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师尊教诲后,程心瞻有所感悟,认为修行不过动、静二字。
与他而言,在山外除魔卫道,便是动,在山中安分修行,便是静。
这同样也可以称之为【张弛】、【劳逸】、【作息】、【文武】,归根到底,还是【阴阳】。
阴阳学说里有言:「孤阳不生,独阴不长」,这放到修行之动静二态里,程心瞻亦有明悟,即所谓:
「动而不静则竭,静而不动则虚」。
如果只知动而不知静,则会心力衰竭,如果只知静而不知动,则会陷入虚无。
而阴阳无限可分,他认为静又可分为【阴静】和【阳静】。
【阴静】则是心斋入定,是老子圣人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的境界,是坐看世间万物运转而本心不动摇的极静之态。
【阳静】则是闲庭信步,是庄子贤人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是我心娴静,但不与世间万物割裂,而是相互影响,并生为一。
阴阳并生,而非对立,程心瞻认为在处于修行之静时,便要把握好【阴静】和【阳静】这两个状态,久坐则虚,久行则浮,二者缺一不可。
在时间的安排上,每个人的选择可能都不一样,这要合乎自己的本心。而程心瞻修行阴阳之道、内丹之术、存神之法,所以自然是以【阳静】为主,【阴静】为辅。
虽然他每日的大多时间都是忙碌于修行,但他更信奉人身小天地与自然大天地是不能分割的,所以他极少闭死关。即便是炼丹炼宝这种耗时长的事,他也会让化身与内景神加以辅佐,尽量不让自己十天半个月困坐不动。
他认为人的五感不能与天地断了联系。所以如是晴天,他便抽空观赏日出日落,摄紫餐霞;如是雨天,则坐观风云,听雨摘雷。
如果时令到了,那春笋夏梨也不得不尝。
自打两个孩子先后辟成心府,由记名弟子升为真传弟子,便从小万山搬到梨雪山住,程心瞻便也调整了自己的住行,选择在明治山和梨雪山各住半年。
正月在竹山,冬笋鲜美;二月来梨山,梨放蕊;三月回竹山,春笋已出;四月来梨山,落缤纷。
五月竹山避暑,六月梨山结果。七月竹林纳凉,八月梨园赏月。
九月十月无所事事,安心修行,可入【阴静】之境。
十一月冬笋萌发,自然是在明治山,而且这时洞前的柿子最红,像是火烧一般。
十二月再回到梨雪山,这时大雪覆枝,仿佛一夜春风袭来,漫山遍野又是梨盛开。
山中岁月静好,转眼间就来到了明四百五十六年的夏季,这离他心中兴起西康之行又已经过去两年了,而他却还迟迟未曾动身。
这里面有他对动静之变的明悟,举手投足不再风风火火的原因,也有外界的影响。
在这两年里,发生了一些事。
祝兼容没了,结丹时阴阳失衡,罡火烧身,从里到外烧了个干干净净。
雨霖观真微老观主没了,一生无病无灾活到一百二十八岁寿终正寝,入土为安。这对于一个只修行过食气法都未曾辟府的人来讲,可谓是极高的寿数了。
而如果兼容不结丹,凭着开辟五府两宫的得寿,他应当是有两三百年的命数可活的。
世事无常至此,大道求索艰难至此。
兼容的丧事简办了,大家各自画了鹤符放飞,寓意他是以金丹羽师的身份羽化而走的。
妙缘死于西昆仑,妙音亡于东海,兼容坐化山中,这已经是他入山后失去的第三个挚友了。
老观主的丧事则是大办,这个大办不是三清山为其大办,而是尘世的雨霖观以及广信府为其大办。
老观主其实有遗言,只带一颗珠子下葬,一切从简。不过他那群徒子徒孙以及广信府当地的官绅却不同意,所以还是风光大葬。
程心瞻以三清山仙人的身份出席了老观主的葬礼,虽然只是短短现身片刻,但也足以让老观主的名字在凡间地志上大书特书了。
这天是六月初四,宜出行、冠笄。
程心瞻在梨雪山,他尝了一口青梨,入口还有些青涩,但是回味已有甘甜,他觉得是该动身了。
“师尊,您在吗?”
