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清凉胜境,野鹤云来

    若把神州的西南大地比作一张麻纸,又有造化神工一掌按在雪域高原上、一掌按在巴蜀盆地里,合力往中间推挤,便能挤出层层叠叠的南北向褶皱出来。

    这片褶皱便是西康。

    褶皱处隆起为山,凹陷成谷,江水在夹缝中奔涌咆哮。

    地脉横断,巉岩争峙,水脉纵贯,五江并流。

    这里地形复杂,修行法脉更是混乱,比起武陵山区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西康之西是雪域高原,两地以怒江为界。

    雪域高原自成一地,称作吐蕃,这里是古西方佛教最后的残存之地,当时禅宗驱逐古佛越过西康之后就觉得实在没有继续驱赶的必要了。

    古西方佛教残余在当时尚未开化的吐蕃扎根,和天鞘山那群余孽一样,与西方净土佛国断了联系。

    时间一长后,虽然没有像天鞘山那样完全堕化成魔教,但是也变成了一种极为邪门的古怪教派,称作摩诃教。

    而且雪域高原上也没有其他法脉愿意来此传教,完全是摩诃教一家独大,还美其名曰:雪域佛国。

    实际上,随着时间推移,这摩诃教越来越看不见佛法的痕迹,反而是处处透着诡异凶邪。

    不久前被魔教解封放出来的穿心和尚就是出自摩诃教。

    西康之北就是西海,以通天河为界。西海那是北派魔教的盘踞之地,大名鼎鼎的西昆仑血神宫就在这。

    西康之南是滇文,以云岭为界。滇文是南派魔教的伸手之地,有魔道大宗哀牢山在此。

    按理来说,三面环魔,又是这样的复杂的地形,按理来讲天生就应该是藏污纳垢之地,群魔乱舞之所。

    但事实上,这里的美景独树一帜,仿佛世外桃源。虽然有南北魔人往来,有西方邪佛传教,但却并非一派污浊。

    这里还有旁门林立,还有高修隐居,亦有道禅行走。

    这里是正魔缓冲共存之地。

    可三面环魔之地,为何不被邪魔吞并,反而会成为与正道的缓冲地带呢?

    原因只有一个。

    因为在西康之东,是巴蜀盆地,是天府之国,是西蜀玄门所在。

    西康与巴蜀以大渡河为界,而西蜀玄门两大领袖宗门峨眉山与青城山都在蜀西一带,一者在南,一者在北,距离大渡河不过八百余里。

    就是因为蜀中玄门诸宗,分隔了南北魔派交融,阻隔了西方邪佛东进。

    所谓一玄阻三魔是也。

    西康,便是在这一玄三魔的包围之中。

    因为有三魔,所以这里总有魔头驰骋,因为有一玄,所以这里的魔头始终难成大气候。

    不过最近好像这里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被峨嵋长眉真人亲自封印的穿心和尚几年前破封而出了。

    这个穿心和尚可不简单,几百年前就是四境绝顶的人物,当年就有传言说要步入五境了,而且此人术法通神,手段又极为邪门,在四境的时候就屡次在正道五境真人的手上脱逃,十分难对付。

    现在,此人被北派魔教找到并放出来后,拒绝加入北派的任何一家宗门,而是选择来到西康,要自立门户,最近正在招兵买马。

    ————

    西康东部,大渡河的西畔,就在峨眉山正西千里之外的地方,矗立着一片摩天雪山。

    这里有十来座高山纵列,连绵成岭,南北逶迤二百余里。

    这里的山不像东南那边,没有烟雨朦胧,没有圆润婉约,这里的山像是刀削斧砍硬凿出来的。

    在湛蓝的晴空下,山岭的轮廓峰线是那般分明。

    即便是有流云被风吹送过来,这里的山也绝不懂得挽留与缠绵。流云拂过雪山,只会被雪山峰刃一分为二。

    这里的大山顶上覆着坚冰白雪,终年不化,但是山顶的罡风又是那般酷烈狂暴,把冰屑和雪沫吹飞,从这座山头吹到那座山头。

    有时风大,冰屑雪沫在风中飘扬,像是一条白龙,又像是一道旗帜,在百里外都能清晰可见。

    所以这片雪山就被康蜀一带的人称为白龙旗山。

    白龙旗山极美,山顶高峰与山脚下的大渡河落差足有万仞。

    山谷里有大江奔涌,又有七彩沟池,两岸是山花烂漫,芭蕉翠绿。山腰上杜鹃如霞,飞瀑如龙,而山顶上却是一片白雪皑皑。

    正是因为此地风景秀丽迷人,灵气浓郁如雪,所以早在唐宋之时,这片雪山上便有不少散修隐士在此开辟洞府,悟道参禅,乃至有数位古修士在此沐雪飞升,至今还有飞升仙迹遗留。

    往后多年,屡有修士来此修行,或新辟洞府,或借居古洞。即便是蜀中玄门里也有不少长老高功专门在此开辟别业,修行之余会来此小住,观山赏雪。

    自古以来,这里就可以说是一片无主之地,霸道如峨眉也未曾说过要独占。不过又因为人人都想来此,所以如果有外来新人想要在此开辟洞府站稳跟脚,没有一点实力那肯定是不行的。

