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出城而降

    半日而下,天下震怖。李宗仁的名字,开始列入全国诸位军阀头目的眼中,以一万兵力,向有着六万军士的建**阵地发起进攻,却能如此迅速结束战斗,其战力之强,冠绝当今之中国!

    而一些式武器装备的运用,也开始进入列强的视线。尤其是突击步枪,这种既具备了步枪的威力,有能像冲锋枪一样连续射击的武器,在实战之中检验了它的效能。只不过,目前也只有英国人对之感兴趣。

    俄国人还未能得到确切的情报,不用说和英国人一样,从天宇集团那里获得样品了。突击步枪的生产难度,其实一点也不高,麻烦的是弹产量,以及物资消耗对后勤带来的巨大压力。

    以当前的国际形势,列强国家的陆军,对于突击步枪的需要并不迫切,仅仅是感兴趣罢了。而南沙军校里面,来自德国的那些教官,甚至还反对突击步枪的大规模使用。

    迈着厚重的步伐,穿着整齐的军装,一队队士兵踏步而行。行进之间,个个默然无语,深沉而凝然的军旅之气,昂扬激荡!

    旗开得胜,自然是士气如虹。

    林虎领着两个加强团的兵力,驻守于此,负责重整此地秩序,已有三日。原本躲在家中,惶恐不安的百姓,也纷纷开启窗门,带着好奇与坎坷,望向了这批的来客。

    严格的军纪约束之下,宪兵队依照军法,处置了几个不尊号令的士兵,很是震慑了一番。正因为如此,不良的风气没有蔓延全军,全军肃然。

    秋毫无犯,买卖公平,当地的县民也开始慢慢接受华军。在这个时代,兵灾**是酷烈,能遇到这样的王师,他们已经很难再有奢望。

    为了维持当地的秩序,以及恢复内政工作,内政署紧急调遣了一批文官,前来此处接手工作。而原来那些沈鸿英任命的官员,当然是卸职去任,留待查看。

    坐在县衙后的厅堂内,林虎正在与两位团长商议着战后的事情:“此次作战,我军损伤如何?”高居于首座,林虎正在询问着方福源与吴文雄二人。他虽然没有实际指挥权,但也是位高,前途远大,方、吴二人自是不敢怠慢。

    “伤亡127人,其中死亡42,重伤31,其余皆轻伤。我军强猛,一战毙敌三千余人,俘虏两万八千,击溃两个主力师,真可谓大胜!”行了个军礼,方福源面带喜色,自豪地说着。

    兵精粮足,战法得力,作为军中将官,还有什么可求?以前给老桂系陆荣廷当属下,就没这么舒坦过,打起仗来,都是精打细算,捉襟见肘。

    “不仅如此,当前我军气势如虹,士卒精锐,应当继续对敌军发动攻势,一举荡平沈部余孽!”得此大胜,身为军中主将之一的团长吴文雄,也是意气风发。因此而想要立下多的战功,便出言邀战。

    “后勤补给情况如何?运输队还没到吗?”现在林虎关心的就是这个问题,武器好用是好用,可消耗实在太大。以前的手动拉栓式步枪,耗弹量和突击步枪不可同日而语。而几十门炮,是无底洞一般,吞噬着海量的炮弹。

    这要放在以前,林虎都不敢想象,这是两个团的花销!要知道,目前华军的一个连,其火力标准,就能顶得上自己以前统领的一个旅!这打仗,果然还是富仗好打!

    “军粮不用担心,压缩食品还有许多。弹药的供给问题也不大,我们自带的库存,尚足以支持住一周。”在战斗结束之后,随军的后勤部门,便统计好了数据,将报告书呈递给方福源。

    “尸体的问题,必须处理好!敌军尸首,连长级别以上,进行收敛,其余之人,就地掩埋!”虽然天气还有些湿冷,可开春之后,气候会逐渐回暖。如若不处理好这些尸首,任其腐烂变质,这很容易引发瘟疫。

    林虎身为大将,对这种事也是知道,当即下着命令。而阵亡的华军士兵,则肯定是会收敛尸骨,带回家乡安葬,这是军中的制度,无需他操心。

    “明白!”这事的重要性,方、吴二人也很明白,大声应和着。

    “细节上的军务,你们自行处理,我想下一步的军事行动任务安排。很就会到达,到时候,可不要跟不上节奏!”带着威严的神情,林虎告诫着二人,绝不可因为轻忽而犯下错误。接下来的大战,还有得打!

