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父皇才是那个千古罪人

    纺织厂停工了。

    因为棉花已经用完了。

    棉花的收成是一年一次,这也就意味着,要到明年九月,才能有新的棉花采摘。

    如今的棉衣,已经被炒到了天价。

    要知道普通的丝绸长袍,在如今也就在六百文左右的价格。

    但是现在的棉衣,一件已经达到了三贯,也就是三千文。

    就这,还是有价无市。

    “殿下,不需要制止吗。”

    洛阳皇城,文忠得到消息后进行汇报,而后问道。

    李承乾摇摇头:“不需要,让他们去炒吧,价格越高越好,不用去管。”

    投机倒把的行为,李承乾向来是制止的,尤其是对于囤货居奇,发灾难财的粮商,更是严厉打击。

    文忠也是明白太子的想法,所以才有此一问。

    但是这次,李承乾就没打算去特意干预了。

    也是因为没有动作,这让很多商人大胆起来,棉衣的价格被层层抬高。

    任何时代,都会有这样的人。

    曾经有,现在有,后世也有。

    之所以不干预,因为棉衣价格高,从更多层面上来说,是个好事。

    棉花的推广种植,其实从宏观的层面上来说,并不是很顺利。

    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棉花并非传统的主要农作物,对其种植、培育、管理等技术缺乏足够的了解和经验。相比之下,他们更熟悉传统作物如小麦、水稻等的种植规律,对于陌生的棉花种植,担心因技术不到位而导致产量不佳,从而遭受经济损失。

    且种植棉花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包括种子购买、土地开垦、肥料使用、灌溉等。

    棉花的生长周期相对较长,从播种到收获需要经历较长时间,期间面临各种自然风险,如干旱、洪涝、病虫害等。如果遇到自然灾害或病虫害爆发,棉花可能会减产甚至绝收。

    而老百姓往往难以承受这样的风险,他们更倾向于种植生长周期短、风险相对较低的作物,以保障基本的生活需求。

    加上田产有限,精力有限,如果种植棉花,那就没办法去种植粮食,自然是优先种植满足自身粮食需求的作物。

    即便是有太子兜底,不被强制执行的话,百姓自然不愿意。

    但现在不同了,棉衣的价格如此高昂,棉花的价格自然就会随之水涨船高,如此一来,种植棉花,就成了低成本,高回报的作物。

    甚至有很大可能,直接暴富。

    在这样的情况下,百姓自然会愿意种植棉花,这就跟改稻为桑一个道理。

    时间很快来到了十月。

    也就到了李世民下达的诏书,三月期限。

    先前李承乾不去长安,是因为三月期限未到,可是现在呢。

    长孙无忌一直在洛阳城中,帮忙处理洛阳政务。

    这天。

    来到了宫城。

    “殿下,三月之期已至,还请太子回归长安。”

    长孙无忌躬身作揖,语气诚恳。

    作为太子党人,长孙无忌是希望太子能够顺利的继承皇位,而不是通过起兵造反的方式。

    李承乾微微沉默。

    大殿内安静得可怕。

    良久。

    李承乾淡淡道:“如果,孤要说不回呢。”

    长孙无忌叹息道:“殿下,何至于此啊。”

    “我知道殿下在担心什么,虽说曾经殿下谋反之事已经被陛下所知晓,可陛下并未有追究殿下之意。”

    “殿下立下盖世大功,又给陛下奉上煤炭厂,以充内库,陛下视殿下为骄傲,又怎么会害了殿下。”

    “虎毒商且不食子,陛下是性情中人,自然不会因此而为难太子。”

    “殿下回长安后,向陛下道个歉,那么太子依旧是太子。”

    到了这份上,长孙无忌也没必要去打哑谜了,干脆是开门见山,把话说开了。

    李承乾闻言,淡笑道:“煤炭厂之事,我什么时候进献给父皇了,难道不是父皇趁我东征,直接抢走的吗。”

    “再说谋反的事情,连舅舅你都知道了,这朝野上下,还有谁不知道,我谋反之事呢。”

    “暂且不言父皇如何作想,若是我回长安,魏王煽风点火,把谋反之事闹得人尽皆知。”

    “届时,父皇又该如何做呢。”

    长孙无忌略微沉默。

    他也清楚,太子说的这话,是属于实情。

    “殿下因为相信陛下。”

    “毕竟,他是你的父亲。”

    “我可以为陛下担保。”

    长孙无忌劝说道。

    “哈哈哈!!!”

