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四十三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考虑到五千骑兵是防守有余进取不足,为了今后全面北伐的考量,袁树决定在并州招募精于骑术的良家子参军,把麾下骑兵部队给扩编一下。

    并州凉州和幽州本就是东汉的三大牧马之地,也是三个掌握骑术的人比例最高的州,人们虽然文化素养不高,但是骑术高超。

    当年光武帝刘秀定鼎山河,幽州突骑和并州狼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幽州突骑,更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为刘秀击溃其他竞争对手立下汗马功劳,可见二州人民之善骑。

    时过境迁,幽州和并州多残破,人口稀少,但是武德依旧强悍,所以袁树打算至少招募两万人进入部队之中补充战斗力的不足。

    和雒阳那边差不多,并州边防正规军数量不多,除了度辽将军所部和使匈奴中郎将所部之外,只有长城戍卒和少量营兵在并州驻守,常备兵马也就几千人。

    另外就是并州刺史本部兵马和各郡太守麾下的郡卒,数量不一,战斗力也是层次不齐。

    每当有外敌入侵的时候,根据发生地区的不同,会分别以度辽将军、使匈奴中郎将和并州刺史为统帅主导军事,或者三人互相协作战斗之类的,外敌数量太多的话,就会让各郡太守出动人马协助作战。

    主要也是临时招募,战斗之后就解散大军,不过因为战斗频率比较高,所以临时招募起来效率更高,且受招募的良家子的战斗素养往往也很高。

    特别是民间骑士数量大,远超三河地区的骑士数量,很多地方大族豪强家中都有子弟和隶属的随从可以骑马作战,如果朝廷征召,一出动就是十几二十人。

    他们基本上就是预备役,都在官府有备案,有些盔甲弓弩什么的也不算违禁,经常打马征战的前提下,能够快速形成战斗力。

    这样的人,根据之前董卓的估计,并州大约有不下三万人。

    只是朝廷财政艰难,从未动员过那么大规模的并州骑兵组成军队,大多数时候只是动员数千、一万人而已。

    袁树如果想要从中招募兵员填补空缺,只要待遇给够,愿意参军的人会有很多。

    袁树抵达并州之后,并州的军事系统是他一人掌控。

    他以并州牧的身份控制并州九郡太守麾下的郡卒,又以左将军的身份统领天雄军和长城戍卒、边防营兵,同时,度辽将军和使匈奴中郎将两部也归他指挥。

    不过并州各部军队之间的隶属问题比较复杂,指挥系统不统一,这在平时倒是不用担心将领拥兵自重,但是在战时,则会有很大的弊端。

    所以在安置天雄军、扩充天雄军骑兵的同时,袁树也对并州的军事系统进行了一波整合。

    他上表朝廷,建议除了保留度辽将军所部之外,所有其他营兵和驻军全部打散进入各郡军事体系之中,在并州除太原郡和上党郡两郡之外的七个郡里恢复郡国兵制度。

    每个郡都设置一支三千人的郡国兵,合计两万一千人。

    为减轻朝廷养兵负担,则以兵农结合为方针,设置军屯庄园来屯兵、养兵,军队忙时耕种,闲时军训,接受各郡太守指挥,增强各边郡的军事防御能力和粮食自给能力。

    各郡太守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灵活调动郡兵屯田、军训、戍守长城、边防警戒。

    这就成为并州的第一道防线。

    后头则是袁树亲自统领的天雄军主力。

    各郡郡兵只是打辅助,必要情况下起到拖延敌军进军速度、分散敌军主力的作用,主要迎敌、破敌还是交给袁树和天雄军。

    他这样做,是为了加强各边郡的防御能力和预警能力,给主力天雄军争取足够的集合时间和出击时间。

    同时也能对较为混乱的并州军事体系进行精简和整合,省去诸多扯皮、推诿责任的环节。

    另外,因为使匈奴中郎将在职责上等同于幽并二州的军事长官,还能节制度辽将军和护乌桓校尉,影响到了袁树对并州军队的指挥。

    于是袁树干脆上表朝廷,直接把使匈奴中郎将给撤走了,只保留了度辽将军在并州统领度辽营的兵马,而度辽营的兵马也实质上成为袁树的部下,接受袁树的节制。

    袁树给度辽营增添兵马至三千人,由度辽将军张泉统领,专司监护南匈奴事。

    原使匈奴中郎将麾下的军队干脆被袁树收编进入天雄军,补充到了天雄军的骑兵部队之中,使得天雄军骑兵增加至八千人。

    并州军事系统被袁树理顺之后,募兵计划也顺利展开,正如董卓所说,并州民风彪悍,精于骑术者众多,想要招募骑兵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只要待遇给够,不怕没有士兵。

