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兵取诸郡,内斗不休

    邺城,府衙内。

    “明公今下兵败,恐往后会更器重沮授。”

    烛火摇曳,逢纪负手踱步,心中暗忖道:“若沮授滞留于邯郸,或许最好不过。”

    “逢先生,父亲命我前来询问手书一事,是否已写好书信?”袁尚敲了下屋门,问道。

    “哦?”

    逢纪从深思中过回神,说道:“沮授书信,我尚未草拟,”

    “劳先生尽快些!”

    瞧了眼袁尚,逢纪计从心来,拉着袁尚入屋,之后再合上门。

    “先生这是为何?”

    见逢纪神神秘秘,袁尚疑惑道。

    逢纪低声说道:“我在思公子之前程,此番明公若往临淄,恐大公子将会势大,而公子将危矣!”

    袁尚皱了皱眉,问道:“先生是为何意?”

    逢纪直言不讳,说道:“明公素来宠爱公子,久有立公子为储君之念。公子被立为储,大公子不服,而沮授素得大公子敬重。亦或是明公欲立公子为储,然沮授以长幼之语劝之,试问公子如何是好?”

    袁尚沉默良久,说道:“先生可是恐沮授南归,往后受父亲敬重?”

    见袁尚如此聪慧,逢纪苦笑了下,说道:“沮授声望高崇,岂止明公敬重,河北军吏无不畏之,故~”

    “需看公子之意,纪愿辅佐公子为君!”逢纪坦白道。

    自袁绍吐血之后,逢纪便押注袁尚,希望袁尚能继袁绍之位。

    袁尚蹙眉深思,问道:“今明公欲让沮授撤离邯郸,不知先生可有计策?”

    闻言,逢纪便知袁尚心意,低声说道:“明公欲命沮授撤军,而今若无意让沮授南归,不妨可暂改明公军令,伪信令沮授固守邯郸。”

    袁尚瞪大眼睛,问道:“先生之意可是伪传父亲书信?”

    逢纪笑而不语。

    “恐事后会被父亲所知!”袁尚犹豫道。

    逢纪笑眯眯,说道:“何须担忧明公知情?”

    “大军撤离邺城,邯郸便是为一座孤城,岂不迟早被张虞所破?故沮授如被张虞所擒,则无法与明公验明军令,岂不无人知晓此事。”

    “沮授若降,则是为背主之徒,明公岂会相信?”

    逢纪手捋胡须,得意说道:“沮授不降,张虞必将杀之,此将死无对证!”

    “沮授如若败亡,明公或会命某为护军。时兵权在我之手,而有我辅佐,公子必能继明公大业!”

    袁尚深深瞧了眼逢纪,说道:“父亲命我审查军报,先生速写书信,我寻人送至邯郸。”

    “善!”

    见袁尚不动声色的赞同自己方案,逢纪心照不宣而作揖。

    稍后,袁尚拿着逢纪的书信,利用袁绍对他的信任,向袁绍虚报一番,便将信件交于候骑。

    且不说逢纪为了权利,虚传军令与沮授,令沮授固守邯郸。而今相比窝里斗的袁绍内部,张虞在信都的日子颇是忙碌。

    宫府内,张虞正与帐下文武商议军、政之事。

    “君侯,晃受命招揽袁氏降军,得张、高、麹三位将军相助、共得袁氏降人四万余众。”徐晃避席而起,说道:“其中骑军有六千余人,步卒三万五千多人。若计蒋奇帐下五千步骑,则降卒可近有五万之众。”

    张虞摸着颌下小胡子,说道:“竟有五万降人,倒是出乎我之意料!”

    之前只觉得降卒多,但没有仔细去核算。而今盘算了下,倒是惊到张虞。须知他出征河北,仅有五、六万人,当下归降兵卒竟达到他出征兵马的数量,岂能让张虞不惊讶。

    其实历史上的官渡之战,曹操所俘虏的袁兵更多。袁绍十万大军南征,曹操退守官渡据敌,凭乌巢之火,烧毁袁绍军粮数十万石。而袁绍自知非曹操之敌,竟弃军而独率八百骑出逃。

    得胜之后的曹操,收拢降卒多达八万。但因治下粮草匮乏,降卒数量太多,及降卒家眷多在河北之故,最终下令残忍坑杀八万降卒。

    八万降卒往打大了说,便是八万户的男丁,更是影响二、三十万户百姓。因此曹操花七八年才平河北,不乏与曹操大屠杀有关,毕竟屠杀了八万降人,无疑是将河北民心逼到袁绍那边。

    张虞可不是曹操这种刽子手,下达不了大屠杀的军令。况张虞今时离占据河北不远,他屠杀了这么多兵丁,岂不是逼河北士民与他为敌。

    在张虞感叹之余,荀衍拱手说道:“君侯,我军兵马有两三万之众,今降卒有近五万,共计八万兵马,每日消耗巨大,信都库粮不丰。而冀州诸郡未平,故以衍之见,君侯需筹调粮草,或是说令兵马就食各郡。”

