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九章 百姓唯一的出路

    天色微明,不一会天边便呈鱼肚白,晴朗的霞光唤起了渭水河畔的百姓。

    关中肥沃的平原有许多,离长安最近就是西南三十二里的细柳原,此地细柳并非当年周亚夫屯军所在,而是供天子射猎的上林苑里细柳观所在地。

    那时的上林苑规模,远大于云阳宫殿,不仅宫殿甚多,还包括了昆明池、镐池等,能训练楼船水军的池沼,可惜很多宫殿都在战乱中毁于一旦。

    刘备即位后,就下令让百姓开垦耕田,除了周回四十余里的昆明池附近土地不动外,其他的苑园皆分出去大半让黔首百姓开垦。

    关中荒废了许久,各种草木俱可砍伐作为柴草,以此满足百姓过冬的需求。

    这些年工匠打造的大小水车,将渭水引进渠道灌溉良田,使得许多缺水的地方,都能种植小麦。

    此刻四月小麦已经进入了养护的关键时段,农夫除了留意天气外,还要每日防止虫害,不然收成便要减少。

    百姓们为了有个好收成,许多人天还没亮,就已经起身带着农具赶往田地,农学僮与农吏也起身带着厚厚的纸张,每日详细记录天气变化,还有土壤的湿润,以及虫鸟兽对于农田的危害。

    在百姓的耕田附近,还有特意划分出来的几亩田地,那就是农学僮和农官、农吏亲自耕种的试田。

    陛下即位之时就已然下令,万事是以农业为先,如果有人能够穷尽办法,用有效可行的方法提高粟麦收成,并且推广有效。

    少可得千金,多则封万户侯,哪怕有十人践行得出,也能十人尽册封千户侯。

    当然前提得是能有效推广,倘若有人敢弄虚作假,查出来就问罪全家,流放交州终身伐木。

    就算罚得重,也架不住天子奖赏得多,精通农桑的官吏听闻此事,顿时大喜过望。

    本想拿百姓耕田来研究怎样增加收成,却被朝堂不许打扰百姓耕地的诏令堵了回去。

    农官、农吏们索性自己开垦几亩田地,来日夜研究农事,哪怕要花费一辈子时间,但只要成功,就能留名于世间,子孙还能继承爵位。

    所以农官与农学僮每日早早起来,检查了田地变化,到了巳时再去忙碌处理各种杂事,午时再抽空回到田地转一转,接着就是傍晚。

    有时也会帮人锄草之际,请教耕种多年的老农,在关中除了土壤与水,还有什么原因会导致收成忽然减少或增加?

    从青、兖调来的数千农学僮,分散在八百里关中的平原上,有的人埋头研究起水源对粟麦的影响,有人观察土壤,有人则在端详小麦,还有的人干脆寻找另外可食用之物,先给捉到的野兔食之,半月不见暴毙,就自己再亲自试。

    反正天子的本意,是为了增加粮食,关中如此多的山岭,只要细心寻找能煮熟食用的东西就好。

    结果一番尝试后,野兽吃了没事,反倒农学僮接连暴毙数十人,刘备得知情况后,立马下令制止了神农尝百草的行为。

    相比于农官们风风火火的尝试,黔首百姓就平静多了,对他们而言日子是一天天变好,每日劳作能有所得,什么天子赏赐与封侯,那都离他们太远。

    最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便是脚下的土地,可惜官府均分的土地,并没有完全属于他们,不能私自买卖,也不能传给子孙。

    待到无力耕种之时,丁田会收回朝廷,再分配给无田地的百姓,因此就算子嗣到了分田的年龄,也不一定能重新分到祖辈开垦多年的良田。

    这也是许多百姓非常羡慕,能选拔进入军府的战兵与辅卒的原因,除了不能买卖外,分到的田地与立功赏赐的耕田,永远都是士卒的,可以代代相传。

    “听闻高陵县军府已经下令,准备选拔再新征四百辅卒,关中其他地方的军府,好像都有此布告,若是我能选拔进辅卒那该多好啊!”

    肤色黝黑的中年人捶打着劳累的腰,感慨道。

    旁边用镰刀除草的同伴听见此话,顿时笑说道:“你长子、仲子都因瘦弱未选进军府,就凭汝一老丈也想进军府,只能说难如登天。”

    同伴毫不留情的嘲笑,并没有让中年人感到难堪,反而同样自嘲道:“谁又知晓武夫还能得到朝堂如此尊重,就连天子也异常爱惜士卒,我等黔首不抓住难得的机会,成为军士在战场卖命立功,为子孙博取土地,或许就再也无良机了。”

    “想必不用多久,天下土地又要被豪族占据,子孙一遇饥荒灾祸,也就只能靠卖妻卖女,来苟活性命了。”

    “要有百亩军田,再加上立功赏赐,哪怕后代遇到旱灾,光凭积攒的余粮也饿不死啊。”

    中年人话语里露出了浓浓的羡慕。

    这已经是很多人共知的事情了,汉家存在多久,就能保军士田地持有多久。

    凡有权贵巧取豪夺军田,士卒与其后代可上报军府,军府要是无作为,也可报太守,太守包庇权贵则报州部。

    以上方法都行不通,那就无需“过所”直接前往京都报中书台,把事情呈送天子面前,让刘氏天子处理。

    这样的律令,在军府发放田地时,就由军吏、法吏口口相告了。

    目前天下各州郡的战兵与辅卒加在一起,共计四十三万,刘备就是靠着善待军士的办法,压制了关东、关西所有的心怀不轨之徒。

    这也是能改制的前提条件———有一支百战百胜的劲旅士卒驻守各郡,在他们还有战斗力前,足以让天下豪强心惊胆战,每日毛骨悚然。

    尤其中军也保持强大的战力,一旦遇见地方扑不灭的叛乱,数万扎营在司隶的中军便立即进兵,再坚硬的骨头也能给你重锤砸碎。

    “唉……”耕田的同伴也不禁唉声叹气,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比起军士他们就差远了。

    “奈何如今天下平定,原本三县设立一军府,撤改成了五县,无疑让辅卒选拔变得更难,何况是战兵?不把身体养得负重能行数里,连门槛都达不到。”

    同伴苦笑摇头说道。

    百姓想做辅卒,发奋锻炼耐力还能进得去,只是苦于名额少罢了。

    但想成为战兵,那就需要身体壮硕,光这一条件不知难倒了关中多少百姓。

    但还有很多百姓想把家中子孙送进军府,受惯了恶吏的欺诈,他们更明白只有家里出军士,才能保全家平安。

    何况战兵的子嗣,还有成为乡里小吏,从各处调来的农学僮,不就是战殁士卒之子吗?

    比起豪族能为官为吏,他们能卖命有所获得,还能往上再爬一步,想必已是天子在权贵之中,想办法为黔首开辟出来的一条路了。

    但凡有点见识的老农,又有谁没看出来呢?(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慢着,请别叫我昭烈帝不错,请把《慢着,请别叫我昭烈帝》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慢着,请别叫我昭烈帝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