴散骑多虑了。对你们汉人而言,秋冬之际不便用兵。对我们鲜卑人而言,秋冬之际正是用兵之时。三日后出兵!”

    这话轲比能倒没骗吴应。

    草原马匹经过夏季水草滋养后最为肥壮,机动力强能适应长途奔袭。

    再加上草原严寒,秋冬之际物资匮乏,南下既可以避寒,又可以掠夺物资。

    反观中原一方,秋冬之际往往会减少边防活动,防御相对松懈。

    听了轲比能“三日后出兵”,吴应暗暗松了一口气。

    同时。

    吴应的心中又多了几分激动:此计若成,阿父就能返回洛阳了。

    三日后。

    轲比能与步度根尽起石阳屯聚的六万余鲜卑,对外号称“十万控弦之士”,自石城南下,沿无定河谷经上郡、雕阴、过洛川、黄陵,前往渭水。

    与此同时。

    在临晋养精蓄锐的曹彰,也挂起了西征的旗号。

    麾下郭淮、游楚、杨秋、费曜、胡遵、州泰、戴凌等文武,亦是战意汹涌,誓要夺回长安,一雪前耻。

    消息传出。

    关中震动。

    在未央宫颐养的刘备,闻讯更是大怒:“败军之将,怎敢来犯!”

    此时的刘备,还不知道曹丕已经游说了鲜卑南下,只以为是曹彰要引兵来犯。

    对于曹操口中最骁勇善战的儿子,刘备是心中不服的。

    虽然曹操死了好几年了,但那句“卖履舍儿,长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黄须来,令击之。”让刘备也很是不爽。

    一介小小的黄须犬,岂能比得上燕王的虎威?

    若不是考虑到刘封在荆扬之地征战疲乏,刘备真想将刘封调来长安跟曹彰对阵,狠狠的杀杀曹彰的威风。

    当即。

    刘备召来了大司马关羽和丞相诸葛亮商议用兵。

    “陛下无忧,曹彰一介小儿,臣亲往讨之。”关羽没有任何的犹豫,直接表态,语气也有几分恼怒。

    原本在刘封击破合肥后,关羽亲至渭南营造出了要打潼关的声势,不论是临晋的曹彰还是潼关的张郃都只是在避而不战。

    不曾想。

    曹彰竟然主动出击,还挂了西征旗号。

    这等于是怼着关羽的脸嘲讽:我不出战,你打不着。你走了?那我出战了,你来打我呀。

    岂能容忍?

    诸葛亮却是蹙紧了眉头。

    比起征战起家的刘备和关羽,遇到战事更侧重于:打。

    诸葛亮考虑问题更为全面。

    “丞相有何想法?”

    刘备也注意到了蹙紧了眉头的诸葛亮,缓和了语气。

    诸葛亮拱了拱手,道:“臣以为,曹彰此举过于反常。以曹彰在临晋的兵力,即便加上潼关的张郃,对长安也构不成威胁。

    曹彰若要出兵,应该是袭扰关中诸县引诱陛下派兵去救,再于野外伏击;蚕食消耗长安的守备军力后,再出兵长安方有夺下长安的机会。

    而如今,曹彰却要直接攻打长安,这不合常理。要么是曹彰在虚张声势,要么是曹彰有援军将至。

    不可不防啊!”

    关羽冷笑:“不外乎是曹丕调了大军,令曹彰为先锋,丞相多虑了。”

    诸葛亮摇头:“如今曹丕丢了寿春,不得不在豫州和徐州一带部署重兵。

    且要担心太子和燕王再攻鲁阳,故而在洛阳也会部署大军,以防鲁阳被攻破后洛阳危急。

    而在幽并一带,曹丕也部署了大量的兵马提防鲜卑。

    在这个时候,曹丕不可能再调大军来攻打长安,也没有足够的大军可派。”

