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三十九章 寻宝体验

    1989年1月7日清晨,昭和天皇驾崩。

    同日下午,日本政府高层召开会议,讨论新天皇即位后采用的年号名称。

    当日14时36分,时任内阁官房长官小渊惠三召开记者会,正式公布将以“平成”作为新年号。

    日本社会便由此开始进入一个半月的“自肃”状态。

    所谓自肃,是一种日本社会整体进入自我约束的状态。

    就比如在这种国丧情况时,民众会配合紧张的气氛,自发减少庆祝或娱乐活动,甚至婚庆嫁娶都会受影响。

    于是,歌舞生平的繁荣景象顿时来了个急刹车,整个日本社会呈现出一团死气,这也招致了许多左派国民的不满。

    不过与之相反的是,在日本的大陆留学生们却活得非常快乐,身心舒畅。

    不为别的,就因为几乎与此同时,“大陆同乡互助会”已经开始实质性的运营了。

    虽然正式的注册手续还得等一段时间,但办公室已经租好了,宁卫民的资金也已经到位。

    于是以社长张丽玲为首的一些人,提交的入职申请已经获得通过,开始正式上班了。

    除此之外,其他人也可以通过打扫办公室和其他辅助工作,开始挣会员积分了。

    比如说帮助互助会设计会徽,编纂《东京留学生活指南》小册子,或者提供自己所知道的信息,所掌握的生活小窍门,还可以从自己身边的人开始,帮助互助会发展更多会员。

    这些事统统都有积分回报。

    再加上宁卫民本身也是个很大方的人,对于这些首批加入的会员,他认为理所应当提供一些特别的福利。

    为此,他专门从自己捐赠的资金里划出一部分款子,决定给每个人赠予了五万积分。

    这样一来,首批入会的会员等于一进门,就意外拿了一个大红包,马上就有能力去宁卫民的“大刀产业”去消费了。

    所以他们也立竿见影的解决了生活里的不少问题。

    像二手的服装、小家具、小家电、还有自行车,这些都是留学生最需要的东西,特别受大家欢迎,拿回去后立马就能改善生活处境。

    而且由于东西本来就便宜,定价最高才是商店里的一半,再加上还是刷积分,就更让这些同胞们有了小财主挥金如土,东西如同白给一样的感觉。

    这就叫用的舒服,买的过瘾啊,就没人不念宁卫民的好的。

    特别是这种物资兑换对比真正的商店购物还有个特别之处,那就是总有一种随时有可能发现宝贝的惊喜感。

    由于大刀产业的旧货都是孙五福他们以免费清运垃圾的方式,登门从别人手里白得的东西,所有的商品几乎都是单独一件,可能卖过一次就没有了。

    而且整个大刀产业的库房货品摆放的杂乱又多。

    虽然分门别类,可款式品牌杂乱,东西新旧程度不一,让人眼花缭乱。

    在这里选东西就跟国内逛信托商店似的,需要眼力,耗费精力,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

    自然而然的就让人产生了寻宝般的体验感。

    就比如姚培芳。

    现在她也算一个在日本映画界小红的潜力新人了,所以经常要出席公众场合,上镜的机会也多了起来。

    但她还没到可以代言服装品牌的地步,女孩子的服装和饰品,还有皮包要开销起来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尽管宁卫民也送了她一些东西,但肯定是杯水车薪,不够她用的。

