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四章 以宰相之位引诱(第一更)

    五月,定州。

    群山连绵,山林茂密。

    宽阔的草原中,数百名骑兵奔驰而过。

    为首的,赫然是一身黑底金丝衮龙袍的李承乾。

    “吁!”看向远处的行宫,李承乾稍微松了口气,按住腰间的黑鞘长刀,侧身看向一旁的崔仁师道:“崔公,上次朕来定州的时候,一直都在行宫当中住着,始终都没有能够出来,如今总算是能够肆意驰骋了。”

    自从贞观十四年断腿以来,说实话,别说是驰骋了,就是骑马,李承乾的机会都不多。

    根本来讲,是他的心底已经没有了类似的欲望。

    “上一次来定州,陛下是在先帝跟前尽孝,这些年陛下也多忙碌政事,那些才是正道。”崔仁师笑笑,然后略带劝谏说道:“至于骑马游猎,不过偶尔休闲之道,也不必长久为之。”

    “嗯,崔公说的对。”李承乾深吸一口气,平静下来,他刚要说些什么,远处,一匹快马疾奔而来。

    一名红衣金甲的千牛卫在李承乾身前停下,然后将一本奏本递到了李承乾手里,然后转身疾驰而去。

    李承乾打开奏本看了一眼,随即递给崔仁师,神色平静的说道:“济州急报,济州境内两座铜矿有被人偷盗的迹象,丘神勣已经赶过去处置了,查看是否有私铸恶钱之事,想来不久之后就有结果了。”

    崔仁师恭敬的接过奏本,眼神不由得微微凝重起来。

    丘神勣,丘行恭的儿子。

    这一家人对皇帝向来是无比忠诚,而且对于背叛皇帝的人和事,从来都无比痛恨。

    丘行恭那个家伙当年直接吞了刘兰成的心肝,而丘神勣同样是杀戮极重的人。

    皇帝很多事情都让他去做。

    现在丘神勣到了济州,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李承乾握着缰绳,微微催马前行,目光轻轻地从崔仁师身上掠过。

    对于李承乾而言,河北因为负担极重,甚至在未来成为了安史之乱的源头,所以他在处置河北事情的时候,需要谨慎。

    但对于其他地方,有这种事情,最后无非就一个字。

    杀!

    ……

    树荫之下,李承乾微微向前,淡淡的说道:“恶钱的事情,虽然早就有之,但这一次却是从河北起的。”

    “是!”崔仁师回过神,稍微催马跟在李承乾身侧,说道:“家中臣已经吩咐了下去,绝对不会有人行此恶劣之事。”

    崔仁师做过吏部侍郎,凉州刺史,如今又做定州刺史,博陵就在旁边,他的话在崔氏极重。

    李承乾轻轻笑笑,转身看了崔仁师一眼道:“崔公,里外朕的做法都瞒不过你,你说,朕如此做,如何?”

    崔仁师想了想,道:“张大象说,河北局面艰难,臣承认,自大唐开国以来,的确如此,而陛下执政以来,多有缓和河北矛盾之举,此番严禁私钱,怕也是为了不让豪族盘剥百姓,方向是对的。”

    “崔公是想说朕不过是隔靴搔痒,杯水车薪?”李承乾似笑非笑的看向崔仁师。

    “臣没有那个意思!”崔仁师赶紧摆手解释。

    “无妨。”李承乾摆摆手,说道:“朕做的虽然不少,但实际上,也不过是让河北百姓稍微松了口气,这一点朕是明白的,尤其是到了明年,赋税征缴还要继续,河北百姓身上的压力会再次重起来。”

    “陛下!”崔仁师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

    李承乾笑笑,说道:“不过有件事情,崔公却是错了。”

    “请陛下指教。”崔仁师神色肃穆起来。

    “这天下虽是朕的,但也是天下英杰的,尤其是河北本地,更是天杰地灵,人才辈出。”李承乾轻轻催马,说道:“朕如今有心缓解河北压力,想必河北的有识之士应该能够看的出来,以后替朕出谋划策,乃至于彻底解决河北问题,他们都会做的。”

    李承乾从来不是一个人,他是皇帝。

    他做出一些事情,做出表率,那么天下英才自然就会跟随。

    尤其是河北人。

    其他人不说,只要李承乾持续的做下去,那么将来必然会有两个人全力的支持他去做。

    一个是刘仁轨,一个是狄仁杰。

    而且除他们两个以外,类似张大象一类的人物也不在少数。

    起码在很多人的眼里,皇帝之所以这么关心河北之事,就是因为张大象在他耳边说了许多。

    一个张大象之后,说不定就会有无数个张大象。

    到时候上下一起努力,河北的问题,总有解决的一天。

    至于早晚,那就不是他需要太操心的事情了。

    ……

    骑马而过树荫,李承乾摆摆手道:“好了,不说此事了,英国公现在已经到了辽东,再有一个来月就要回到定州了。朕打算让英国公回来之后好好歇一歇,然后调沈州刺史苏勖任菟州刺史,安东都护,崔公调任沈州刺史,安东副都护,如何?”