    这一天,顶摩霄汉的白龙旗山下,迎来了三个客人。

    三人站在大渡河西畔,仰望雪山。

    三人中间为首者,是一个年轻道士,看着还不到三十岁,松身仙颜,可谓丰神俊秀,温润如玉。

    道士头罩云纹混元巾,顶戴青玉莲花冠,贴身穿着天青素衣,内里是一件碧青法衣,最外边再披一件深青雘色道袍,手上拿着一件颇为小巧的麈尾拂尘轻轻摇动。

    道士这一身行头打扮,外人见着,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位好清修的隐士。

    道士身后跟着两个童儿,一男,一女。

    两个童儿年纪更小些,十来岁的样子,衣着也比道士要活泼明艳许多,一看就是受宠娇惯长大的。

    男孩浓眉大眼,一身白衣,怀里抱着一把黑鞘法剑,法剑剑穗颇长,系着十二颗连珠,看质地像是由砗磲雕琢而成,晃动时发出阵阵潮音。

    女孩甜润娇憨,一袭彩裙,怀里抱着一个赤皮葫芦,葫芦表皮赤红,像是二月的霜叶,上面有天然生成的瘿瘤纹,仿佛星宿云霞,隐隐散发着火光。

    女童一直在偷偷瞄着男孩,眉眼里都是笑意。

    男孩知道女童在笑什么,这都笑了一路了!

    当初两人几乎同时化形,女孩化形后就是小女孩身,但自己当时化形可是高高壮壮的男子汉。

    这次承蒙老爷开恩,出远门时问自己二人愿不愿意一起,那自然是愿意的。

    只是在老爷说出要改换真面目化名出行后,她就又开始出了鬼点子,说作为跟随老爷出行的童儿,一大一小怎么像话,定会叫人起疑心,非要自己从壮实好男儿化成与她同岁的男童。

    但这么个馊主意,老爷竟然同意了,苦也!

    白龙乃被女童看的浑身不自在,便开头向身前的道士说话,

    “老爷,都说这白龙旗山寸土寸金,不愿意接纳外人,想要入山开辟洞府还要通过山上修士布下的考验才成,咱们非要来这座山吗?咱们这一路走来,无主或是少人的灵山也有不少呀。”

    道士赫然就是程心瞻了,他换了一身行头,由紫袍换成了青袍,身形都没变,只是改换了一下五官。

    他把自身的凤眼化成了杏眼,剑眉化成了远山眉,点上唇珠,肤色由冷白加上了一点暖黄。就是这么一点小小变化,但看上去分明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了,从贵气逼人的万法经师变成了一个寻山访水的老庄隐道。

    他闻言点了点头,说道,

    “这白龙旗山不比他处,自唐宋时起便人气不绝,鸾翔凤集,是康东的风云地带,消息灵通。而且这里又是西康与蜀中的枢纽,这里面的人与玄魔两道都有接触,是最适合我们的地方。”

    程炤璃听了连道,

    “呆瓜,老爷说去哪就去哪,你个榆木脑袋还问东问西。”

    白龙乃不吭声。

    “哼,闷呆瓜!”

    炤璃见白龙说上一句话后又不作声了,还有些不高兴。

    “嘿,小闷呆瓜!”

    不过女孩是闲不住的,也是藏不住气的,见白龙不出声,又跑到他身边摸摸他的脑袋。

    白龙慌乱躲开,炤璃又赶紧追上去。

    程心瞻看着这一幕,脸上浮现出笑意,这狗儿未化形之前,还总是把猫儿叼在嘴里玩闹,怎么一化形就知道避嫌了?

    师妹也是的,化形之后,潭底龙宫等闲也不让自己进了,却是忘了还是自己邀她搬来的。

    此次外出,师妹自然也想跟着,只不过师尊归山了,见师妹修行进展那般缓慢,哪里肯放,说是要亲自教导。

    三人沿着大渡河,来到白龙旗山的北麓。

    白龙旗山的规矩,要想在白龙旗山安身立命,得通过山上人立下的考验,要是不守规矩,就会被群起而攻之。

    这上山考验又分作武考和文考。

    武考从南麓上山,考验也很简单,一路打上去就是,靠真本事说话,任你来者是三境还是四境,白龙旗山上都不缺迎客的对手。有时候要是“运气好”,还能碰上在此休憩访友的峨眉剑仙呢。

    文考从北麓上山,这里面的门道就要多上许多,炼丹、炼宝、画符、破阵、弈棋等等,山中擅文者比擅武者更多,无论你身怀何等技艺,也有懂行之人与你切磋。

    既然是要做个隐士,那自然是要来一场文考。

    大山北麓开凿有石阶山道,山道起始处放着一块巨石,上面刻着四个大字,

    「清凉胜境」。

    程心瞻瞧着题字点了点头,此字铁画银钩,不知多少年了,尚有剑意留存。而且此时正是盛夏天,梨雪山的青梨已经甘甜无比,而这里山风拂面,却是凉意袭人,所谓「清凉胜境」一点不假。

