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九章 若有人求到国公门下,国公能不理,便不理吧(第二更)

    转眼已经六月,天气闷热。

    御辇从两仪殿而出,往立政殿而去。

    李承乾忍不住的抬头,看向清澈的天空,他轻叹一声道:“今年夏天少雨,太极宫已经有些不能待了。”

    “陛下!”张阿难在一旁躬身,说道:“皇后已经有八个月的身子,现在不宜前往翠微宫。”

    “让人将大明宫好好好的收拾一下,让皇后搬到大明宫吧,那里清凉一些。”李承乾微微抬手,大明宫位置偏高一些,没有那么闷热,人少,相对凉快些。

    “是!”张阿难认真躬身。

    稍微停顿,李承乾问道:“郭孝恪那边开始动起来了吗?”

    “是!”张阿难躬身,说道:“百骑司和职方司已经抽调了相关人手,用的是百骑司的名义,军中机密,窥探者死。”

    “动起来就好。”李承乾点点头,轻声说道:“郭孝恪动手,稍微方便一点的,就是太原郭氏的力量在这件事当中能够体现出来,不像是太原王氏,他们太显眼了。”

    王氏有女为宫中宠妃,虽然说南北来往贸易极大,但却是回纥人在暗中很警惕的。

    郭氏虽然不如王氏那么强盛,但实力却不容小视,而藏在王氏的阴影之下,更容易被人忽略。

    李承乾用郭孝恪,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他能够动用太原郭氏的力量,这样不仅能够盯住回纥人,还能够盯住东*突厥。

    “稍微看着点郭待封,查一下他内外结交的人,别走了歧路。”李承乾微微摆手。

    “是!”张阿难躬身,一句话为什么也没有问。

    李承乾满意的笑笑。

    不过坐在御辇上,他的神色不由得微微凝重起来。

    郭待封。

    前一世,大非川之败的罪魁祸首。

    因为皇帝的宠信,就敢不遵守薛仁贵的将令,最后导致有大非川之败。

    这事听起来是那么回事,但李承乾怎么都有一种不对劲的感觉。

    薛仁贵在前一世,是李治的信臣,甚至是救命之臣,之后又有军中无数军功,同时他出身闻喜裴氏,以他的身份,官职,还有皇帝的信重,哪里是一个郭待封,想要不遵军令,就敢不遵军令的。

    李承乾怀疑这里面有些不为人知的东西。

    但具体什么,他还说不出来。

    这件事情必须深查。

    如今梁建方坐镇西昌州,将来大唐和吐蕃一战不可避免,薛仁贵到时必然会参战,若是这里面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力量在暗中作用,那么就必须要提前拔出来。

    ……

    御辇在立政殿落下。

    李承乾起身,步入殿中。

    两名明艳的年轻宫妃,站在两侧对着李承乾俯身道:“陛下!”

    是许萱和贺兰敏月。

    李承乾不是第一次见贺兰敏月了,他从她的眼神中,总是能够看到一些野心。

    李承乾轻轻笑笑,然后迈步走入内殿。

    苏旖,还有苏淑的母亲冀国公夫人冯氏,一起福身道:“陛下!”

    “岳母请起!”李承乾微微抬手,走到了床榻前,看着躺在红色摇椅上怀孕八月的苏淑,握住她的手,问道:“怎样,是不是有点热的不舒服?”

    苏淑很用力的点头,像小孩一样撒娇道:“今年的皇宫,比往年要更热些。”

    “今年关中少雨,自然是要热些。”李承乾轻轻低身,说道:“朕已经让人去收拾大明宫了,爱妃这两日,便可以搬过去,那边要凉爽的多。”

    “搬到大明宫吗?”苏淑一时间有些迟疑,低声说道:“妾身感到有些不安。”

    怀孕期间的孕妇对陌生的环境,总有些敏感。

    李承乾想了想,说道:“朕让人将蓬莱殿,完全按照立政殿来改造出来。”

    “嗯!”苏淑稍微点头,道:“陛下,妾身想吃莲子羹。”

    李承乾直接侧身道:“还不让人送上来……记得,稍微淡一些。”

    “喏!”一堆人齐齐躬身,然后转身忙碌去了。

    李承乾侧身看向冯氏,说道:“岳母,昌容今年已经十八岁,是时候入仕,朕打算让他先做尚药奉御。

    先积累一点官场经验,过几年转任地方别驾,然后再一步步的展开仕途,你觉得怎样?”

    昌容是苏瑰的字。

    苏瑰是苏淑的亲弟弟,李承乾正儿八经的小舅子。

    苏亶如今是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苏瑰的仕途,李承乾需要好好安排。

    冯氏福身道:“一切听陛下安排。”

    “那便这样吧。”李承乾笑笑,然后看向苏淑道:“皇后没意见吧。”

    苏淑甜甜的笑笑,摇头道:“一切听陛下的。”

    “另外,朕会调冀州冯元常任河南县令,正好今年去洛阳的时候,皇后见见。”李承乾稍微点了一下。

    “是冯家的表兄吗?”苏淑忍不住的抬头。

    “是,冯家自从光禄少卿冯怦故世之后,后续便没什么人才了,只有冯元常,朕还能看的过眼,便让他任河南县令吧。”李承乾不由得轻叹一声。

    光禄少卿冯怦也是苏淑母亲冯氏的堂兄弟,其他还有冯元常的父亲冯摁也都是冯氏的堂兄弟。

    “这样不会对朝政有什么影响吗?”苏淑有些担忧的看着李承乾。

    “无妨。”李承乾摇摇头,说道:“本身就是河南县令任期所到,所以朕才让吏部调冯元常任河南县令。恰好年底还有封禅之事,嵩山就在河南县境,恰好处理。”

    “好!”苏淑点点头,深深的看了李承乾一眼。

    李承乾轻轻笑笑,无声的点头安慰。

    张阿难站在一侧,平静的低头。

    ……

    大明宫,紫宸殿。

    长孙无忌在丹陛之下跽坐下来,然后才看向一旁的李勣道:“的确,这里是比两仪殿要凉快一些。”

    李勣微微点头,看着内侍将凉茶放在眼前,然后才看向长孙无忌道:“再有一个月,陛下就要启程洛阳呢,褚尚书那边可曾安置妥当?”