    “是,大人!”向着林虎这位老前辈敬了个军礼,方、吴二人也自是神情凝重,不见丝毫轻狂大意之色。这是真正的军人风骨,厚重严谨,坚韧勇锐,以服从军令为天职!

    戴上军帽,两人便告辞离开,回到军营内整顿营务,务必做好准备,以迎接的作战指令。

    沈鸿英龟缩桂北,外无强援,内有忧患。加之此地经济困乏,即便穷兵黩武,也只能养起五万兵士。光是武器弹药的补给,就是一大问题。粮草还可以强征,但枪支弹,没有着强大的工业能力,却是无法可想!

    邓佑文与沈光荣,两人各率主力师,合共六万人。其实这里面水分很大,真正可以用来作战的,不会超过两万。其余的人,都是炮灰和辅兵,连正经的步枪都没有,大多用着冷兵器或者鸟铳,战力低下,不堪大用。

    要不然,也不会仅仅是半日,伤亡还不到全军的二十分之一,就全军崩溃,弃地而溃。这种强拉来的壮丁,战斗力和战斗意志,都一无是处。

    此时的桂林,正是风声鹤唳的处境,永福县战事,已经随着溃兵的回来而蔓延全军,根本不可能封锁消息。华军第二军的强大实力,让建**一帮武官尽皆黯然,一些心思活泛的人,已经开始考虑起后路来了。

    虽说在这里当着军官头目,手底下有着人马,可以作威作福。可不代表,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愿意为了这个而豁出身家性命。负隅顽抗,留下忠贞护主的名声?抱歉,还真没几个人,有着如此高的觉悟。

    这个世界,所谓大势,总是趋利避害,此乃人之常情。如今战局残破,哪个还愿意陪着沈家殉葬?真要想着鱼死网破,那也要看看自己的身骨,是不是有这资格。华军的战斗力之强悍,已不是人力所能抵挡。

    轰炸机的概念或许他们不懂,但后方不再安全,这个却是再清楚不过的事。想着随时能有飞机飞到自己头上扔炸弹,谁人能够继续安稳地坐着?生死操之人手,岂能从容应对?

    沈鸿英端坐在他那张虎皮交椅上,火速召集下属,寻求解困的计策。诸将向他行过礼之后,便默然不语,候立在侧。而沈鸿英也只是眯着眼睛,连手也不抬一抬。见及如此,诸人都是心中一沉,暗想这绿林头竟对此等危局无动于衷?

    虽说心中狐疑,但主将不慌,这些人的心中,多少也都松了一口气。局面就在这诡异的平静中,僵持起来,谁也不愿意开口说话。瞄着沈鸿英那阴沉不定的脸色,谁敢在这个时候去触霉头?

    别没死在战场上,却枉死在这里。

    “诸位,难道就没有什么话想说吗?”看着属下一个个装傻充愣,沈鸿英也是面带愠色,双目满是愤怒与疯狂!不想自己带兵数万,横行桂湘赣粤四省十数年,谁亦莫奈之何,不料今日竟败于无名小卒之手。

    既如此,岂能不生怨恨?连带着看着这些往日里耀武扬威,而今却垂首不言的无能下属,也愈发不顺眼起来。

    “总司令,事已至此,难有转机,还望大人早做决断!”站在沈鸿英身后的这名男,体型消瘦,仪容端正,正是有着“智多星”之称的军师邓瑞征。此人博学,有着明辨时局,剖析时政的谋略。

    原本双目微闭,立于沈鸿英身后,并不言语。可如今,眼见无人应话,也只好硬着头皮出来建言。他自从成为了沈鸿英帐下的参谋,一直以来就智计不绝,为沈鸿英解决了不少麻烦。

    此时此刻,也就他还能在沈鸿英面前说得上话。至于下面的那群将官,若言死战,则肯定会第一个被派往前线,充当炮灰。若言避战,肯定是被总司令在盛怒之下,问罪处死。能当上军官,哪个是笨蛋?

