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做事要违心

    服务县尊等于服务全县百姓,逻辑上是不存在问题的。

    因为县尊代表的就是全县百姓利益。

    县尊过的好,就是百姓过的好。

    同理,想要让百姓过的好,首先就得让县尊过的好。

    再具体点,县尊大人就是放个屁,那也是代表全县百姓放的!

    能是他老人家私人放的?

    没有这个正确的是非大局观,怎么在衙门混?

    临时工也好,小吏也好,官大人也好,做事先做人。

    做人怎么做?

    修心。

    修什么心?

    违心!

    一心想混官场的赵安心早歪了,两世为人也让他比一般人的见识更多,所以一下就抓住了重点,继而狠狠击中了县令大人那颗温暖的心。

    “服务”二字用的也很好,要用伺候的话,马屁味就太足。

    服务的话,雅多了。

    尤其那句县尊无小事,更是言简意赅阐述了县尊大人对于全县百姓的重要性。

    把个县令大人弄的飘飘然。

    难怪说命运总是喜欢垂青有准备的人。

    县令大人很开心,开心到什么程度呢,竟是难得给个童生临时工赐了个座。

    “县尊面前哪有学生的座,学生站着便好。”

    赵安是懂分寸的,不说县令大人的地位比他高了不知多少,就说县令大人这个大学生的才华也是秒杀他这个小学生的。

    于对方,他只有仰望的份,而无俯视的资格。

    起码现在没有。

    季师爷笑着发话了:“县尊让你坐就坐,外面不知多少人想坐而不得坐呢。”

    这也是实话,按当下县级衙门的潜规则,外人想要在县令面前落个座,门包起码五十两起步。

    要再具体到实际业务,那这落座费就得呈几倍翻。

    谁都不能免,就是具体价格这一块看人下菜。

    如去年甘泉县参加县试取得第一名的生员王某高中后特意来衙门给县令大人送贽敬,门房那边破例只收了王秀才十两,搁外人能有这待遇?

    当然,王秀才的第一名也是花钱买的,明码标价,文试第一名2000两白银,武试第一名600两白银,其余名次依次递减。

    属于公开的秘密。

    江苏这边大同小异。

    其余地方可能因为经济发展不同导致价格有所不同,大体却是没有多少差距的。

    最多也就三四百两的差别。

    去年一场县试下来丁承恩这个主持县试的县令大人就收了一万多两,不过这笔钱不是都落他一人兜中,还得跟县丞、主薄以及负责儒学的教谕分。

    最后账一算,也就得了不到四千两。

    不是丁承恩不想独吞,实是规矩如此。

    县丞和主薄虽是他的下级,但二人有个与正印官联名签署的权利,也就是县里下发的重要文件必须有佐贰官共同签署,否则就无效,往上级衙门送的重要公文也是如此。

    故而丁承恩想要在甘泉县把工作做好,把这个县令当好就不能得罪两个下属佐贰官。

    不然和佐贰官产生矛盾导致县衙工作停摆,上面肯定认为他这个正印官无能,轻则调职,重则说不定就要弹劾摘顶戴了。

    县学教谕都是举人出身,和县令这个进士出身没法比,然而教谕在县级衙门中比县丞和主薄的升迁机会更大。

    前面二者想要升任县令可以说难于上青天,教谕则不同,除了升县令的机会远大于县丞和主薄,还能到府里任主管教育的教授。

    论权力,教谕不及县丞和主薄,论前程县丞、主薄就不能和人比了。

    就是县令这个正印官在教谕面前都得客客气气。

    其实也不是什么特殊原因,就是因为教谕是科举的一线负责人,而科举又是官员的温床。

    六部还以礼部为尊呢。

    不管是明朝还是清朝,礼部尚书入阁(军机处)的概率也是远超其余五部的。

    县试名义上是县令主持,实际负责的却是教谕,不分钱给人家说的过去么?

    归根结底,一团和气,你有我有大家有,才是为官的真谛。

    吃独食?