这时,殿外传来一道声音。
“在,进来吧。”
程心瞻回说。
于是,一个少男一个少女便联袂走进来了。
两人看着都是二八年华,少男个子和程心瞻差不多高,看着很壮实,浓眉大眼的,身形相貌和白龙乃倒是有些相像。
不过白龙乃要更跳脱活泼些,热烈的像是夏天的风。而眼前这个少年看着就要镇定稳重许多,沉着的像是冬日北方平原上的山。
但是这孩子的眼睛很亮,像是春松含露。
这山上有了鲜活的青松,就不显得这山沉闷孤寂,反而是显现出一股冬阳般的暖煦之气。
而且程心瞻本以为这孩子入山修行后肤色会慢慢变白,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一点没变,还是孩童时的模样。不过这样也好,肤如麦褐,更显体健阳和。
少女要比少男稍矮一些,但在女子中已然是十分高挑了。
少女看着明媚光彩,自信果决,这和少女初入山时是截然不同的,这也是让程心瞻最满意的改变。
少女尘世富贵出身,知书达理,当时小小年纪便有典雅端庄、温柔娴静的气质,不过彼时的程心瞻自然是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循规蹈矩、封建礼教出来的。
少女天资极好,但久在尘世豪门中,便是明珠蒙尘。
所以自少女入山以来,程心瞻一直耳提面命的就是「率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对待凡间的封建礼教,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然入山修道,便要讲究一个「道法自然」。
让他欣慰的是,这两个孩儿都做得很好,少年的低贱出身没有成为他的心障,少女的高门出身也没有成为她的枷锁。
所以这两个孩子辟成心府时,他给他们取的道名分别是一个「旭」字和一个「玥」。
梨雪山辈分不按明治山取,跟随山里最新一辈,目前三清山以及传到的「明」字辈。
所以来者便是少年林明旭,少女朱明玥。
“见过师尊。”
两个年轻人朝程心瞻行礼。
“有何事呀?”
程心瞻和蔼问,他目光直接看向了少女,因为明旭寡言,明玥多言,所以但凡这两人在一起,一定是明旭不做声,明玥来说话。
朱明玥便道,
“师尊,我和师兄想进浩然盟历练做事,特地来向您请示。”
少女其实年龄要比少男稍大一些,不过因为当初法试,少男先过,便以此定了师兄妹的叫法。
程心瞻闻言点了点头,原来是为这事。
这两个孩子修道也有八年,都是辟成四府的人了,入二境也快了,此刻要去盟里历练也是应有之义。
这也不是两个孩子第一次出门历练,先前在程心瞻的安排下两人都去过庾阳诛除水怪,当时程心瞻以无尘莲化身暗中照看,两个孩子在战阵斗法上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现在去盟里,程心瞻也不怎么担心。
“也好。”
程心瞻点点头。
两个孩子脸上都是一喜。
“多谢师尊!”
程心瞻看着两个孩子高兴,自己脸上也泛起笑容,老早就为两个孩子准备好的东西也就顺势拿了出来。
他率先拿出了一张巨弓,一把角弓。
“明旭,你上前来。”
少年上前几步。
“来,为师知道你家世代林猎,你也自幼喜好弓箭,即便入了仙门,却也不改此道。既然你们已经决定了外出闯荡,为师便送你一把弓。”
程心瞻将弓递给林明旭。
少年很开心,双手接过大弓。
少年身形高大,如山如松,这弓奇大,但握在他手里却是正合适,这显然是程心瞻用心考量炼出来的。
“这把弓的角和筋都是取自庾阳水蛟,弓胎的柘木是庸良从太行山里寻来的,你得要去谢谢他,弦我是用赤铜抽丝再炼入了阳火,也算是五行齐备了,至于名字,便留你自己取去。”
林明旭低头看着手里的弓,弓身成乌色,弧度很美,像是一条游弋的墨蛟。弦是金色的,像是摄来了一缕晨光作弦。
他开心极了,这比自己自制的弓要好上太多了。
“多谢师尊!”