    关羽微微一愣,低头思考诸葛亮的分析。

    越是思考,关羽的眉头越是紧蹙。

    若按诸葛亮的分析,曹丕若要调兵来打长安,要么是调幽并一带的大军,要么调豫徐一带的大军,要么调洛阳留守的大军。

    可不论是调哪处的大军,都有可能被奇袭。

    就如关羽昔日调南郡兵马去打襄樊,结果被吕蒙奇袭了南郡。

    这样的教训,也让关羽不得不慎重的去考虑诸葛亮的担忧。

    良久。

    关羽凝声道:“若按丞相的猜测,曹丕在豫徐部署的兵马是不能调动的,在洛阳的兵马也不能调动,那么最有可能调动的兵马就只有幽并一带了。

    若要调动幽并一带的兵马,就必须先与鲜卑和谈,看来是曹丕又给鲜卑人许了什么好处。

    否则以鲜卑人惯喜秋冬之际南下劫掠的习性,曹丕是绝对不敢在这个季节调走幽并一带的兵马的。”

    诸葛亮摇了摇头:“幽并一带的兵马,曹丕调不了。这两处兵马距离长安太远,若是强行征调,不仅延时费日容易走漏消息,还会让兵马疲惫难以为战。”

    关羽也蹙紧了眉头:“若曹丕连幽并一带的兵马都调不了,那曹彰就没有援军了。就曹彰那点兵马,只需王平和李平二将就可抵挡,都不需要关某亲往。”

    刘备也诧异的看向诸葛亮:“丞相认为,曹彰是虚张声势?”

    诸葛亮再次摇头:“陛下可否想过,曹彰的援军,不在关中和关东,而在塞外?”

    “塞外?”刘备一愣,随即惊问:“丞相之意,曹丕引诱鲜卑人南下长安?”

    诸葛亮点头:“自檀石槐死后,鲜卑就一分为三,太原、雁门等地的步度根,代郡、上谷等地的轲比能,以及辽西、右北平等地的素利。

    后来轲比能壮大兼并各部,步度根和素利为求自保选择了向曹丕寻求庇护,曹丕也因此在幽并一带部署重兵来平衡鲜卑各部。

    若是往日,轲比能忌恨曹丕阻挠他兼并鲜卑各部,不仅不会听命于曹丕,还有可能成为陛下的助力。

    而如今,曹丕在雍凉荆扬战场上节节失利,必会改变对轲比能的态度,转剿为抚,甚至于结盟许利都有可能。

    轲比能想兼并鲜卑各部,就不会拒绝曹丕的善意,眼下又是秋冬之际,轲比能不能抢曹丕,那就只能来抢陛下了。”

    “鲜卑!”刘备咬牙切齿,冷笑连连:“曹丕小儿,这是觉得朕年迈了,好欺负了?他能调鲜卑,朕难道不能调西羌?即刻给孟起传令,令其调羌兵助阵。”

    由于中原人口骤减。

    各方势力许利征调胡人蛮夷为兵已经是常态。

    以长安目前的兵力,若要在对付曹彰的同时还要对付南下的鲜卑,刘备是力有不逮的。

    可刘备也不是善茬。

    尤其是有羌人中号称“神威天将军”的马超在,只要在给足钱粮,征调羌人为兵也只是马超一句话的事。

    不过这个命令,刚说出口就被诸葛亮反驳了:“陛下,如今雍凉初定,若调羌人为兵,恐令诸县士民惊慌。”

    对于上位者而言,征调羌人为兵也只是让附属部落去打仗,让自己人少死一点。

    但对下层士民而言,羌人为祸雍凉多年,彼此间仇恨不少。

    尤其是陇右诸县,更是有不少士民的家眷都被羌人所害。

    再加上羌人一向无军纪,也难以约束,征调到长安途中指不定又会去祸害沿途诸县。

    这对安抚雍凉士民的影响是很恶劣的。

    诸葛亮并不反对征调羌兵,诸葛亮反对的是雍凉初定的时候去征调羌兵。

    在诸葛亮的西和诸戎构想中,即便要征调,羌兵也得规规矩矩的来,且不会让诸县士民惊惧。

    而现在。

    即便有马超在,也还做不到让羌人规规矩矩。

    诸县士民对羌人的恨意也无法消除,更不可能沿途提供钱粮。

    刘备蹙眉。

    方才只顾着气愤,忘记了民心尚未稳定。

    刘备靠什么让雍凉的士民放弃支持曹魏?