    程心瞻迈步登阶,两个童儿紧紧跟上。

    这石阶也有门道,依山而凿,同时也借了山势,都说这白龙旗山里卧虎藏龙,现在看来所言非虚。

    当时参与开凿山道的人里定然有阵道大师和幻术大师,在这山道上每走一步,便感觉身前的大山就长高了一分,就感觉这大山往自身上倾倒一分。

    越往上,这山便越高,倒的越快,登山者便越是胆颤心惊,仿佛要是再多走一步,便要葬身于山倾之下。

    想必南麓也是这样。

    想必古往今来有许多人,还未进行文考与武考,就举步不前,难倒在这两条登山石道上,随后便是知难而退了。

    当然,或许后面还有难的,但是目前这一段阵势,对于程心瞻来讲真是似有若无,只见他云淡风轻上阶,仿佛闲庭信步。

    即便是白龙、炤璃,亦能迈步跟上。

    雪山六千仞,山道直入云霄,随着三人步步登阶,山道两边的草木也慢慢从黄荆、红棉以及白花刺,变成了青栎、松萝与成片的报春花。

    当山道两边开始出现大片大片的五彩杜鹃时,两个童儿渐渐无力支撑了,若非各自手持的「天一生水」和「赤瘿」自行散发出水韵和火光抵挡着阵势,恐怕两人都走不到这里。

    而且,在这一路上并非只有他们三个,他们还瞧见有好几拨人上山,但都还没见到杜鹃就已经回头下山了,还有几个逞强的,被山势所摄,险些跌落悬崖,程心瞻还好心伸手捞了一把。

    “踩着我的脚印跟上。”

    程心瞻说。

    于是,从他说完话起,他每走一步,都会在石阶上留下一片青光。

    程心瞻对两个童儿的表现还算满意,能到这个地方,即便是有法宝庇佑,在二境里也算根基厚实了。

    妖类寿元久,倘若是山间野修,自然要争要抢,不过既然是跟在自己身边,那把根基打牢才是正事,师妹修行百年尚未入三境,亦是无妨。

    白龙听闻后让炤璃先走,他来殿后,当白龙走过之后,便发现老爷留下的脚印立刻就自行消失。

    而两个童儿走在程心瞻身后,竟再也感受不到大山倾轧的感觉,仿佛那与天齐高的山,都尽数被眼前那道身影拦下。

    程心瞻踏着宙光禹步继续上山,渐渐的,连杜鹃也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盛放的雪莲。

    “道友,有礼了。”

    当程心瞻来到一处由玉栏围起来的亭台时,便听见了一道声音,他循声望去,亭台里有三个人看过来,仿佛是在特意等自己的。

    他又抬头往山顶上看过去,这里离山巅已经很近了,罡风仿佛在耳边呼啸,冰雪白龙触手可及。再往下看,天河一般宽阔的大渡河此刻仅仅只是一条细线。

    他带着童儿走向亭中,回了一礼,

    “众位道友,有礼了。”

    人群里有个老者,身穿一件石青色的鹤氅,看着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手里也拿着一把麈尾。

    看着程心瞻的仪态与装束,老者眼中便是一亮,伸手指向石凳,道一声,

    “道友请坐。”

    “请坐。”

    程心瞻应了一声,坐下来,两个童儿站到他身后。

    那三人也随即落座。

    “想必三位都是山中羽客了?”

    程心瞻看向众人问道。

    那三人面带笑意,纷纷点头。

    “叨扰了,久闻白龙雪山乃是世间少有的清凉胜境,贫道又是一介痴山醉水之人,所以欲携二童子入住宝山,还望诸位道友行个方便。”

    程心瞻温声说,紧跟着又补了一句,

    “贫道知晓规矩,关于文考,还请诸位出题。”

    闻言,那位鹤氅老者哈哈大笑,说道,

    “好一个痴山醉水!”

    老者把袖子在石桌上一抚,桌上便出现了热气腾腾的茶水,他将其分与众人,随后说道,

    “道友携童,一路观山而上,悠哉游哉,我等都看在眼里,实不相瞒,近半个甲子内,贫道还未见过像道友上山这般轻松惬意的。

    “道友是爱山之人,一身清明之气,见之仿佛春风拂面,况且还有这般高深修为,道友愿意入山,我等自然欢迎。

    “不过这文武之考,实乃千年成例,我等也不好违背,这样吧,道友是清雅之人,今日就不必起炉生火、画符布阵了,不知丹青、诗词、投壶、隐语等道,道友可有擅长的?”

    老者笑看着程心瞻。

    这就是要放水的意思了。

    程心瞻听明白了,他自然是何乐而不为,想了想,便道,

    “那贫道便献丑,为这清凉胜境作上一首拙诗可好?”

    三人听了,立即都说好。

    程心瞻抿了一口茶,起身后在亭中踱步,举目四望后稍作沉吟,便道,

    “天风吹雪化龙鳞,银光泻地震山倾。

    应是仙人种玉处,闲云野鹤访瑶京。”(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蜀山镇世地仙不错,请把《蜀山镇世地仙》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蜀山镇世地仙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