    什么时候说人话,什么时候说鬼话,一个个心里透亮得很!

    “决断决断,我还能有什么决断!”即便是自己素来敬重的军师,如今的沈鸿英,也忍不住怒言相向。本来就是绿林出身,虽说当了这么几年总司令,可养气的功夫,却是没多少进步。

    “下官冒死禁言,唯出城而降,或有一线生机!”对于沈鸿英此时的恶劣态度,邓瑞征也是颇感无奈,不过该说的还是要说。他也明白,这话不能让沈鸿英自己说出来,不然可就面丢大了。

    “大胆!大公尸骨未寒,你竟敢出此下策!”几个性火爆的沈姓武将,随即跳了出来,喝声怒斥邓瑞征。作为沈鸿英的亲族,掌握军中实权,对于放弃这手中的权力,当然感到不满!

    让他们出主意,担责任,那是休想。但使绊,表忠心,却一个比一个专业。

    “几位将军,如果你们有退敌良策,在下愿闻其详?”见到此情此景,邓瑞征仍旧是不温不火,说完之后,是瞄了一眼坐在首座上面无表情的沈鸿英。

    “哼!”讨了个没趣,此人便扭头不语。

    “真的没有办法了吗?滇、湘两地,可能请到援手?”话语之中,虽然还有这威势,但任谁都听出来了,里面都是空架,早就没了往日的豪气壮志。

    微露苦笑,邓瑞征也不得不据实而答:“总司令,滇军与李宗仁,本就暧昧,何能应我军的请求?至于湘地,时局动荡暂且不提,李济深此人,敢捋华军虎须?”

    滇桂两军,本就有着往来,其中和李宗仁的关系,是紧密。时常有军火和鸦片买卖,何况,为了个建**,就去得罪华联,是否值得,一眼就可看出。而李济深,龟缩湘西,红门的叛乱方兴未艾,根本没有余力来提供援手。

    即使有余力,敢不敢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虽说被赶出广州,是奇耻大辱,可与小命比起来,这点仇恨不足挂齿。

    见沈鸿英还在犹豫,熟知其人性格的邓瑞征,也继续下着猛药:“总司令,这两年多以来,我军困守桂北,进退不得,本就难有作为。军械粮草都是匮乏,士气军心涣散,难堪一战。如今归顺华联,也是时运不济,非战之罪。还请司令早做决断,迟则生变!”

    “唉,既如此,那就出城而降。”叹息了一声,沈鸿英也点头应是。

    “大哥,不可啊!荣光的仇,难道就这么算了?”

    “闭嘴!此事修得再提!”大声喝止了亲信的反对声,沈鸿英下了后的军令,全军整队,准备出迎华军,宣告着建**对桂北统治权的终结。

    长战死,为人父亲,沈鸿英又岂回不感悲痛!可与一家老小的性命安危相比,孰轻孰重,不须多言。面对当前的死局,建**已无出路,不尽早做出决断,恐怕也是覆灭之局。到时候,这些人或许还能活命,可负隅顽抗的沈家,肯定会被斩草除根。

    这就是乱世的法则,不管华联打着多么光明正大的旗号,这种争霸天下的血腥本质,不会有丝毫改变。

    带着不甘与苦闷,萧瑟的气氛蔓延于大厅之间,十数年的雄心壮志,如今一朝沦丧,谁又能有好心情?暗淡的眸光之中,已失去了往昔那闪动着烈火的神采,不再咄咄逼人,反而是老态龙钟,英雄迟暮。

    沈鸿英这个人,并非没有干,没有本事是坐不到现在这个位置的。只不过很可惜,值此大时代的改革浪潮,华夏千古激变的乱世格局,像他这样的人,根本毫无机会。无论是气运、手段,还是靠山和道路的选择,他都四无其一。

