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章 李世民三周年的祭品(第二更)

    二月下旬,春光弥漫。

    两仪殿中,长孙无忌,于志宁,张行成,李乾祐,王师旦等一行五人步入殿中。

    坐在御榻上的李承乾,放下手里的细竹金笔,看着眼前的五人,叹声道:“看朕,忙的连科举出名都忘了。”

    “参见陛下!”群臣齐齐拱手。

    “平身吧。”李承乾松了口气,神色平静的抬手。

    王师旦上前一步,将手里的二十三份考卷一起放在了张阿难的手里。

    张阿难接过,转身走上丹陛,放在了李承乾的面前。

    李承乾打开一份份试卷,开始一张张的看了起来。

    他主要看的,是策论部分的内容,如果有出色的见地之处,才会认真的多看几遍。

    片刻之后,他感慨一声,说道:“朕还是太过奢求,如同张柬之那样的人才终究不多啊!”

    长孙无忌拱手,说道:“陛下,大唐每年取仕,人才要么前面取了,要么就是还没来,如今这些,虽然不算是上上之才,但也有中上之姿,足够陛下所用了。”

    李承乾点点头,然后看了一眼被选为第一名的崔文璟,他叹息一声道:“崔家果然文风难得,去年吏部科举试第一名崔文远,现在是崔文璟。”

    “陛下,要不将崔文璟调至第二。”长孙无忌拱手。

    于志宁,张行成,李乾祐,王师旦等人神色各异。

    李承乾看了一眼众人脸上的表情,就知道,这件事情他们已经争论过来,但争论的结果还是崔文璟排第一。

    “算了,还是崔文璟。”李承乾直接摇头,说道:“崔氏文采风流,没有必要因此而打压,至于其他各家,还有民间寒门,若有不满,就在以后的科考中争回来;若是没有本事,该是谁家的,就是谁家的。”

    “陛下公平仁德。”长孙无忌等人齐齐拱手。

    李承乾点点头,目光看向了选出来的第二名,柳澈。

    一看名字就知道是京兆柳氏出身。

    真正让李承乾在意的,是第三名。

    刘祎之。

    北门学士啊。

    元万顷,刘祎之,范履冰……

    对于,还有明崇俨。

    这些人多数年纪还小,寒门出身,文采出色,不过现在还不是他们出世的时候。

    张大象,戴至德,李义琰,刘仁轨,李义府,这些人是三五年后,登台的一批年轻骨干。

    裴炎要晚一步。

    之后是岑长倩,张大安,娄师德,张柬之,卢照邻,魏玄同等人是十到十五年后的一批。

    刘祎之可能能赶个尾巴,但是其他的北门学士,就要晚上很多了。

    李承乾摇摇头,他没有再动刘祎之的位置,看向长孙无忌道:“就这样吧,将榜文和诸进士的文章抄录张贴在朱雀门和国子监两侧,让诸学士认真学习,以备来年。”

    “臣等领旨。”群臣拱手。

    “舅舅留一下。”李承乾抬头,说道:“卫国公刚刚送回来西吐谷浑的战报,舅舅和朕商量商量吧。”

    “喏!”长孙无忌低身,站在一侧。

    其他人躬身行礼道:“臣等告退。”

    ……

    看着众人离开,李承乾将一本奏本递给长孙无忌,问道:“舅舅看过没有?”

    “臣已经看过了。”长孙无忌接过奏本,好奇的看向李承乾道:“年前东西吐谷浑冲突,东吐谷浑在卫国公的支持下全面进攻西吐谷浑,攻至茫崖城下,西吐谷浑国王达延芒波结出城献降,慕容诺曷钵欲杀达延芒波结,但军中士卒已完全不听其令。”

    李承乾淡淡的点头。

    从前几年开始,李靖便以左右骁卫的名义,从东吐谷浑族民当中招收士卒。

    慕容诺曷钵无力阻止。

    之后,大唐便开始逐渐的接管东吐谷浑的军权。

    不过为了避免太过刺激到慕容氏,招收了八千名骑兵,李靖也就停手了。

    毕竟左右骁卫的正式名额也不过六万,而且多数还分布在大唐的各个角落。

    如果不是有东吐谷浑的盐矿撑着,朝中绝对不会让他招收这么多的吐谷浑骑兵。

    当然,这么做也是有好处的。

    大唐府兵的待遇可不是吐谷浑的骑兵能够比得了的。

    时间一长,自然人心归向大唐。

    到最后,慕容氏除了手下忠心的两万骑兵以外,其他的全部落入到大唐手里。

    “如今卫国公已经拿下了西吐谷浑,效仿东吐谷浑制,保留达延芒波结王室,手下军卒除了一部分王室直属外,其他全部编入左右领军卫。”稍微停顿,李承乾看向长孙无忌道:“如今要打乱东西吐谷浑士卒,逐渐混编,只是西吐谷浑初定……”