    靠的就是仁义。

    若没了仁义,那刘备就跟曹魏没什么区别,自然也得不到雍凉士民的真心拥护。

    相对于引羌兵击鲜卑,雍凉诸县的士民更为重要。

    “若不引羌兵助阵,丞相可还有良策退敌?”刘备再次看向诸葛亮。

    诸葛亮目光灼灼:“陛下,荆扬二州短时间内不会再有战事,即便有也不需要燕王坐镇了。是时候调燕王入长安了!”

    刘备面有难色:“丞相,何必再劳累燕王,朕虽年迈,但尚能再战。”

    关羽也反对道:“丞相,关某虽老,但也能提刀策马。燕王征战累年,都不曾有多少休憩之日,也该让燕王休息上一年半载了。”

    虽然刘备和关羽口中都称不能劳累刘封,但诸葛亮又怎么可能看不出二人的真正心思?

    不外乎:不服老!

    刘封若是来了长安,还有刘备和关羽什么事?

    什么?

    刘备是皇帝?关羽是大司马?

    可刘封是晚辈啊!

    一句杀鸡焉用宰牛刀,就能让刘备和关羽乖乖的留在长安城。

    诸葛亮直言劝谏:“恕臣直言,陛下今年六十六了,大司马也年事已高。

    人老不以筋骨为能,兼之秋冬天寒,倘若陛下或大司马有个闪失,不仅会令军心受挫,还会影响伐伪魏定中原的大计。”

    刘备不服:“丞相,人皆有一死,朕活了六十六,已经是天赐了,何必再奢求更多?倘若朕命该如此,又岂能强求?”

    关羽也道:“丞相,关某岂不如汉升?将军马革裹尸,乃是无上殊荣!”

    都说人越老越顽固,刘备和关羽也不例外。

    诸葛亮顿感头疼不已,暗道:不如暗中给燕王传讯。

    想法刚刚生出,刘备就道:“丞相,无朕的命令,绝不可告知燕王。即便不用羌兵,朕也能退鲜卑。”

    关羽也道:“丞相,军事上的应对,就交给陛下和关某了,你是丞相,本就诸事劳累,不用再分心军事。

    听闻丞相最近茶饭不思,定是劳累过度所致,丞相正值英年,乃是陛下今后要托付大事之人,可不能如周瑜一般英年早逝了。”

    刘备和关羽一唱一和,让诸葛亮无法可说。

    叹了口气,诸葛亮不再直接劝谏。

    诸葛亮很清楚,此刻的刘备和关羽是听不进劝谏的。

    想让两个不服老的改变主意,不是诸葛亮一个人能办得到的。

    略想片刻。

    诸葛亮又道:“陛下若不肯调燕王入长安,可调张司隶入长安。”

    对于这个提议,刘备和关羽倒没有再反对。

    即便诸葛亮不提,刘备也有调张飞入长安的打算。

    见诸葛亮满脸忧愁,刘备又安抚道:“丞相莫要忧虑,政务丞相负责,军务朕来负责,莫说如今的鲜卑早已不如以前,就算是檀石槐还活着朕也不惧!

    丞相,你可千万别偷偷给燕王送信啊!”

    最后一句,刘备加重了语气。

    诸葛亮只能应诺:“臣,谨遵陛下之命。”

    离开未央宫后,诸葛亮满脸愁容的回到了丞相府。

    刚到丞相府,门人就称“奋威将军在府中静候”。

    奋威将军即王平。

    破长安后。

    王平和李平二人就因军功升迁为奋威将军和奋武将军。

    诸葛亮没有多想,径直来见王平,问道:“奋威将军来寻我,可有要事?”