    细数此前成名之人,无外乎袁世凯、吴佩孚、孙逸仙和陈炯明这四人,皆超世之英杰。袁世凯智计深沉,权谋老辣,有雄主气象。可惜终却因称帝之举,闹得众叛亲离,至于卖国合约,都是捕风捉影,笑谈而已。

    吴佩孚恢宏大度,陈炯明治世能臣,此二人都是一时豪杰,于国于民,都有着功绩,并非空谈之辈。只可惜,时局不由人,虽得民心,却无列强力挺。终还是被赤化后的革命党,一举荡平。

    至于孙逸仙,此人毅力超绝,为诸熊之冠,虽百战而无一胜,却是从不气馁。不折不挠,矢志不渝。加之目光精准,深明时局的要害:不投靠日本或苏俄其中之一,在中国根本没有发展的余地。

    孙逸仙曾赶赴欧美,对于各国列强的形势,也很熟悉。故而敢在应对英法之时,不假辞色,但毕竟是走错了路。引入赤化,固然成就了一人一党,却将华夏,陷入万劫不复的炼狱之境。

    文明的火种,文化的道统,都在燃烧起来的革命之火中,被狂热的民心志气所焚烧殆尽。神州不复古,即便顶着中国人的名号,留着祖先的血液,可是在灵魂上,又哪里还是龙的传人?

    三日之后,林虎命第十五十六团,整军而出,兵扫四唐乡,剑指临桂!五千大军,雄赳赳,气昂昂,迈着沉着坚毅的步伐,正准备一举踏平桂林,统一桂省全境!

    可却未想,大军刚一出发,便收到了建**递来的降表。上面还留有沈鸿英的印鉴,建**的全体官兵,愿意无条件投降。

    坐在天宇集团生产的军用装甲吉普车上,方福源面带疑惑:“林大人,这是怎么回事?沈老总这家伙,打算投降啦?”真要是这样,军功可就要大打折扣了,方福源对此相当郁闷。

    不过军中有着法度,他也不能自作主张,只能将此事上报总部,静待指示。

    “真是个软蛋,这样就不打了。”到手的肥肉,就这么没了,吴文雄自是相当气闷,大声抱怨着。

    “沈鸿英不傻,他虽然还有四万可战之兵,然胜算全无,不可能殊死一搏,他没那样的魄力。我军当前虽然只有一万余人,可战之兵不过五千,但武器装备,战法素质,尽皆凌驾于其上。何况,后续大军近在咫尺,即使死守,也坚持不了几日。”

    林虎显得相当自信,对于华军的实力,他根本没有疑虑。火炮和轰炸机的存在,在加上装甲运兵车,突破敌军阵线并不困难。即使严防死守,也难以支撑三日。沈鸿英这人,生性摇摆,没有与城共存亡的魄力。

    不过临桂县未下,他便举城而降,倒是让人有些出乎意料。林虎可是知道,对于投降之人,华联有着明确规定:战后而降者,去职候任;阵前而降,降职听用;未战而降,原职察看。

    虽说两军在永福县已然开战,但那是永福县地域上的事情。临桂县和桂林,都未经战火,沈鸿英此时出降,即便只是为了名声,华联也不能随意处置于他。

    不然,日后谁人愿降?

    降表由专人专车,递回鹿寨大营,由李宗仁接手。而信息则通过电话,以的速度汇报到了大本营总部,由高层决断。

    仅是半日之后,命令便已下达,军令只有二字:“受降!”

    又过一日,林虎在方福源的陪同之下,亲自带领一个营的兵力,乘坐军用卡车来到了临桂县城外。而早就得到消息的沈鸿英,已经恭候在此,带着一帮文官武将,出城而降。

    自此,桂北局势,数日而定,天下大惊!

    有着十万兵马的军阀大佬,就这么随风消散,华军的实力,让人惊惧!即使是而今正锋锐正盛的革命党学生军,也不敢说自己能有如此战力!(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智能工厂不错,请把《智能工厂》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智能工厂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