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七日。
晨光从初起的长安城上空掠过。
最后落入到了北边的大明宫中。
紫宸殿。
床榻上,已经苏醒过来的李承乾,手指轻轻的在细纱下的纤腰间掠过,然后顺着夸张的曲线向上。
“陛下!”武顺睡意朦胧的转过身,然后轻轻靠进了李承乾的怀里。
清新的香气从武顺身上传来,让李承乾神经有些放松。
这段时间他在朝中不停的进行布局,让他有些疲惫,这才叫将武顺召入到大明宫中。
十年了,武顺还是一如既往的年轻迷人。
其实也是,她也不过才三十出头而已。
轻轻的抱住武顺,李承乾低声在她耳边问道:“在朕这里,心中欢喜吗?”
“嗯!”武顺下意识的应了一声,然后有些害羞的红了脸颊。
“最近有什么事情吗?”李承乾稍微挑起武顺的下颚,问道:“你似乎别有所求。”
很多事情,从一举一动之间就能看出端倪了,尤其是昨夜的疯狂,武顺的表现太明显了。
武顺脸上顿时升起一丝担忧,说道:“陛下,是敏月的婚事,贺兰家的人想要介入敏月的婚事。”
李承乾的脸色微微一沉:“这些人,就没有别的本事吗?”
“陛下!”武顺紧紧的抓住了李承乾衣领。
“宫中明年会找一批女官,你如果愿意的话,可以让她以女官的身份入宫。”李承乾抱住武顺,说道:“有朕和媚娘在,安排她自然妥当,不过更妥当的,是她直接入宫,朕可以以媚娘为借口,等她做才人,你自己选。”
武顺的身体微微有些僵硬,但她随即就身子软了下来,低声说道:“妾身回去问一下她,就说是媚娘的意思?”
“你就不能自己做回主吗?”李承乾轻轻摇头,将武顺稍微拉到自己眼前,然后叹息一声道:“算了,朕直接做主,让她入宫,为宫中才人,记住,这是圣旨。”
“是!”武顺抬起头,神色温婉,虽然眼中迟疑,但却没有任何拒绝的意思。
李承乾轻轻笑笑,再度紧紧的将柔媚似水的武顺抱在怀里。
这是个不会拒绝的女人。
……
李承乾踩着晨光,步入到了含元殿中。
长孙无忌和李勣各自站立两侧,后方站着于志宁和许敬宗。
李义府,上官仪,岑长倩和裴炎站在廊柱两侧。
李承乾在丹陛上坐下,众人齐齐拱手道:“参见陛下!”
“今日是年前最后一次常朝了。”李承乾摆摆手,说道:“不用多礼。”
“喏!”众人齐齐拱手。
李承乾抬头,看向长孙无忌,问道:“舅舅,那些突厥贵族如何了?”
“回陛下,没人想着要回去。”长孙无忌笑着拱手,说道:“如今是冬日,天气森寒,长安都如此,更别说西域,西域想要天气暖和,起码得明年三四月,再有长安繁华,不少人都醉倒在了平康坊,不肯离开。”
“这虽然是层手段,但不能太用。”李承乾稍微沉吟,说道:“明年二月要科举,正月里,让鸿胪寺的人带他们去国子监看一看,还有金吾卫,西突厥的人,或许更喜军中。”
“是!”长孙无忌认真拱手。
“正月里,封禅嵩山的事情就要定下,让鸿胪寺出面,将他们全部留在长安。”李承乾笑笑,说道:“两年时间,先将他们腰里的金银全部榨干再说。”
“喏!”长孙无忌拱手,然后他小心的问道:“陛下,提封禅之事,由何人来提,毕竟万一不成?”