    好在大刀产业收上来的服装和皮包、饰品也不少,日本人保管私人物品也很仔细。

    这些东西做二次销售的话,那价格可就太划算了。

    尤其是女装,不像男人的西装有那么强的宽适性,所以价格简直跟白给差不多。

    实际上,姚培芳在这里已经选中了两个名牌皮包,三双高跟鞋,几套正式场合勉强可以穿穿的洋装了。

    此外还有几个迪士尼的特殊款发卡,和两块斯沃琪的女表。

    以至于她把自己的积分刷完了都不够,还自己额外贴补了十几万円呢。

    不过没关系,对她而言,在这儿花钱就等于赚钱。

    否则在这儿不花,也得花在别的服装店去,那代价可就更大了。

    在这儿买到的这些东西,反而让她省了上百万円呢。

    还有安雯,从没来日本的时候,就特羡慕那种早上烤几片吐司,吃个煎蛋,搭配果汁或者咖啡的生活方式。

    然而在国内就没有卖这东西的,日本商店里倒是有,可一个烤吐司机最便宜的也要八九千日元。

    她原本还想靠打工攒钱来实现这个小资的愿望呢,没想到这种小众的东西,居然在大刀产业库房里让她发现了。

    而且有三个之多,其中有一个款式特别好看,居然还是可爱的红色。

    她一眼就相中了,结果才用了两千八百积分就换走了。

    这种曾经日思夜想本以为很难实现的愿望,忽然间就变成现实的喜悦,恐怕也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懂得。

    所以说,这种寻找宝藏似的兑换过程那是会让人上瘾的。

    这些互助会的会员们只要来过一次就舍不得走了。

    大多数人都是想着大老远来的,既然来了,那就非得把库房看过一遍才行。

    不为别的,潜意识里人都怕失去,生怕错过了某一个自己特别需要产品,也许下一次就没有了。

    而且即使来过一次,回去还会想着下一次什么时候来,因为真的太划算了。

    所以说啊,就这个“大刀产业”的库房,对于互助会成立和发展可是太重要了,完全可以说是基石一样的存在。

    不但让现有会员们对于互助会产生更强的归属感,更有积极性为互助会工作,甚至对于在现有留学生群体中发展新会员都有好处。

    因为只要是跟着来过一次的人,都会被这种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所打动。

    大家入会划算不划算根本就不用怀疑。

    为此,也就仅仅十天左右,大陆同乡互助会,所收到的入会申请就已经快过百了。

    这充分说明了,加入互助会这件事在大陆留学生的群体中是多么的受欢迎,宁卫民愿意让大家薅羊毛的举措是多么有力。

    而且完全可以预料到,当这一批新会员也加入后,由他们再发展其他人入会,那互助会将会以一种什么样的速度扩大。

    不过说实话,尽管这个时候已经有不少会员在私下里开始替宁卫民担心,怕越来越多的人都来他的库房兑换,他早晚会有一天扛不住。

    但说句实在话,能这么想的人,属于既不够了解日本社会的经济状况,也不了解其中的商业原理,那真是完完全全的杞人忧天啊。

    至于对宁卫民来说,他非但不吃亏,反而还从中占了大便宜呢。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首先,1974~77年的石油危机,以及1985年的广场协定,让日本工业生产能力持续空心化,导致大批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

    那些卖不出去的东西都成了不值钱的“垃圾”,在日本,尤其是东京可以随处找到。

    而与此同时,吹起来的经济泡沫又导致日本消费升级,房租飞涨。

    1989年,美国人均GDP2.29万美元,日本人均gdp 2.53万美元,比美国还高。

    日本已经名符其实,成为了世界第一富国。

    这个时候的日本,就连普通人也习惯了买大牌和奢侈品。

    大家购物争相去伊藤洋华堂,和三越百货这样的高级商场,买东西惟恐不够高级,浪费和奢侈的行为越来越严重。

    像便宜货根本无人问津,哪怕质量很好也会因为不合心意被人轻易丢弃。

    就像优衣库的商品,这个时期并不好卖。

    尤其是房产方面,房租也随着房价向上。

    说句不好听的,做旧货生意,此时进入市中心话,就连可以开店的地方都找不到。

    这就是为什么日本的跳蚤市场只在葛饰区、足立区这样的“贫民区”才有的原因。

    这就是为什么这个年代日本连个像样的,有点规模的中古店都没有的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未来日本最大的尾货折扣店堂吉诃德,在此时生意规模已经高达每年五十亿营收,但却始终走不出东京的郊区的缘故。

