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章 吴王对阿勒曼尼的虚弱深信不疑

    摆赛汗将要亲自参加会议的消息传来之后,大家连忙开始对切尔卡瑟城进行紧急整理。不止是城里的居民,连赶来参会的人,也都被组织起来帮忙。杨士官和亚历山大神父等人,在开完会之后,也得去帮着布置仪式场所,一时十分忙碌。

    城里原本就有个会场。虽然在罗马人看来,这里地处偏僻,就是个土匪窝子,但土匪窝也有大小之分。

    切尔卡瑟地处第聂伯河畔,旁边就是个不错的港口,地理环境很优越。普通的土匪,最多只能过段时间来这边销次赃。能在镇里占一片地盘的,都得是那种大悍匪才行。

    土匪们都喜欢自称“自由人”,在匪帮里,往往也会鼓吹一些大家都是兄弟、都对帮派事务有权力之类的观念,以此号召众人对帮派的事情上点心。由于这片大地的社会组织过于落后,还有很多原始部落的习惯残余,因此有些时候,也确实能保证一些形式上的平等权力。

    但很显然,只要匪帮发展起来,内部同样有三六九等。总有一些土匪,会比其他土匪更加平等。这些匪首,才是掌握帮派权力的人物。

    不过,因为组织松散,这里也很难有人一家独大,所以也就产生了协商的需求。

    就像对内需要展示平等公正的姿态一样,对外的时候,大匪首们也确实需要表现得乐于沟通、崇尚民主。毕竟团伙大起来之后,就需要些“体面”了。很多事情,还是需要通过谈判和会议解决,不能天天都去动刀子火并——毕竟大家还得过日子么。而切尔卡瑟作为当地中心城市,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谈事情的最合适场所。

    这种对话的平台,在当地语言里,叫做“苏维埃”。

    在这片大地,大部分政治词汇,都过于“高级”,都是些外来词。不过,“苏维埃”却是少有的、土生土长的斯拉夫词。

    它出自原始斯拉夫语的“说话、达成协议”一词,可能是当地流传已久的一种组织方式。9世纪的时候,西里尔兄弟把原始斯拉夫语正规化,形成了被称为“古教会斯拉夫语”的体系。这是历史上第一种书面的斯拉夫语,而这时候,人们就已经开始用“苏维埃图”称呼当地的议会了。这个名词和对应的组织,在罗斯教会中也长期使用,并且随着教会组织的扩展,被更多人学去,一直延续到后世。

    在切尔卡瑟,也有一个这样的会议存在。大土匪们会如同城里的波雅尔一样,定期举行会晤,商量事情。为此,他们也修建了一座宽敞的建筑,作为会场。除了威尼斯人的奴隶围栏,这地方应该就是城里占地最大的建筑了。

    不过,这里如今已经完全换了个样子。

    几个月前,一支罗马辅助军来到了这里。他们大部分都是汗廷召集的移民,来自阿勒曼尼地区。说是军队,其实更像是一支流民团,里面充满了失地的农民、接不到活的工匠乃至不得志的小贵族,因为得到了朝廷对于发放土地和工具的承诺,来到了这里,希望在这个遥远地方,开辟一方新天地。

    这帮人怎么看,都不像是个正经的军队。不过,他们的作战意志却十分顽强——毕竟都是为了生计过来赌命的,而且都来到这儿了,其实也没有什么退路了。

    另一方面,阿勒曼尼地区,经过几百年发展,现在也开始面临人多地少的情况。而且因为管理混乱,很多地方缺乏维持秩序的力量,村民和市民都必须用武力保护自己,因此颇为彪悍。而且当地还有当佣兵的传统,从没有继承权的小贵族子弟,到农闲时替人打仗赚外快的农夫,多少都有一些军事经验。在这支流民团里,都颇有一些老佣兵的身影。

    尽管整体上看,他们还是只能算一群乌合之众,但和同样是乌合之众的斯拉夫土匪们相比,战斗力还是高了很多的。

    和这个时代,所有罗斯城市一样,切尔卡瑟也根本没有什么城防,充其量就是一道木头栅栏。在军团提供的工兵的支持下,辅助兵们只花了两天时间,就攻入了城市。城里的土匪,要么投降,要么被剿灭。侥幸突围的人,也赶紧落荒而逃,无论如何不敢回来了。

    占领这里之后,当地苏维埃被阿勒曼尼人取缔,土匪代表们也大多被审判、处决。不过,还是有一些和意大利商人关系特别好的,被他们花大价钱赎走了。

    商人一贯吝啬,大家对此很好奇。商会的代表对他们解释说,这些人都是很好的奴隶贩子和监工,尤其擅长对付斯拉夫人。

    元老们一贯惜才,而且现在威尼斯正在积极拓展业务,填补罗马人因为政策调整而逐渐退出之后,空缺出来的奴隶市场,所以就缺这种人才。还是赶紧雇走比较合适。

    这之后,城里就开始了改造。大部分破破烂烂的建筑都被拆除,等待重新规划。但会场是土匪们从基辅雇了专业工匠建造的,拆掉有点浪费了。因此,就继续当做会议厅使用。

    为了迎接摆赛汗,这里还特意重新装修了一番。大家讨论了一阵之后,决定把土匪们丢在里面的乱七八糟的装饰,都清理干净,重新布置。现在,墙上挂满了罗马人最喜欢的黑红色“秦”字大旗,在中央位置,还特意悬挂了一组斧头木棍,作为标志。看起来,显得正规多了。