    “臣领旨。”崔仁师认真拱手,然后他看向李承乾道:“陛下,臣何时起行?”

    “不急。”李承乾微微摆手,催马向前,同时说道:“菟州新定,人口是关键,不可能完全依赖本地人和高句丽移民,不然将来轻易就能反复,所以需要移民。”

    “臣知道,陛下一直在推动将河北子民迁移辽东之事。”崔仁师认真的点头。

    “但多年下来,效果不是最佳。”李承乾点点头,说道:“有人说,是河北子民在河北虽然生活艰难,但远还没有到为了一条活路就背井离乡的地步。”

    皇帝这句话有些诛心了,崔仁师忍不住的说道:“陛下!”

    李承乾握住缰绳,继续前行道:“事实的确是如此,有选择的情况下,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迁移去千里之外。”

    河北的问题就是这样,河北的百姓但凡有一口吃的,就不会去造反。

    不只河北,天下百姓都是这样。

    “崔公,有些事情,百姓可以这么想,但朕和朝廷百官不能这么想。”李承乾微微摇头,说道:“高句丽有两百万百姓,百济和新罗加起来,也差不多有一百万,你觉得这三百万人口,没有足够的支撑,能够安定多久?”

    崔仁师想要说些什么,但有些话,到嘴边却不敢说出。

    “这几年,迁移辽东,虽然效果不是太好,但也还是有些成绩的。”李承乾轻轻笑笑,看向崔仁师,说道:“就比如崔氏,这几年就有不少人到辽东去了。”

    辽东开拓,免赋三年。

    百姓还在犹豫,世家便已经早就动手了。

    “是!”崔认识恭敬的点头。

    “苏勖在安东待不了几年,崔公,到时候,任安东都护的人就是你了!”李承乾转身看向崔仁师,说道:“有句话朕犹豫了很久,但还是说一说,有崔卿在兵部,你想要做宰相,恐怕很难,或许安东是你唯一的机会。”

    崔仁师嘴唇微微颤抖,整个人已经直接懵住了。

    宰相,那是他多年以来最梦寐以求的。

    甚至于在当年,他都已经做到了吏部侍郎的位置,再进一步,就是吏部尚书。

    但很可惜,崔敦礼比他更快一步。

    当崔敦礼做了兵部尚书,那就意味着整个中枢不会再有崔仁师的一席之地。

    别说是皇帝了,就是长孙无忌那些人,也不会允许有两个崔氏子弟,一个做兵部尚书,一个做吏部侍郎,两个人联手起来,甚至可能会直接威胁到整个江山社稷。

    朝中能够接受崔敦礼做兵部尚书,崔义玄做大理寺卿,也没法接受崔仁师做吏部侍郎。

    只要崔敦礼在朝中一日,崔仁师就完全没有回归朝堂的机会。

    更别说是宰相了。

    崔仁师深吸一口气,他是经历过先帝时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时候,如今皇帝已经隐约有了先帝的风范。

    宰相啊!

    李靖以特进,西昌州都督,同中书门下三品。

    李勣是安东道行军大总管,安东道安抚使,尚书右仆射,都是宰相孤悬在外。

    如今的安东,虽然平穰城已下,但高句丽、百济和新罗还在,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会在挑拨三国内乱,最后自灭的过程中度过,这段时间是相对轻易的。

    苏勖在这个时候任安东都护不难,但一旦三国齐灭,三百万人就会落在继任者的身上。

    这个人,很有可能就是他崔仁师。

    只要他治理妥当,那么皇帝就有可能会授他同中书门下三品。

    到时候,就和李靖一样,只要不回长安,他就是实打实的宰相。

    甚至说不定反过来还能够压崔敦礼一头。

    这是他崔仁师唯一的机会。

    然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首先要控制住这三百万人,还要让他们归心。

    这样,除了朝中任职的官员以外,河北迁移过去的百姓,尤其是世家子弟,将会成为除官员以外最大的枝干。

    崔仁师抬头,对着李承乾拱手,认真用力的道:“陛下放心,臣一定竭力推动河北百姓移民之事。”

    李承乾点点头,神色温和的说道:“其实也不用太急,英国公回到定州之后,会随朕先去洛阳待一个月,卿处置好定州秋收之事,就去长安吧,年底大朝,很多事情正好做。”

    “是!”崔仁师很认真的拱手,眼神激动。

    长安,他已经很久没回去了。

    不知道那些老家伙,有没有想他。

    ……

    李承乾轻轻笑笑,一夹马腹,然后高喝一声:“驾!”

    骏马立刻在朝着行宫方向狂奔起来。

    崔仁师,还有其他上百名卫士,立刻紧紧的催马跟上。

    风从前面扑面而来。

    奔驰在最前面的李承乾,抓紧缰绳的同时,眼神已经彻底平静下来。

    平静的甚至有些淡漠。(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不错,请把《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