    迟早要拉清单的。

    赵安这边乖乖落座,学着前世看过的电视剧屁股只坐半边,以示对县尊大人的无比敬仰。

    季师爷这边也坐了,看着如坐针毡般的赵安,既是好笑也是欣赏。

    好笑自是赵安的样子看着太过局促,也太过小心翼翼,非常放不开。

    欣赏则是因为赵安不说话则已,一说话就能上重点。

    没看县尊大人笑的合不拢嘴么。

    心中愈发坚定多拉拉这小子一把的念头。

    今天也不是季师爷心血来潮就这么把赵安带来见县尊,而是瞅准时机的。

    一来赵安这小子在户房干了一个多月,工作表现大家都看在眼里,也是时候让他见见县尊大人了。

    毕竟收了人家五十两好处。

    二来心中清楚县尊一定会采纳验货费的主意,平空每年多得几万两进项,搁谁不高兴?

    一高兴,自己再在边上帮赵安这小子说几句好话,加深其在县尊心目中的印象,日后自有好前程安排,如此也不枉他生了惜材之意。

    打铁还需自身硬。

    只季师爷也没想到赵安这么会说话,什么县尊无小事,什么为县尊服务就是为百姓服务,啧啧...

    这么显而易见的道理,怎么自个年轻时没琢磨过来的。

    否则,也不至于背井离乡给人做师爷,早在家乡混成吏头了。

    又见县尊大人的茶碗空了,忙上前提壶倒上。

    “多大了?”

    丁县令拿着茶碗盖轻轻刮着碗边,茶碗中泡的茶就是赵安前天替他采办的上等茶叶,花了十五两。

    赵安屁股微抬,恭声道:“回县尊话,学生二十一了。”

    “二十一啊,”

    丁县令点了点头,继而又觉有些可惜:“二十一尚小着,何以就断了举业?你可知本县是何时中的秀才,何时考的举人,又何时金榜题名?”

    “学生不知。”

    赵安一脸单纯又好奇的样子。

    见状,丁县令笑了起来:“告诉你吧,本县是而立之年中的秀才,不惑之年中的举人,快知天命时蒙圣上天恩这才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而立之年”三十岁,“不惑之年”四十岁,“知天命”五十岁,这些古代关于年龄的说法赵安还是懂的。

    之前户房的人说丁县令四十七岁才中的进士,这么看来是真的了。

    不过侧面也说明丁承恩家的经济条件至少是小康水准,要不然家里不可能支撑他走这么多年的。

    秀才功名虽说有免徭役、免钱粮的好处,免的毕竟有限,因此不少家境贫寒的秀才因实在承担不起读书开支被迫放弃举业谋生,唯有考上举人成为准官员才算出头。

    《儒林外史》中的那个范进便是如此,本穷的叮当响,结果考中举人当天就有人过来送钱,小日子一下就遥遥领先了。

    只现实中如范进、丁承恩这般能坚持到出头之日的读书人毕竟太少,大多只能用可惜来形容。

    想来季师爷也应该是这个情况。

    赵安用眼角余光观察了下季师爷,发现对方脸色果然很有感触的样子,但很快就调整过来在那唏嘘一番,将县尊大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夸上了天,只恨自己早年没有县尊这个好榜样激励...

    说话间还不时瞥赵安两眼。

    了解!

    心有灵犀的赵安立时变脸,将最好的状态无保留的完全呈现在县令大人面前。

    是震惊,是无比震惊!

    此子竟然恐怖如嘶至此的震撼。

    表情恰到好处,恰到好处,看的县尊大人很是受用。

    心里怪好笑的,不过也理解县令大人的想法,嘚瑟、显摆呗。

    经常空军的钓鱼佬突然钓了条几十斤的大青鱼,能把电瓶车的电给跑光!

    至于自己为何不能继续举业的原因,赵安的解释当然是家境贫寒爹娘死的早。

    “唉,”

    丁县令颇为同情的摇了摇头,“可惜你籍贯兴化,若在甘泉,本县怎么也要给你机会的。”

    这随口一说听的赵安差点问您老是打算卖个秀才给俺?

