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落叶

    在加压到一千倍大气压之后,李青松暂时停止了氢气的灌注,开始仔细检查整台探测器的各个功能模块的运转情况。

    这毕竟是自己建设的第一台高压质子衰变探测器,还是要慎重一些。

    一番检查下来,李青松轻轻松了口气。

    一切模块运转正常,并没有意外出现。

    于是氢气灌注开始继续。

    在高压充气机的运转之下,纵然内层球壳内部的压力已经高达一千个大气压,但源源不断的氢气仍旧被硬生生的挤进来。

    体积大小已经固定,不可能再增加。但质量却在不断增加,那对应的,密度便也开始增加。

    氢气的密度开始迅速提升。

    正常情况下,氢气的密度仅为0.07千克每立方米而已,仅为水的1.5万分之一左右。

    而现在,它的密度已经提升到了原来的一千多倍,达到了84千克每立方米!

    对应的,它的温度也开始迅速攀升,从原本的零下200多摄氏度,提升到了此刻的几十摄氏度。

    这是无法忍受的。因为在李青松的设计之中,这些超纯氢必须要保持极低的温度,才能确保探测器的精度。

    于是散热装置开始启动。通过安装在内层球壳内部的一些管道,还有安装在球壳外部的一些温控设备,热量被转移出来,通过巨大的,类似太阳能电池板的地方,以热辐射的形式散发到了宇宙空间之中。

    加压和降温同时进行。在源源不断的外部氢气的灌注之下,这些氢气的状态发生了奇异的变化。

    这些氢气渐渐变成了液体,又渐渐地变成了固体。

    它们如同水结冰一般,变得晶莹剔透了起来。

    不过虽然是固体,但在巨大的压力之下,这些固体仍旧如同气体或者液体一般,可以被轻而易举的改变形状,可以填充到内层球壳内部的每一个地方,不会出现遗漏。

    氢气灌注阶段持续了约半年的时间,此刻,总质量达到了16亿吨的氢气已经全部被灌注到了巨大的内层球壳内部。

    它内部的压力已经提升到了原定的40万倍大气压。

    此刻,那配套的七座核聚变工厂也进入到了全功率运转状态,全力以赴的将内层球壳的压力转移到外层球壳上,然后依靠那种特制绳索的超强性能消弭掉。

    此刻,这一半径约为640米的内层球壳内部,已经被变为了固态的氢气彻底填满,没有一点遗漏。

    观察了一番,确认这台探测器一切运转正常之后,李青松心中终于松了口气。

    可以进入观测阶段了。

    此刻,在这内层球壳内部的质子数量已经达到了10^39颗。以质子寿命为10^37年计算,平均每年,在这台探测器内部会有约100颗质子衰变。

    以探测精度为20%计算,如果一切顺利,李青松每年应该可以探测到20次质子衰变事件,平均约18天一次。

    在探测器进行到正式运转阶段后,李青松便停止了探测器内部的一切机械运转任务。

    现阶段工作在其内部的设备仅有一些基本上不会产生任何噪音和振动的电子设备而已。

    它们没有齿轮,没有传送带,基本上不会产生任何振动。

    同时李青松还撤走了一切工作在其内部的人员和机器人,对于外部的任何可能到来的撞击事件,李青松也严防死守。

    哪怕是小如尘埃的撞击,李青松也会将其拦下。

    目的仅有一个,让这台探测器保持几乎绝对的静止,绝对的安静。

    时间便在李青松的耐心等待之中悄然流逝着。

    某一天,装备在内层球壳之上的精密探测设备忽然间向李青松报告了一个振动信号。

    有某个极为轻微的振动发生了。

    李青松一颗心瞬间提起。

    操控着数万名克隆体快速检查了探测器这一段时间的所有运行资料,排除了一切外部干扰的可能性之后,李青松终于满是激动的做出了一个判断。

    这一次振动几乎不可能是因为误差引起的。而,在排除了几乎一切外部干扰的可能性之后,这次振动的来源便只剩下了一种可能性。

    它来自探测器内部!

    基于探测器的结构和探测机制,这一次振动几乎只可能来自质子衰变!

    便在那数量高达10^39颗的质子之中,有一颗质子忽然间自发衰变为光微子,然后从探测器内部逃逸。

    它的忽然消失在内部留下了一个极为微小的空腔。而基于外部那巨大的压力,周边的氢原子不得不快速填补这个空腔,进而因为相互之间的猛烈撞击,引发了一次振动。

    这种模式,倒是和核心塌缩型超新星爆发差不多。

    核心塌缩型超新星也是因为内部忽然间失去支撑,大量物质下坠,相互撞击才引起的。

    此刻发生在探测器内部的这一次撞击的能量密度极高。但和超新星爆炸相比,它的总能量便极低极低了。

    就算压力再高,撞击速度再快,也仅仅只是一个原子核的空腔而已,又能有多少?

    其整体强度甚至比地球上一片树叶悄然落下还低了数万倍。

    但,这台探测器是始终保持在几乎绝对安静的状态之下的。

    同时,李青松所设计的振动传感器的灵敏度也极高极高。

    于是,纵然是一次如此轻微的振动,看在李青松眼里,便也如同春日惊雷一般响亮。

    这一刻,李青松激动到几乎无法自持。

    质子衰变,自己终于第一次真真正正的探测到了质子衰变!

    这是一次完全不亚于磁单极子的重大科学发现!

    虽然这只是第一次探测到,自己还未来得及对质子衰变的模式展开更进一步的观察,还未获取到相关的知识,但仅仅只是确认了质子衰变本身,便已经足够重大。

    这至少证明自己的思路是正确的!

    同时,也完全证明自己的理论框架是正确的。

    样本数量太少?

    怕什么!

    只要思路是正确的,在我的工业实力之下,造十台,一百台类似的探测器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样本数量很快就能提上去。(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不错,请把《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