“若是真的要封禅,自然是太子,文臣,还有武将,同时提奏,不过如今只是个幌子,就没有这个必要了。”李承乾深吸一口气,说道:“让太子提吧,李义府,你来写提奏内容。”
“臣领旨。”李义府立刻起身躬身。
“陛下,封禅之事倒是不难,只是高句丽那边,高句丽王高宝藏一直请见陛下!”李勣微微拱手。
“应该是百济和新罗那边,给他的压力不小,所以他才会来长安,求朕支援。”李承乾突然感慨的摇头,说道:“朕原本没有想过他会亲自来长安的,如今他这么一来,反而是高句丽那边没了主心骨,应对百济和新罗的压力会手忙脚乱。”
“这样距离高句丽的灭国,会更近一些。”长孙无忌眼神狠辣的拱手。
“是这样不错,不过他人在长安,而且去年请上尊号的事情,也有他的一份,朕还是需要见一见的,然后安抚一下他。”李承乾轻叹一声,说道:“这件事情又不能直接去信斥责新罗和百济,得想想,这件事情该怎么结束。”
“陛下,以臣看,他既然已经到了长安,明年又有封禅之事,年底三国就要乱起来了。”长孙无忌神色一冷,说道:“陛下,不妨就让他永远都留在长安好了。”
瞬间,整个大殿彻底的安静了下来。
一时间,所有人都被长孙无忌这个大胆的想法震惊了。
御榻之上,也是一片安静,但时间稍过,众人便明白,皇帝是认真的在思索这个提议。
众人不由得微微有些战栗。
一国之君,就这么被变相的囚禁在长安,然后一直到他国破家亡的那一天。
终于,御榻之上,皇帝的声音缓缓的传来:“也好,便这样吧。”
“喏!”所有人肃然拱手。
“诸事安排的妥帖些。”稍微停顿,李承乾淡淡的说道:“告诉他一声,朕年后会见他。”
“是!”长孙无忌拱手领命。
……
“高宝藏复国已经两年多了,在高句丽应当也有足够的势力恢复。”李承乾微微抬头,说道:“尽量控制这些人的力量用在南面和新罗百济厮杀,让他们相互之间的仇恨深些。”
“喏!”群臣齐齐拱手。
“高句丽尽在掌握,不是什么问题,百济临海,水师齐上,平灭不易,真正的麻烦是新罗。”
李承乾目光扫过群臣,说道:“尽管对高句丽的仇恨会让新罗将大部分主力从山中调出来,但只要有一部分留下,一座城池阻挠,战事就会迁延下去,所以,必须彻底掌控高句丽在山地的布置,然后通过他们知道新罗的秘密。”
“是!”长孙无忌等人齐齐拱手,安东的战事,最怕的就是迁延。
李承乾舒了口气,说道:“虽然说现在距离三国灭国,还有几年时间,但有必要开始往安东囤积粮草了,毕竟三国一灭,不管好坏,那两三百万人口,就是大唐的难题了。”
“喏!”众人神色凝重的点头。
“最后便是河北的百姓迁移和江南的船贸展开,这两件事情,尚书省要抓紧。”李承乾看向长孙无忌和李勣。
两人立刻认真的拱手道:“臣等领命。”
“剩下的还有就是明年科举的事情。”李承乾抬头,沉吟道:“科举主考的人选?”
“陛下!”长孙无忌下意识的抬头。
李承乾回过神,说道:“就吏部尚书吧,行事也方便些。”
“喏!”长孙无忌忍不住立刻拱手。
这几年,皇帝一直都是在用宰相做科举主考,吏部尚书张行成一直都是居旁辅佐,现在终于轮到他了。
“年前就这些了。”李承乾笑笑,说道:“明日舅舅去查一下,看看朝中谁的年礼还没有领到,该派人送的送一下。”
“臣领命。”长孙无忌很轻松的拱手。
“便这些吧。”李承乾微微抬手,说道:“众卿好好过个新年。”
“陛下新年安康。”众人一起笑着行礼。
……
长孙无忌看着李勣等人的背影,然后转身回到殿中,对着御榻上的李承乾拱手道:“陛下!”
李承乾点点头,看着长孙无忌道:“叫舅舅回来,是因为有一件私事,要和舅舅商量。”
“请陛下示下!”长孙无忌躬身。
“是齐王的事情。”李承乾从御榻上站了起来,走到殿中,然后看向殿外,轻声道:“我们都知道,齐王谋逆的事情,当年很有些蹊跷,所以父皇才会将他幽禁在邙山,免得再有什么变故,如今十几年过去了,齐王早已改过,所以朕想将他放出来。”
“将齐王放出来?”长孙无忌有些惊讶的抬头。
李承乾点点头,说道:“朕登基马上就九年了,如今天下称天可汗,江山已稳,放他出来不会有任何影响,而且明年底要封禅嵩山,用这个借口做一做兄弟孝悌也不错。”
长孙无忌了略微思索,然后小心的问道:“陛下是不是将来也打算放魏王出宫?”