    “粮草。”长孙无忌点点头。

    “西吐谷浑盛产玉石,昆仑山的玉矿价值不菲,关键是怎么变现。”李承乾看着长孙无忌,道:“朕打算在父皇祭祀时,用一批上好的玉石祭祀,同时会赐下一批玉牌给诸王公主,之后就是舅舅如何将太府的玉石变现成金银铜钱,丝绢,甚至粮食的事情了。”

    粮食,关键是粮食。

    玉石变换粮食,说起来容易,但操作起来却不容易。

    如何让人接受玉石,然后又保持玉石的高价,如何最大程度的换取粮食,这就是长孙无忌这个尚书左仆射的责任了。

    换下来的粮食,不仅要保证西吐谷浑的军用,如何可能,尽量留一批给高句丽。

    “臣明白!”长孙无忌认真的点头。

    “西线应该不成问题。”稍微停顿,李承乾说道:“英国公四月初就能到长安了,朕打算让卫国公在五月也回来一趟,歇一歇,参加父皇的三周年葬礼,同时对于高句丽战事查缺补漏。”

    “是!”长孙无忌赞同的点头。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说道:“这一次高句丽战事,先后调动总共十万大军,若不是有吐蕃送来的黄金,就看这两年的天下大雨,这一战,就得往后推。”

    “是!”长孙无忌庆幸的松了口气。

    “一战十万大军。”李承乾看向长孙无忌,轻叹一声,说道:“舅舅,朕真的是很怕失败啊!”

    李承乾做了皇帝才四年,最初东吐谷浑败吐蕃那一战,虽然是他指挥的,但那个时候,李世民还在。

    现在李世民没了,这是李承乾独自对外的第一场战事。

    一旦败了,就麻烦了。

    “大军作战,任何一个细节的不注意,就有可能造就大败。”长孙无忌看着李承乾摇摇头,道:“陛下,我们已经做到最好了,甚至就连杨家的事情,我们也在忍,竭力保证军粮供应,想尽一切办法,增加军械的威力,最重要的是有李勣坐镇军前。”

    李承乾轻轻的点头,为了这一战,他已经竭尽全力的小心了。

    不然,他早就大刀阔斧的进行各项改革了。

    “陛下,虽然大战凶险,但大唐是大唐,高句丽只是高句丽,只要不骄纵到不把盖苏文放在眼里,这一战,我们必胜。”长孙无忌突然笑笑,收到:“况且,陛下,在军前的是李勣,他那个人唯恐不小心到极致,哪里会骄纵大意。”

    ……

    “是!”李承乾深吸一口气,说道:“军前暂时可以放心,朝中的隐患也该清除了。”

    长孙无忌一愣,他瞬间明白李承乾将他独自留下来,实际上要说的只有这么一句。

    “臣明白,臣回去就安排。”稍微停顿,长孙无忌低声问道:“那么百骑司方面?”

    “去年夏天在洛阳的时候,朕已经安排人去桂州了。”李承乾淡淡的抬头。

    长孙无忌顿时感到一阵头皮发麻。

    将杨思谊调往桂州密裁,是他们在前年十月定下的事情。

    长孙无忌实在没有想到,皇帝在去年夏天的时候,就已经派人去了桂州,准备杀人。

    李承乾轻轻地看了长孙无忌一眼,有句话他没说,实际上往桂州安插人手,是前年十月的事情了。

    也就是他前脚刚和长孙无忌商量了要密裁杨思谊之后,转手立刻就做了安排。

    当然,更重要的,是长孙无忌现在需要调动,将杨思谊调往桂州。

    密卫的人,才好在桂州杀人。

    “另外。”李承乾看向长孙无忌,说道:“舅舅,永惟律快完稿了吧?”

    “是的!”长孙无忌收拾心思,点头道:“也就是这几个月,收尾的事情了。”

    “嗯!”李承乾轻叹一声,说道:“父皇三周年祭那日准备好吧,朕正好用它来祭祀父皇,告诉父皇,这三年间,朕究竟做了什么?”

    永惟律,不仅对很多不合适的律法进行了修改,同样,也将李承乾这几年对律法的改变也加入了进去。

    比如重处肆意虐杀奴婢之人,禁止人殉,收紧对官员子嗣的荫官考核,加强对“八议”之制的审查……

    这一系列的事情联合在一起,能够清楚的看到李承乾是在用某种手段,变相的清理隐户,增加户册人口等事。

    说到底,还是为了大唐人口充实,国力增长,乃至于将来有一天,他李承乾也拥有祭祀台上的资格。

    “臣领旨。”长孙无忌面色凝重的拱手。

    “时间没有多少了。”李承乾轻叹一声,道:“朕在长安时,能做就多做些事,一旦朕离开了,长安城就交给舅舅了。”

    长孙无忌躬身道:“陛下放心,大唐万安,长安万安。”

    “大唐万安,长安万安。”(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不错,请把《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