    布置完会场和旁边的教堂之后,亚历山大神父等人,又带着手下,急匆匆出了城,去帮忙修路。

    原本,沿着河,有一条向南延伸的土路。不过和罗斯大地绝大部分地方一样,这纯粹就是个来往人多,渐渐形成的便道,甚至都没有严格的路面范围。尽管经常有商队往来,但城里从来没想过把道路整理下。之前冬天还好,现在开春之后,路面渐渐变得泥泞不堪,已经不方便使用了。

    因此,城里还闲着的人,在军团的调度下,倾巢而出,去紧急修复道路,为摆赛汗视察做准备。教会的人,从主教以下,也都去工地帮忙,务必要加快进度。

    不过,干到第二天,他就遇到了意外情况。

    为了表达重视,也帮助经营,摆赛汗经常带领人马,前往控制尚不牢固的地区,进行武装巡查。其中有很大比例,就是来罗斯地区。每当这种时候,周围的罗斯国家,也会派出代表团,前来驻地朝觐——这也算是这片大地上,延续已久的规则了。

    之前,巡查的计划就已经定好了。不过因为最近时局变化,大汗临时增加了不少行程,准备多去几个更远的地方。因此,消息传达出去之后,不止这边几个军团的人,各个公国的代表,也赶来了城里。

    亚历山大神父等人干活的时候,就有一个使团,带着运送辎重、家眷的车队,路过这里。其中一家贵族小姐,恰好之前认识他。发现他们一群人灰头土脸,在泥地里挖土,就停了下来。

    神父上前寒暄两句,想请他们绕下路。但贵族小姐却开始笑话他,说他早就该听从建议,趁着进修的机会,在基辅谋个职务。现在倒好,干了这么多年,还是跟一群泥腿子一起做苦工。使团里的其他贵族们,也纷纷笑了起来。

    亚历山大神父对此不以为然,只是回了句,说大家看待问题的方式,乃至荣辱观念,都完全不同。在他看来,从事劳动是接近天父的方式,哪怕天兄也曾经亲力亲为过,显然不是什么低贱的工作。

    但既然这种认识都不同,那么就已经没必要强行说服对方了,更不用相互攻击。因此,之后他也没有生气。旁边的人问他发生了什么,他也只是描述了一遍,就继续干活去了。

    显然,在他看来,这种情况,已经不需要费口舌去解释了,也不值得着急上火。不过,他自己可以淡然看待,也可以劝其他教士不要上头。但其他的人,就未必能坦然接受了。

    和他们一起干活的,还有不少军团工兵。他们一听这话,立刻不高兴了。

    对于军团而言,施工、筑路,是仅次于作战的最重要功绩之一。攻击修路的人,可不是鄙视劳动这么简单,而是在否定他们的军功体系。如果修路的人就是低贱的泥腿子,那整个军团不都是贱民了?这种话都能忍让,还有什么忍不了的?

    这帮军团兵,都不是能受气的主,立刻鼓噪起来。他们拿着工具,直接顶翻了马车,把整个队伍的人,全都拉出来,狠狠揍了一通。军团那边派官吏来询问情况,也没有训斥他们,只是让他们别耽误工程进度,就回去了。

    事后,这边就再也没人敢惹事了。

    不过路修好了之后,摆赛汗却迟迟不来。众人又等了一个礼拜,才接到新的消息。

    朝廷派来使者,告诉大家,因为西边出了大事,车驾耽搁了行程。不过讨论之后,朝廷那边决定,还是要完成例行巡视。

    大家都很好奇,什么事情能耽误这么久。神父他们通过杨士官,找人打听才知道,是阿勒曼尼那边出事了——和罗马人关系很好的吴王,向阿勒曼尼王国发起了进攻。

    “我都没听说过这个吴国。”亚历山大神父好奇地问:“他和阿勒曼尼,谁更强啊?”

    “现在应该是他们更强吧。”杨士官说:“我战友给我讲,说吴王这次声势浩大,是十拿九稳了,才发动战争的。他之前给我们发信告知过,但我们还没准备好,他那边就开始了。”

    “这么急么?”神父有些担忧。

    “没事的,人家后面专门说了,没有问题,我们不帮忙也够。再说他可是大明的人。”杨士官倒是信心十足:“如果不是有这个信心,也不会提前开战的吧。”(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不错,请把《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