    “一切按照封禅步奏而行。”长孙无忌刚要继续说什么,就看到李承乾从后殿走入,他立刻就要起身:“陛下!”

    “不用多礼!”李承乾穿着石青色衮龙袍,从后殿而入,对着长孙无忌等人摆摆手,说道:“舅舅继续!”

    长孙无忌拱手道:“洛阳那边诸般行事正常,便是陛下真的封禅,也没有什么不妥,不过一旦东岛的消息传来,封禅立刻就可暂停。”

    李承乾微微点头,在丹陛上坐下,然后说道:“朕看,恐怕也不用等东岛的消息,今年这天气怕是就能让封禅停止。”

    “今年天下虽然干旱,但还是没有到成灾的地步。”李勣在长孙无忌身后拱手,说道:“陛下多年来要求地方积水,如此之下,应对今年的干旱问题不大。”

    “话不是这么说的。”李承乾微微摇头,看着眼前的整个紫宸殿,目光抬起,看向殿外的阳光,轻声道:“朝中的官员的品行朕是知道的,这么多年来,没有几个是品行差的,故意害民不会,但朕就怕他们懒。”

    “陛下!”长孙无忌和李勣同时抬头。

    “要求地方积水,真的每个地方官都做到了吗,还有,到了今年,有没有被人提前将水引走,有没有将水灌溉到更多百姓家中的田地里面,这些才是最实际的。”李承乾面色稍微一沉,说道:“但凡有一个地方官有所懈怠,便会有数万百姓受灾。”

    一旦缺粮,不是说粮价会上涨几成,而是粮价会上涨又有几成缺额的百姓饿死,这样粮价才会平稳下来。

    “陛下,要么今秋还是派人天下巡查吧。”李勣抬头,看向李承乾道:“天下十道,每道选十个最困难的县,让御史台,大理石,刑部,门下省,派人去巡查。”

    “还有吏部,吏部清吏司的人也需要天下去动动。”李承乾看向长孙无忌,说道:“舅舅和英国公,还有孙卿一起去安排人选吧,这件事情在十一月必须要有个定论。”

    “臣领旨。”长孙无忌肃然拱手,低头之间,他的神色凝重,皇帝明显是打算做些什么,但他却有些琢磨不透。

    “还有!”李承乾抬头,说道:“洛阳的事情,此次封禅必然难成,那么到时可以让天下人都知道,是因为东岛内战的缘故而使封禅难成,但不能用这个理由来交代天下。

    到时,谁来上奏说朕不够资格也好,其他也罢。

    这个人要找好。”

    “臣明白。”长孙无忌拱手,说道:“陛下,御史大夫如何?”

    “崔卿?”李承乾轻轻摇头,说道:“他的履历太浅,不过资格,还是让孙卿来吧,他是门下侍中,当年魏公上奏劝谏父皇停止封禅的时候,也是门下侍中,如今才有门下侍中劝止,父皇与朕父子相承,也算是一段佳话。”

    “是!”长孙无忌眼神露出了沉思。

    李勣在一旁看了长孙无忌一眼,然后轻轻低头。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说道:“还有最后,总得有一样东西来交代跟着一起去洛阳的诸番国王和使者。

    他们在长安等了一年,最后什么都没有,难免会让人怨言朕是在耍人,那时候是要出事的。”

    “陛下所言有理。”长孙无忌和李勣同时点头,面色凝重。

    “舅舅,这件事情你好好的找人商量商量,找件事情出来,封禅不成,朕也能在洛阳有件事情,带着诸夷国王使者一起做。”李承乾微微摆手。

    “臣领旨。”

    ……

    丹凤门下,长孙无忌和李勣一起上马,缓缓的朝皇宫而去。

    长孙无忌一直在想些什么,突然间他回神,看了四周一眼,然后微微摆摆手。

    四周的无数侍卫,立刻朝四周散开。

    李勣仿佛早就预料到了这一幕,平静的看向长孙无忌:“国公!”

    “英国公。”长孙无忌转身,看着李勣问道:“陛下今日多番多言,某总觉得别有深意,但又有些琢磨不透。”

    “国公说的是吏部清吏司的事情吧。”李勣轻叹一声,缓缓的催马上前,说道:“吏部清吏司,地方功曹;刑部和大理寺,地方司马和法曹;门下省和御史台,地方录事,陛下此次的目的,是要让三股力量合而为一。”

    长孙无忌的缰绳不由得一紧。

    李勣看了他一眼,说道:“陛下是要用孙伏伽,来统管天下监察事。”

    “所以,陛下才让孙伏伽效仿魏征阻止他封禅。”长孙无忌现在彻底的明白了过来。

    李勣点点头,认真的说道:“国公,年底必有大事,所以,若是有人求到国公门下,国公能不理,便不理吧。”

    长孙无忌一愣,彻底的停下了马匹。

    李勣则是缓缓而去。

    长孙无忌看着李勣远去的背影,脸上一阵苦涩。

    ……

    七月二十九,皇后于大明宫蓬莱殿诞下公主。

    皇帝欣喜万分,赐名曰:永乐公主。

    小名:福宁儿。

    八月初九,皇帝启程,东巡洛阳,封禅嵩山。(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不错,请把《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