    不过袁树还是秉持着一直以来的风格,对于募兵有自己的标准,绝不会什么人都往军队里面招募,他对军风军纪的要求一如既往。

    正始三年年末,袁树从很多渠道得知,鲜卑人今年并非没有南下劫掠边关,只是没有来并州。

    或许是去年底一场大胜把鲜卑人打怕了,他们没敢继续来并州,而是冲着凉州和幽州来犯。

    特别是幽州,被鲜卑人重点照顾,上谷郡、代郡、渔阳郡都被鲜卑人入侵,入侵规模不一,但是范围很广,幽州各郡损失惨重。

    而这一波南侵也给幽州带去了比较大的人事变动。

    比如上谷郡太守战死。

    渔阳郡、代郡太守因为抵抗不利造成较大的损失,被朝廷问责后罢职,更换新人就任。

    幽州刺史杨熹统筹不利、应对失策,被袁逢问责后处斩,调任护羌校尉田晏出任幽州刺史以防备鲜卑人的再次入侵。

    而这件事情也让袁树受到了一些影响。

    当然,是正面的。

    因为并州的成功防御,使得鲜卑未敢继续南下入侵,朝中对袁树的功绩有了极大的认同度,于是上党郡太守刘表、尚书令贾诩、通政司右仆射程立等官员先后上表朝廷。

    他们建议将幽州军事也交给并州牧袁树统辖,或以袁树担当匈奴中郎将的职责,总辖幽并二州军事,以此解决鲜卑历年南下、给朝廷造成巨大负担的问题。

    司空袁逢经过慎重思考之后,回绝了这一建议,理由是袁树刚刚担任并州牧,职责已经非常重大,短期内不方便继续担当更大的职责,以免过度劳累、精力不济。

    他还是维持原先的决定,以太尉段颎旧部田晏出任幽州刺史以防被鲜卑的再次南侵。

    但是袁树因为防御有功,袁逢以【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的名义给袁树增加了一千食邑,并前封九千户,距离万户侯一步之遥。

    对于这些事情,袁树并没有太关注,因为南下幽州寇边的鲜卑人并非主力,鲜卑主力向着更东边去了。

    根据幽州那边传来的消息,鲜卑人的主力在檀石槐的率领下前往辽东征讨扶余人和高句丽人。

    在正始三年年末,檀石槐在扶余国境内大破扶余军队一万余人,占领了扶余国首都,扶余王尉仇台向南逃跑,不知去向。

    另外,高句丽国似乎也受到了檀石槐的侵扰,高句丽王高伯固派遣军队北上抵抗,取得了一阵小胜,击退了鲜卑人的一支先锋军。

    袁树不太清楚檀石槐怎么突然对辽东这两个国家展开了进攻,但是细细想来,估计也是为了增强实力、弥补之前被他干碎了九千人的损失,所以才没敢进一步南下。

    该说不说,袁树为此还真的高看了檀石槐一眼,就他这种纯粹靠着威望和战功上位的领导者,在遭遇失败之后居然没有急着报仇,而是稳定了内部之后去攻击别的敌人来找补。

    这不是一般的领袖能做到的,这至少证明了檀石槐具有不错的政治素养,还有一些政治手腕,能用政治权术而非纯粹的暴力来统领部众,这会增强鲜卑的政权稳定。

    因此,袁树对檀石槐多了几分警惕之心,更多的安排哨骑北上探查鲜卑人的动向。

    不过鲜卑人不来并州对袁树是大好事,这就意味着他有了足够的时间来整顿并州内政和扩充军队,他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时间,他需要足够的时间来增强并州本身的农业生产能力。

    时间越多,生产能力越强,积蓄越多,那么他对抗鲜卑的底气就越足,就越能以本地力量对抗鲜卑,无需进一步向朝廷索要补给。

    时间,还是时间,就是时间。

    而檀石槐的行动恰恰给了袁树时间。

    整个正始三年,他没有南下并州进行军事行动,正始四年开春,袁树紧张的布置春耕任务和建设任务的同时,鲜卑人还是没有南下并州,而是发起了又一次对扶余国和高句丽国的战争。

    这一次,之前逃跑的扶余王尉仇台和高句丽王高伯固联手抗衡鲜卑人,并且还向玄菟郡请求援军。

    因为数年前玄菟郡太守耿临率军讨伐了高句丽,高句丽战败,高伯固选择投降,当时朝廷决定接受,先把高句丽划归辽东郡管辖,后来又划归玄菟郡管辖。

    所以此时此刻,高句丽在名义上属于玄菟郡管辖之属国,鲜卑人入侵高句丽,也就是入侵了汉土,玄菟郡太守耿临于是出兵助战。

    三方联军与檀石槐亲自率领的两万鲜卑骑兵作战,战斗持续一个月之久,数次交战,各有胜负。

    最后在三月底,玄菟郡太守耿临被箭矢所伤,伤重不治而亡,联军士气大衰,檀石槐趁机进军,击溃玄菟郡汉军和高句丽的军队,取得最终的胜利。(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我不是袁术不错,请把《我不是袁术》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我不是袁术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