    要知道,这家店早在日本 20世纪 70年代以性价比消费开始崛起,专门售卖库存尾货和临期食品。

    因为东西便宜,被人称为“小偷市场”意思是店里的商品便宜到像是偷来的,非常受低收入人群欢迎。

    1980年和1982年,店主安田隆夫甚至成立了两家公司,从事尾货批发业务。

    然而这家店的扩张在泡沫时期也就这样了,再也没有了对外扩张的能力。

    因为说白了,此时的东京物资极大的丰富,但是却不值钱,而且缺少相应的客源和经商场所啊。

    日本有个词叫“激安”,就是超级便宜的意思。

    所以对于宁卫民来说,他根本不用发愁从哪儿能弄来物资,超级便宜的东西太多了,但是却有点缺少消化这些物资的渠道。

    毕竟日本跳蚤市场摆一天的地摊,也卖不了几件货,而且搬来搬去的很麻烦的,还得跟人讨价还价,哪儿有甩给这些大陆同胞这么方便?

    没错,他是在做公益,在为互助会捐款,可如果换个角度看,他这种无偿付出并不是真正的无偿付出。

    说白了,这个互助会其实就相当于一个行业的行会。

    那不妨想想看,一个能把大多数大陆人在日本团结起来的社会团体有什么样的力量?

    就说最实际的,互助会所吸收的会员,在未来肯定会成为宁卫民稳定的客源啊。

    这些会员只凭积分怎么可能够用,早晚会动用自己的现金,也像姚培芳那样花钱买货。

    也就是说虽然他没有从互助会的积分兑换中直接赚到什么钱,甚至还得做更多的补贴,等于更多的捐献,但没关系。

    反正他是无本儿的买卖,这些货弄到手的成本极低。

    很显然,他未来的付出一定小于他的收获,赚钱的日子还在后面呢,这件事大有可为。

    这就是互联网思维,不怕烧钱,以流量为王。

    更何况宁卫民从中还收获了名声和人心呢,好事并不白做。

    可以说他赚得越多,别人就越觉得他亏得慌,越感激他,越佩服他。

    这么便宜的事儿他怎么会不喜欢干呢?

    慈善从来都是一门大生意,吃亏是福,这话也是一点没错的。

    不懂这个道理的人,永远赚不到大钱。

    总觉得愿意吃亏就是圣母心的人,其实自己才是真的傻。

    这不,就连李小江都能看懂这个局面,新年过后就又巴巴的找到宁卫民来了。

    他的想法是和宁卫民合作,打算在国内搞一搞签证的生意,把国内那些想来日本的人给搞出来,从中赚取丰厚的中介费和日元兑换的差额。

    具体合作模式是,宁卫民只要用名下的企业提供经济担保还有日元就行,剩下的问题他来解决。

    这个主意确实是让宁卫民有点意外,不过要让他说,他也得承认李小江头脑够灵光的,难怪这家伙能成为“京城四李”之首啊。

    很明显,这家伙也知道章光101的生意不可能永远做下去,早就盯上了代办出国手续这个市场。

    现在找宁卫民来,无非是看中宁卫民的人品和实力,更看到了互助会远大的发展前景啊。

    而且他还看明白了,这些大陆同胞对他们的真正意义——人,就是资源。

    这些人只要来了日本,肯定就会加入互助会,同样变成他们兜里的某种财产。

    不但会源源不断给他们创造收益,还会帮他们壮大力量,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权利。

    所以宁卫民自然不会拒绝。

    他只是就自己当心的问题跟李小江统一了一下意见。

    首先说清楚互助会的名声第一,他嘱咐李小江千万不要钻钱眼里,把这件事办得太黑。

    钱虽然要赚,但还是要讲人情的,差不多就得了,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

    其次,他要求李小江不要过分忽悠人,在国内也不要光说出国怎么怎么好,会吃的苦,要受的罪也得说明白了才行。

    于是在李小江发誓作保后,宁卫民就点了头了。

    至此,他也算是一个“蛇头”了。

    当然,无疑也是最有良心的一个。(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国潮1980不错,请把《国潮1980》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国潮1980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