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章 诸葛孔明,伏龙也!

    九月中旬,随着天子的数道诏令与文书同时下发,尚书台与兵部、吏部、工部,还有医寺官署都迅速忙碌。

    关中原本缓和的气氛,陡然一转,变得肃杀起来,连山里为祸的盗贼也似乎嗅到了山雨欲来的气息,纷纷夹着尾巴,躲在山里不敢冒头。

    刘备却在百忙之中,抽出空闲召见了一人,此人身材高大,且五官端正,就算头扎皂色帻巾也显得仪表堂堂,令人见面心生好感。

    刘备与其对坐,仔细地打量对方,眼神里却有些情绪复杂,过了许久才开口,笑谓道:“孔明,近来学业进修如何?”

    “我与尊大人神交已久,奈何缘分浅薄,今见君坐于跟前,犹如故人归来,心中虽有千言万语,却不知如何所言。”

    诸葛亮向前伏拜一礼,不卑不亢的答道:“严君逝去多年,能得陛下如此牵挂,乃诸葛氏之幸也。”

    “亮托陛下洪福,使孙太守留下珍贵书简,得以向庞德公请教,又与徐元直等良师益友交善,本想躬耕于南阳草庐,以度此生足矣。”

    “奈何心念陛下托人三授书卷之恩,无法再厚颜闲居于草庐,亮虽年少,却知恩高义厚,愿献至微之才,效犬马之劳,投报天子。”

    “亮并非贪图官职之人,何况天下俊才济济,远胜于我,恐误陛下盛世之业,此言出口不为求赏,只愿在关中乡里任一小吏而事农,使百姓安于生计,以恪尽职守报得天恩。”

    “然人力有尽,待到幽暗不烛之时,亮再乘马车回于南阳,重枕草庐,此白身诸葛亮之愿,请陛下鉴之。”

    诸葛亮也没想到天子会单独召见他,但念及兄长诸葛瑾已被天子器重,哪怕严君留有遗泽,他也不愿再享殊荣。

    此前从徐州跟随叔父诸葛玄,去了淮南寿春,见到了袁氏在大宴宾客,堂下众名士无不肥硕,厩中养马亦肥有肉,而城外庶民面有饥色,野有饿莩,万业凋敝,号寒啼饥,行至豫章,仍复见此景。

    后来去到了荆州,在襄阳见到了刘景升,能看见当地百姓民生略有好转,可惜却只是仅有的数县罢了,南阳仍可见袁氏横征暴敛留下的痕迹。

    他年少读儒家典籍,每见百姓之苦便有会意,能写录得失见闻,想不明白许多官吏为名士出身,熟读儒家书卷,治以经典,为注释典籍用尽心神。

    却连抚恤民生,略微宽柔并济,不避豪强权贵一法同行,谅人疾苦之心都无有。

    这般学儒而不存“仁”,治经典再多又有何用?

    诸葛亮将心中的疑惑问了叔父,诸葛玄沉默良久,没办法直接回答,只好借先师孔子之言,答道:“君子,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为成人矣。”

    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在私利前想起道义,在危难面前挺身而出,哪怕处在贫困时,也不忘初心,坚持如初。

    诸葛玄还告诉了孔明,言行一致是件很难的事,不要过多去苛责别人,或许清谈的名士也在治民,只是用的方法不同。

    可以远离,但不要凌侮士人的颜面,切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那时诸葛亮若有所悟,以为天下包括名士与割据一方之主,都难以做到心存“仁”意,见百姓疾苦,也无法感同身受。

    直到在荆州南阳听闻了横扫天下诸侯,收复雒阳便叫襄阳名士惊恐失声的玄德公。

    才明白纵使为人主,也可以做到对万姓一视同仁,以功必赏,过必罚为施政准则,治理州郡,以小我也可以契合大我。

    哪怕仅仅耳闻只言片语,也能从其中听出,那种焕然一新,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齐心协力,远胜其于诸侯。

    好友徐元直更断言见端可以知末,来日取天下者,绝非景升公,荆州定为他人所守,从此不再谈论仕出刘荆州。

    现在一想果然如此,也不知元直在南阳新野为县吏,近来如何了。

    诸葛亮忍不住想着,不知为何见天子时,会突然想起徐元直,待听见陛下的呼唤,才回过神。

    “孔明之才干,我亦有所知,每逢读书能观大略,焉能为一小吏哉?”

    “眼下雒阳正在编撰汉记,听闻荆州许多名士如庞德公等俱乘马车前往,还有江淮名士,中原以及河北各州儒士皆齐聚于此,江东张子纲、东海郡王朗都舍弃官职而去雒阳,还为参与编撰之事,连续托人上书。”

    “再过数日,卢太傅也要启程动身去雒阳,孔明既认才识不足,便先为太傅身旁刀笔吏,事笔砚间三年,借此观天下大略,众览群书,知民知士,过后我再来考究。”

    刘备望着诸葛亮,嘴角微微扬起,笑着说道。

    谁让现在孔明才不过十六七岁,而诸葛玄近来身体也不是很好,这时候征其任事忙碌,反而会留有憾事。

    倒不如让他们一起去雒阳,给诸葛玄挂名一闲职,恰好张仲景与华元化都在汇编医者卷,将所得的药方和多年行医经验,在雒阳与天下医者总结讨论。

    甚至连江东蛮荒之地有名的巫祝,不知从哪听来的消息,声称有祈福去祸之法,想前去雒阳献出妙法。

    恰逢其时,曹孟德头痛发作,于是将其拘于堂下令其施法,结果对方喷水跳了一通后,曹操竟发现头痛更严重了,怒不可遏地命左右将其乱棍打出府邸。

    见召巫变成了趣事流传江东,曹操思虑片刻便上书给了刘备,言辞诚恳地解释这件事,不是他阻挠撰写汉记,实在是恶贼弄虚作假。

    凡天下有名之士,如恐不及的想到雒阳参与汇编之名,把孔明送去数年,可谓得天独厚的学习机会。

    刘备复道:“我读史籍喜爱管仲乐毅之才,既能治理国家,又能得胜破敌,今天下纷争不断,有内忧外患之危,使备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此刻更需兼管、乐之才为我分忧,孔明可愿以管、乐自许乎?”

    说罢,刘备颔首轻笑地望着诸葛亮,如今还未弱冠,伏龙还需蛰伏,去雒阳沉淀一下也好。(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慢着,请别叫我昭烈帝不错,请把《慢着,请别叫我昭烈帝》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慢着,请别叫我昭烈帝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