    张虞沉吟少许,说道:“五万兵吏太多,可淘汰老弱两万,选三万精锐成军,再择将征服诸郡。”

    “公孙瓒固守易京,张辽合幽州之众,率两万步骑围攻。然易京外有高楼,内有存粮,凭两万之众,欲破易京恐怕困难。”

    张虞看向麹义,说道:“令公久与公孙瓒交手,深谙公孙瓒军情,今卿可选五千降卒为一军,而君与马伯瞻共率步骑万人北上,受张镇东调遣。”

    张辽因斩蹋顿有功,被张虞晋升为镇东将军,拜蓟县侯;满宠则是补替张辽之位,进征西将军,拜方城县侯。

    不难预料,待冀州战事结束,会有不少将领晋升。而等张虞称公进位时,便能腾出四方将军的位置,而张辽肯定名列其中。

    “遵命!”

    马岱、麹义二人出列而领命。

    张辽所部的兵粮由幽州供给,今麹义、马岱二部万人北上,既能增援张辽,更能减少降卒太多所带来的粮草消耗问题。

    “高顺、高览何在?”

    “末将在!”

    二人起身出列,听候张虞吩咐。

    张虞行至冀州舆图前,指点说道:“你二人拣选降卒,合计兵马万人,稍后率兵攻掠清河,南至大河可止。”

    高顺迟疑了下,说道:“兖州东郡半数在大河以北,破清河郡之后,是否征讨东郡。其中青州之平原,与东郡情况相同。”

    张虞瞧着舆图,思虑说道:“下清河郡之后,子循可率兵西进,下东郡河北诸县,之后屯兵于东武阳。若袁熙北渡大河,则子循先保清河郡,届时我自有安排。”

    顿了顿,张虞看向阎行,说道:“彦明拣选降卒,北取博陵,稍后向东汇合,受张镇东差遣,共围易京,再取河间郡。”

    “遵命!”三人沉声而应。

    郦嵩沉吟少许,说道:“巨鹿、中山、赵、魏、渤海等五郡未有兵马前往讨取,以嵩之卑鄙之见,君侯可先挥兵向西取赵、魏,顺道下巨鹿,以打通山西与山东之联络。可待赵、魏二郡太平,再遣兵将征讨海滨。”

    冀州的人口分布西多而东少,缘山共有中山、赵、魏、常山四郡。而东部地区,仅有河间、渤海二郡。故对张虞而言,当优先集中兵力取四郡,之后安抚博陵、安平、清河、巨鹿四郡,方能说征讨海滨之地。

    “伯松有言有理!”

    张虞考虑片刻,说道:“令张燕率兵北上取中山,我自率兵马西征赵、魏,以求能在春季之前,攻克缘山二郡。”

    “君侯,所淘汰两万的降卒是否让他们自行归乡?”

    荀衍担忧说道:“恐降人难以安心归乡,而是占据山为寇,祸乱河北乡亭。”

    “不然!”

    许攸趁机献计,说道:“河北连年兵事,兵民皆已疲惫。君侯放两万降人归乡,乡民将尽知君侯恩德,自此民心将服。”

    “至于落草为寇,则是由郡县长吏征抚,非君侯所能一一料理。”

    “君侯~”

    荀衍还想再说什么,则是被张虞抬手打断。

    张虞在殿内踱步,说道:“休若为安平太守,今安心料理安平郡之民生。降卒之事,暂依子远所言。凡事皆有利弊,今河北之人不知我之恩威,纵降人归乡或会滋生兵寇,但却能令百姓知我仁善,岂不有利于河北之安稳?”

    说着,张虞说道:“不日冀州刺史杜畿将会至信都上任,凭杜使君之才略,将能稳妥料理降卒一事。”

    冀州为天下第一大州,无兵事的时候,张虞尚能管理得过来。而今尚有兵事需理,张虞可没那么多时间去管。

    故在局势稍微安稳之时,张虞便让人快骑至安邑,调杜畿至河北,出任冀州刺史,以便张虞后续征讨冀州。

    至于荀衍,作为初降之人,张虞能用他出任太守,便已是器重。而今冀州之事,即便荀衍有能力去管理,出于信任度的问题,张虞也不可能用荀衍,除非是万不得已之时。

    “遵命!”

    荀衍郁闷而应,暗忖:“张虞行事作风与袁绍大有不同,袁绍常多经考虑而行,而张虞则是果断了多。”

    “君侯,我军何时西进?”徐晃问道。

    张虞沉吟说道:“五日之内,诸军拣选编练降卒完毕,届时率军西征。我离信都之后,由郦伯松坐镇。”

    说着,张虞笑道:“今已十一月,诸君与我难以归乡庆贺岁首。然我望能在岁首之前,能在邺城中,邀诸君大宴。”

    “当在邺城大宴!”众人大为振奋,齐声道。(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暮汉昭唐不错,请把《暮汉昭唐》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暮汉昭唐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