    嘿,就算丁承恩真肯卖他个中学文凭,他也当不了秀才。

    因为科举有个死规矩——非本县之人不得考本县之试。

    就是高考移民的干活,你滴不行。

    考生之间还必须互相作保,如果一个考生因为舞弊犯事,与他做担保的其他考生也会跟着倒霉。

    另外考生还要找一名本地“廪生”做担保,一旦这名考生舞弊,则“廪生”也要跟着被取消功名。

    光这一条,连童生毕业证都是花钱买的赵安怎么过,他上哪找几个同学和学长给他担保。

    乾隆朝对高考移民打击力度很大,乾隆二十五年还特地弄了个“审音”制度以确定考生的籍贯。

    虽然兴化和甘泉都属扬州府,口音这一块赵安没问题,但他真的不可能将学籍转到甘泉,更不可能通过秀才考试。

    因为,他啥都不会。

    名次可以花钱买,前提是你起码能把卷答完。

    交个白卷,县太爷心再黑、脸皮再厚,也没法录你啊。

    府试、县试的考卷也都是省里印好发下来的,未开考前就是地方官也不知道考的什么,除非能直接收买出题的主考官。

    那就更不可能了。

    县级赵安都搞不定,怎么搞省级。

    丁承恩这边肯定是随口一说,听听而已,接着又问了赵安些户房工作情况,赵安都是一五一实回答。

    挺感激季师爷的,因为人季时爷时不时的插个嘴替他说几句好话,把他的工作表现更是夸上天。

    “先生这是要让本县多关照这小伙子喽?”

    丁承恩是什么人,如果说他没中举前是个啥都不懂的愣头青,但打中举之后整个人早就脱胎换骨成人精了。

    接触的人多,眼界宽了见识自然就多,等中了进士外放县令那“修为”更是突飞猛进。

    要不然他一个三甲同进士出身能到扬州这繁华地界任实权县官么。

    季伯昌轻声一笑:“赵安确是个可造之材,县尊不妨给他一二机会,若能实心办好差也是县尊的恩德。”

    “学生,学生,”

    见季师爷竟直接跟县令大人替自己讨要“机会”,赵安哪里还坐得住,“蹭”的一下就站了起来,可表现出的却是到嘴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只满脸通红不好意思的样子。

    丁承恩和季伯昌都被赵安这个样子逗笑了,前者放下碗盖给了赵安一个很好的评价:“是个实诚孩子。”

    顿了顿,视线看向季伯昌,“既是调的户房,先生便与张庆亭说一声,给安排些实在事做,各方面都熟悉了若有书办的缺叫他顶了便是。”

    “学生也是这个想法,”

    季伯昌见县尊大人松了口,替赵安欢喜同时却迟疑了下,踌躇道:“县尊既同意征办各布坊验货费,那衙门当有专人负责此事才好。”

    不待说完,丁县令已然摆手道:“这事是先生想的法子,自然先生负责,先生做事本县是信得过的。”

    季伯昌微微点头,看了眼强忍高兴站在那的赵安对丁县令道:“不如便让赵安先跟着我做布坊的事,县尊也知道这孩子刚进户房,方方面面难免...”

    没把话说全,大概意思丁承恩这个县令却是懂的,无非户房那边对赵安这个借用之人不太上心,或者说不怎么重视,所以不若跟着季伯昌这个征比师爷做事,这样不仅有实际差事可做,也能让户房那边对赵安不敢轻视。

    “先生看着办便是了,就是又要让先生劳苦了,本县这边实是有些惭愧。”

    对于自己聘请的师爷丁承恩还是很客气的,除了征比这块离不开季伯昌,也是因为季伯昌同府里、布政衙门那边师爷都有交情。

    给他面子,就是给上面那帮师爷面子。

    说白了,也是给自己这个县令方便。

    “那学生告辞!”

    目的达到,季伯昌也不多留,起身同赵安一起朝丁县令行礼后便回了前衙值房。

    赵安有千言万语想说,因路上人多不便说话,直到进了季伯昌的值房这才赶紧开口要谢,未想人季师爷却抬手示意他不必开口,轻声说了句:“你若要谢我便将布坊事做好,如此,事成之后或可替你省了顶头银,叫你在户房扎下根来。”(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清妖不错,请把《清妖》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清妖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