    王平应道:“燕王殿下离开长安前曾叮嘱过我,倘若曹彰或张郃有进犯长安之意,我可寻丞相请教对策。”

    诸葛亮微微一惊:“奋威将军这话不对了。陛下和大司马都在长安,若有战事自有陛下和大将军决断。你来问我,却是何意?”

    王平直言不讳:“燕王殿下曾言,丞相乃是顾全大局之人且又乐于教人,寻丞相请教对策,乃是虚心求学。”

    “奋威将军,我方才见了陛下,陛下只令我管政务,所以你想请教的对策,我是不懂的。或许,你应该去向燕王请教。”诸葛亮在“燕王”二字上加重了语气。

    原本诸葛亮就为刘备和关羽执拗而犯愁,此刻自然没心思来教王平。

    就算教了,又能如何?

    难道王平还能改变刘备和关羽的意志?

    虽然刘备也很喜欢王平,但还没喜欢到对王平言听计从的程度。

    听出了诸葛亮语气中的不耐烦,王平又问:“丞相,请恕我失礼再多问一句。不知丞相认为,曹彰这次进犯长安,是否是虚张声势?”

    诸葛亮眉头一挑。

    这王平,来得蹊跷啊。

    琢磨了片刻,诸葛亮逐渐品出了味道。

    “是否是虚张声势自有陛下和大司马决断,奋威将军何必自寻烦恼?”诸葛亮试探一问。

    王平语气如旧:“请丞相恕我愚钝,这些道理我不懂。我只知道,这是燕王殿下让我这般问的。”

    诸葛亮沉默了片刻,徐徐吐出六个字:“并非虚张声势。”

    王平拱手再问:“丞相可否告知,陛下是否有意召燕王入长安?”

    诸葛亮精神一震。

    竟问得如此直白?

    看来燕王对长安一直都有关注啊。

    想到这里,诸葛亮笑道:“长安有大司马在,何必召燕王入长安?陛下虽然年迈,但也能策马弯弓。别说一个小小的曹彰,就算有鲜卑大军南下,陛下也能对付。”

    王平眼皮一跳。

    敏锐的听出了诸葛亮话中的暗示,尤其是加重了语气的“鲜卑大军南下”。

    “谢丞相赐教。”王平再拜。

    诸葛亮此刻的心情也放松了:“奋威将军客气了,今后若有疑惑,都可来丞相府寻我,若我有空闲,也会与你探讨一二。”

    看着王平离开的身影,诸葛亮自言低语:“陛下,臣可没偷偷给燕王送信,是燕王自己派人问的。”

    原本诸葛亮还在犹豫要不要私底下给刘封去信。

    若是去信,就是抗命,还会惹得刘备不快;若是不去信,又怕刘备有个闪失。

    现在好了。

    刘封在去荆州前就有安排,也省了诸葛亮的事。

    虽然王平说的话未必全是真,但诸葛亮也不在意王平话中有几分真假。

    只要鲜卑可能或南下这事能让刘封知道,就足够了。

    剩下的。

    刘封自然有办法应对。

    如诸葛亮预料。

    王平在返回营中后,就派了亲信星夜兼程的南下江陵,只比调张飞入长安的诏命晚了半个时辰。

    “曹彰和鲜卑都要打长安?这可是个稀罕事,曹丕这是不敢在荆扬跟孤对阵,准备转移战场了。

    父皇不调孤入长安反调三叔入长安,还说什么想三叔了,这蹩脚的理由,父皇这是想亲征?”

    将王平的密信一扔,刘封起身而笑。

    “杀鸡焉用宰牛刀,区区鲜卑何须父皇上阵。”

    “孤,也该回长安述职了。”(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三国:我不是刘封不错,请把《三国:我不是刘封》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三国:我不是刘封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