    原本平静的李承乾,突然开口大笑起来。

    “担保?”

    “舅舅,你能拿什么担保?”

    李承乾站了起来,瘸着腿,从上面走了下来,来到长孙无忌跟前。

    “自古以来,皇位之争,向来无情。”

    “父子相杀,骨肉相残,何其寻常。”

    “舅舅你不会不知道,父皇为何要偏爱魏王吧,仅仅只是因为当年青雀被祖父过继给四叔吗?”

    “就因为这个事情,所以让青雀不之官,僭越赏赐,恩宠超于我这个太子?”

    “不,不仅仅是如此,是因为,父皇他担心自己的权力,受到影响,所以才把青雀推上来,跟我打擂台。”

    “所以,如果我回长安,父皇应该要怎么做?”

    “我来告诉你吧,舅舅。”

    “首先,父皇会对我大行封赏,钱财,名声,乃至于大赦天下,让所有人都觉得,他最疼爱我这个太子。”

    “但是,我的兵权,还有从辽东所得来的钱财,都会被收走。”

    “辽东的新政,将会被叫停,归于朝廷管辖。”

    “哦,最为重要的,自然是霹雳火了,配方肯定是要上交的,这么重要的东西,父皇怎么愿意给我来保管呢。”

    “我就应该屈服于父皇之下,安心做个太子,听候安排,如果这样的话,或许能等到父皇驾崩的那天,继承皇位。”

    “只是,真的能等到吗。”

    “也许过一些年,父皇又会想起我曾经谋反之事,尤其是等到年迈之后,十年,数十年后,体弱多病了,他会担心我,再次谋反。”

    “呵呵,谁能知道会怎样呢。”

    “舅舅啊,你觉得,我应该要去回去吗。”

    面对太子的质问,长孙无忌有些艰难的出口:“陛下不会这样做的。”

    “这只是殿下的揣测。”

    长孙无忌看着李承乾,眼神中满是忧虑与急切,他知道太子心中的顾虑并非毫无道理,但他仍抱着一丝希望,希望能说服李承乾回归长安,以维护太子之位和大唐的稳定。

    “殿下,陛下对您的疼爱是发自内心的,即便有过一些误会和矛盾,也绝非不可化解。”

    “占据洛阳,拥兵自重,与陛下对峙,这并非长久之计啊。一旦真的兵戎相见,受苦的还是百姓,大唐的根基也会动摇。”

    长孙无忌苦口婆心地劝道。

    李承乾冷笑一声,缓缓踱步:“舅舅,你总是说父皇疼爱我,可这些年,我这个太子当得如履薄冰。魏王在一旁虎视眈眈,父皇又对他恩宠有加,我如何能安心?如今我手握重兵,还有霹雳火这样的利器,若是回长安,岂不是自投罗网?”

    长孙无忌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殿下,陛下这些年对魏王的恩宠,或许是有平衡朝堂的考量,但对你的期许从未改变。太子东征立下大功,陛下心中也是赞赏的。只要能放下成见,回到长安,与陛下坦诚相待,一切都还有转圜的余地。”

    李承乾停下脚步,目光锐利地盯着长孙无忌:“舅舅,您口口声声说父皇不会对我怎样,可我若回去,兵权被夺,辽东的心血付诸东流,到那时,我拿什么自保?魏王若再趁机发难,我又该如何应对?”

    “说我谋反,我为太子,遵循传统,这大唐未来,都将是我的。”

    “我为什么谋反?”

    “我谋反,是为了自救啊。”

    “如今,我已是脱得樊笼,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现在叫我过去,再去过那每日里提心吊胆,小心谨慎的日子?”