程心瞻笑着点点头,又说,
“弓给你备好了,箭你就自己炼去。你既然选择弓作为兵器,那符箭之道你就可以好好研究研究,这里面的门道可大着。
“当年为师对符箭很感兴趣,不过后来有了飞剑作兵器,这符箭之道也就搁置了,这是为师的一件憾事。对了,往后你炼制符箭要是缺材料,可以去鄱阳湖找金相宗江家,为师在那里有交情,你报为师的名字就可以了。”
“弟子遵命。”
林明旭怀抱长弓后退,仿佛一刻都舍不得松手。
“明玥,你上前来。”
少女笑着上前,问道,
“师尊有什么宝物赐我?”
程心瞻都准备把东西掏出来,见徒弟发问,他便停了动作,笑问,
“那你猜一猜?”
少女不假思索道,
“师尊知道弟子喜好火扇,是不是给徒弟准备了火扇?”
程心瞻笑着摇摇头。
少女有些惊讶,
“那是铃铛?”
程心瞻还是摇头。
“那弟子猜不出来了,师尊快快拿出来吧。”
少女说。
程心瞻笑了笑,便变出了一物。
是一串火红的流珠。
“拿去吧。”
程心瞻伸手递过来。
这是一串九九八十一数的流珠,流珠约莫桐子大小,主珠赤红色,隔珠琥珀色,母珠金黄色,色彩非常明丽富贵,煞是好看。
少女眼里泛起光彩,两手接过,捧在手心好生看了一会后便缠在了自己的左手手腕上,正好四圈,既不紧绷,也不松垮,显然也是程心瞻了心思的。
“这流珠主珠用的是湘西辰州的朱砂,是为师游历湘西时收集来的。隔珠用的是硫磺蜜蜡,取自海外仙岛。母珠用的是荧惑陨铁,是苗疆伏霞湖的洪教主送我的宝材。
“这是一件攻防兼备的宝物,用于攻伐时,可击、抽、缠、捆,用于防备时,可以化作火河烟幕,助你火遁脱逃。而且有硫磺蜜蜡在,你佩戴此物可以说是百毒不侵。
“当然,赐你流珠更是让你持念用的,要注重内丹火候的修炼,这方面你总是有些懈怠。”
朱明玥还在扬着手让林明旭看,此时听完程心瞻说的话,这才明白这宝物的珍贵以及师尊的用心,连忙端正神色,恭谨回道,
“弟子谨记师尊教诲。”
“嗯。”
程心瞻满意的点点头。
他给两个徒弟准备的法宝确实都是了心思的。
明旭这孩子性子沉稳,做事稳当,修行刻苦,但是缺少了一丝锋芒,所以自己做了一把弓给他。
弓是攻伐利器,是要让他显露自己的锋芒,同时也是在告诉他,修行如弓张弦,要松弛有度。
明玥的性子活泼果决,做事修行都是积极进取,但是也缺少了一丝稳妥,修行上有时会过犹不及,所以自己送了一串流珠。
流珠可攻可守,是为了保护这孩子,同时也是提醒这孩子修行做事要进退有度,大步向前走的同时也要看看退路、后路。
流珠最初是内丹道法器,用来计数内丹火候、吐纳行气、周天运行用的,这孩子这这方面上根基不劳,在以后的修行里需要加强修行。
总的来讲,两个孩子天资都很高,瑕不掩瑜,而且都是聪明孩子,自己送出法器后,他们也自然能领会到其中的期许。
“你们总归是出去历险的,除魔卫道固然重要,但自身性命更是第一位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要记住了,另外,三禁两不宜,也不能忘。”
程心瞻嘱咐道。
“弟子谨记。”
两个孩子拜道。
“为师给你们两炼了护身符,贴身收好,对于魔道中人,金丹三洗之下保你们一回命应当还不成问题,你们才一境,出去了也别太跳脱。”
程心瞻又递过来两张符箓。
两个孩子自然是千恩万谢接过来。
“行了,去吧,葛洪祖师就说过:「不试则利钝不彰,不磨则善恶不分。」也该是你们磨练的时候了,同样,这也是你们扬名的时候。”
程心瞻笑着说。
两个孩子也笑着称是,随即行礼告退。
程心瞻目送着两个孩子离开,直到看不见两个孩子的身影后,他自己也起身了。
(本章完)(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