“还是舅舅了解朕。”李承乾有些苦涩的笑笑,说道:“算是朕的一己之私吧,等再过几年,东岛三国齐灭之后,朕想就将青雀从北苑放出来。”
“那陛下打算在哪里安置魏王?”长孙无忌神色谨慎起来。
李承乾略微沉吟,最后说道:“去濮州吧,降封濮阳郡王,让青雀安静的过完余生吧。”
长孙无忌想了想,最后拱手道:“陛下仁德。”
“至于齐王。”李承乾平静下来,说道:“让他去闽地做一任刺史吧,这几年足够让他的心思沉定下来了,去闽地深山,做一任开拓之臣吧。”
福建多山,多蛮族,那里的地方刺史需要做的最多的,就是引蛮族下山,定居州县,然后予以教化。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陛下,臣看刺史就算了,齐王毕竟有罪。”长孙无忌稍微沉吟,说道:“臣看便做地方别驾吧,内外都方便。”
李承乾眉头一跳,随即缓缓点头。
“齐王和魏王都可如此安排,那么晋王呢?”长孙无忌小心的看着李承乾,问道:“陛下,将来在灭吐蕃之后,是否要对晋王也予以优待。”
李承乾轻叹一声,说道:“再看吧,前两年,他已经在黔州纳了一房妾室,等将来,朕灭了吐蕃,真正的封禅嵩山之后,或许会让稚奴在黔州找个地方做别驾,安度晚年就是了。”
“陛下仁德!”长孙无忌郑重的拱手。
“朕能做的不多,也就是如此了,算是对得起父皇母后。”李承乾看向长孙无忌,说道:“相比青雀和稚奴,房二凭借战功,在军前已经做到了校尉之职,将来再有战事也能多立功劳,等到灭三岛之后,朕会让房遗直将他的几个儿子送过去团圆。”
“房遗爱毕竟是房相教导出来的,能力还是有的。”长孙无忌点点头,道:“将来说不定他还有在安东做一任刺史的机会。”
“希望如此吧。”李承乾目光轻抬,叹声道:“如此,朕便能彻底的对父皇和母后有所交代了。”
“是!”长孙无忌感慨的拱手。
李承乾兴致一时有些不振,微微摆手。
长孙无忌认真拱手,然后从含元殿退了出去。
看着长孙无忌离去的背影,李承乾神色平静下来,反而是看着长孙无忌的背影,眼神复杂。
……
永惟九年,正月初一。
正旦大朝。
群臣,诸王,地方刺史,内外诸夷国王使者,国子监学子,还有致仕耆老,全部肃然的站立两侧。
李承乾一身赤红色衮龙袍,站在了殿门前。
侧过身,李承乾看向身后一身金红色凤袍,头戴凤冠,腹部微微隆起的苏淑,然后温和的伸手右手。
苏淑虽然有些犹豫,但还是将左手伸了出去。
李承乾托着苏淑的手,然后一起迈步进入太极殿。
群臣恭敬的持笏拱手。
皇后身体有孕,这是国之吉兆,但无论如何,有了今天这一幕,皇后在群臣心中的份量,越发的重了起来。
等到李承乾和苏淑一起在御榻之上坐下,群臣这才齐齐跪倒,叩首道:“臣等参见陛下,陛下万寿无疆。”
李承乾目光看向一侧的内侍省典仪,然后微微抬手。
内侍省典仪立刻上前一步,高声道:“兴!”
“谢陛下!”群臣这才肃然躬身起来。
侍中孙伏伽从群臣当中站出,走到大殿中央,对着皇帝沉沉拱手,然后才庄重的开口道:“臣,门下侍中孙伏伽,启奏陛下,永惟八年,风调雨顺,百姓安乐,诸业顺畅,天下安定,臣以天下臣民,启祝陛下万寿无疆。”
李承乾透过冕旒,看着群臣。
冕旒晃动,一年新始。(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