    “现在,我就抗旨不遵了,且看父皇如何吧。”

    到这份上,长孙无忌也知道太子决心已下。

    但还是要坚持劝说一下。

    “陛下他虽然对魏王有些恩宠,但那也是无奈之举。朝堂之上各方势力错综复杂,陛下需要平衡各方,才能维持大唐的稳定。”

    “而殿下,才是陛下心中真正的储君。”

    李承乾抬起头,目光冷淡地看着长孙无忌:“舅舅,您就别再白费口舌了。我心意已决,不会再回长安。”

    长孙无忌向前一步,急切地说道:“殿下,想想那些支持您的臣子们,他们都希望太子能以正统的方式继承皇位。”

    “如果太子抗旨不遵,与陛下对峙,他们也会陷入两难的境地。”

    “而且,自辽东而来的五万精锐,虽然勇猛,但与陛下的大军相比,又能坚持多久呢?”

    “舅舅,您不必拿这些来威胁我。”李承乾冷笑道,“我手中的霹雳火,足以让任何来犯之敌闻风丧胆。”

    “殿下,您这是在玩火自焚啊!”长孙无忌痛心疾首地说道,“一旦战争爆发,生灵涂炭,大唐的盛世也将毁于一旦。太子难道想成为千古罪人吗?”

    李承乾冷笑道:“发动战争是父皇,怎么我就成了千古罪人。”

    “古话说得好,子不教,父之过。”

    “真要到了那份上,舅舅觉得史书应该怎么写,是写我这个农泽圣睿太子的过错,还是写囚父弑兄杀弟,乃至于要灭子的父皇之过?”

    长孙无忌被李承乾的话噎得一时说不出话来。

    “殿下,陛下他绝无灭子之心,太子怎能如此揣测陛下?”

    “陛下一生征战,为大唐打下这万里江山,所求的不过是江山稳固,子孙昌盛。太子是陛下的嫡长子,是大唐的储君,陛下对太子寄予了厚望啊。”

    李承乾却不以为然,他背过身去,冷冷道:“厚望?若真是对我寄予厚望,又怎会处处打压我,偏袒魏王?”

    “舅舅莫要再替父皇辩解了,我意已决。”

    “从今日起,洛阳便是我的根基,我要在此处积蓄力量,若父皇执意逼我,那便兵戎相见吧。”

    长孙无忌见李承乾如此决绝,心中悲戚,却也知此刻再多言语也是枉然。

    长叹一声,对着李承乾的背影深深一揖,而后转身离去,步履沉重,仿佛背负着千斤重担。

    太子执拗。

    可陛下如何退让。

    等长孙无忌走后。

    文忠小心问道:“殿下,就让长孙司徒这般离开吗。”

    李承乾说道:“让他去吧,终归会这么一天的。”

    说完,顿了顿。

    “孤要巡查火药司。”

    文忠躬身作揖:“是,殿下。”

    李承乾很清楚,以李世民的性子,是绝对不会容许,自己就这么简单的占据洛阳。

    一场大战,在所难免。

    只是这问题在于,是打一场,还是打很多场。

    对此,在辽东之时,李承乾就已经有所准备。

    为什么要创建辽东通报行,只是为了发行纸币吗。

    不,还有很关键的一环。

    那就是铜,大量的铜。

    因为以如今时代的工艺标准,火炮最好最为安全的材料,还是铜。

    铁火炮自然是不能做的,腐蚀太快,废品率也高。

    至于精铁,短时间内,也没有办法起这么多的高炉,况且精铁的制作成本太过高昂,锻造出来制作铠甲更为重要。

    综合考虑下,铜火炮是性价比最高的方式。

    颗粒火药都有了,铜火炮的制作难题自然不大了。

    之前不制作火炮,是因为李承乾当时在东宫,也没法弄到这么的铜。

    而且火炮的制作,耗费太高,瞒不过别人。

    但是现在,时机成熟。

    谁都不知道,在军营之中,除了火药的研制外,更有大量的匠人,被秘密安排用来制作火炮。

    大量的铜钱被融化,熔炉以高质量的煤炭为燃料。

    一架架火炮,已经在生产之中。

    拖这两个月,就是为了生产出足够数量的火炮。

    当大战时。

    漫天盖地的火炮轰击。

    到了那个时候,李世民再精锐的军队,又该拿什么来抵挡呢。

    李承乾不会给李世民围城洛阳的机会。(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不错,请把《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