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三章 父皇在哪儿,舅舅就在哪儿(第二更)

    夜色黄昏,东宫重教殿中。

    文成公主跪在地上,对着李承乾沉沉叩首。

    李承乾坐在御榻上,看着文成公主,有些无奈的说道:“你想怎样?”

    文成公主抬头,看向李承乾,虽然迟疑,但还是坚定的问道:“臣妹想问陛下,吐蕃的事情,陛下究竟打算如何处置?”

    “审罪,先将禄东赞和噶尔·钦陵父子的罪名审定,然后罚罪和战败,要求吐蕃给出交代。”李承乾摇摇头,说道:“吐蕃虽然用禄东赞和噶尔·钦陵做替罪羊,但事情怎么可能就这么敷衍过去。”

    “陛下还是要动兵吗?”文成公主满脸担忧的看向李承乾。

    “嗯!”李承乾点点头,说道:“若是吐蕃不给出足够让朕,让父皇满意的代价,朕就让卫国公发兵苏毗,灭了苏毗,然后西行羊同,灭了羊同,然后驱使两国,杀入吐蕃。”

    这些策略并不没有多么难猜,李承乾能想出来,松赞自然也能猜出来。

    文成公主抬头问道:“只要吐蕃能够给出足够让陛下满意的代价,陛下就会罢兵吗?”

    “嗯!”李承乾点头,说道:“是的,朕会。”

    “臣妹明白了,臣妹这就去信逻些,让赞普准备。”文成公主再度叩首。

    “这事你不用管,信朕已经让人送到逻些去了。”李承乾摇摇头,道:“接下来,吐蕃会派使团来长安,签订战败赔偿条约。”

    文成公主沉默了下来,皇帝不想让她介入到这些事情当中来,甚至就连吐蕃国使到长安,她都不知道。

    “那禄东赞和噶尔·钦陵父子呢?”文成公主还是忍不住的问道。

    “审罪!”李承乾摇头,说道:“大唐虽然这一战胜了,但是依旧有无数士卒死伤,而且松赞也将他当成了替罪羊,所以,他们需要付出代价,朕这里起码是这样,不过这些得等到他们的罪名被审定之后。”

    文成公主点点头,皇帝起码现在没有杀他们的打算。

    终于,文成公主还是抬头问道:“那么臣妹呢,臣妹将来如何?”

    李承乾看着文成公主,摇摇头道:“朕不想让你回到逻些,因为朕不想让吐蕃用你大唐公主的名义,在对朕,对大唐行谋算之事,朕不想自己后悔,也不想你后悔。”

    大唐终究还是要灭吐蕃的。

    文成公主到时候夹在中间,恐怕里外不是人。

    “那臣妹和赞普将如何?”文成公主抬头,看向李承乾道:“他毕竟是臣妹的驸马!”

    “他是你的驸马,但你只有他一个家人吗?”李承乾轻叹一声,说道:“这一次,朝中已经有人弹劾了,朕压下来罢了,那么下一次呢,再出事,你真正关心的人,死的就不是一个两个了。”

    文成公主嘴角不由得颤抖了起来。

    她不是太上皇的亲生女儿,虽然说这些年,太上皇待她如亲生女儿一样,皇帝也待她如亲妹妹一样,但是她终究不是皇家真正的公主。

    她有自己的亲生父亲,母亲,还有姐姐。

    很多事情,皇帝可以不在意,但朝臣行吗?

    而且这一次皇帝之所以能压下来,是因为她就在长安。

    可如果她不在长安,大唐和吐蕃又再开战,到时候,就算是想不牵连到她父亲身上也难。

    李承乾看着文成公主,心中不由得轻叹一声。

    上一世,李道宗牵扯到了房遗爱和高阳公主谋反案当中,流放至死。

    而在松赞刚死的时候,李治就要派人接她回长安。

    那个时候,她只要能够回到长安,立刻便是长公主待遇。

    李道宗的事情,或许就不会发生。

    但是,她没有。

    她认为自己留在吐蕃能够更好的让大唐和吐蕃和平安定。

    但,所谓的和平安定不过是笑话。

    她自己被骗了,大唐也被骗了,吐蕃没过几年,就派兵杀入了吐谷浑,吞并了吐谷浑。

    之后更是大非川大败大唐,之后的几百年里,吐蕃都是大唐最大的心腹大患。

    她自己的牺牲没有意义,害了自己的家人,害了大唐无数的将士和百姓,最后只感动了自己。

    李承乾收回心神,看向文成公主道:“你回去吧,如今的情况局势如此了,将来谁也不知道会是怎样,若是吐蕃不甘心大败,还要反复做手段,说不定还有一场大战。”

    文成公主还要说些什么,但……

    “臣妹告退!”文成公主轻轻福身,然后起身退出了崇教殿。

    ……

    等到文成公主退出之后,苏淑从偏殿走了出来。

    看着文成公主离开的背影,苏淑看向李承乾问道:“陛下,可是打算令公主改嫁?”

    李承乾稍微让开一点位置,苏淑走过来在他身边坐下。

    李承乾目光平静下来,然后轻声道:“她现在是松赞的大妃,松赞没死,让她改嫁,那岂不是逼吐蕃人和大唐开战,所以,先拖着吧,先拖到松赞死了再说。”

    “那松赞死了呢?”苏淑紧跟着问道。

    “随她,她还年轻。”李承乾摇摇头,淡淡的说道:“若是她愿意,能找到新的意中人,朕愿她一生顺遂,若是她不愿意找,那么朕就将松赞的孙子抓到长安他,给她延续香火。”

    苏淑从李承乾的话音当中听出了一点不一样的味道。

    “好了,她的事情不说了。”李承乾抬头,转口说道:“父皇这些天还好吧?”

    “还好。”苏淑笑着点点头,说道:“象儿和厥儿,隅儿,还有安康,每日都陪着父皇,其他越王和纪王,还有几位公主驸马,都入宫陪伴,还有诸公主也是一样。”

    “先看看吧。”李承乾松了口气,说道:“朕最担心的,还是父皇会心情积郁,郁深伤身,实在不行,今年去洛阳东巡的时候,让父皇也跟着一起去。”

    “那谁留下来辅政呢?”

    “房相吧。”李承乾耸耸肩,说道:“父皇在长安,象儿监国,那么就是舅舅辅政。

    父皇去了洛阳,那么就是象儿见过,房相辅政,而朕和舅舅,一起陪伴父皇在洛阳散心。”

    苏淑轻轻抬头,皱眉道:“父皇在哪里,赵国公就在哪里?”

    李承乾笑笑,点头道:“这样大家都安心。”

    苏淑勉强笑笑。

    “很多时候,人心都是敏感的,不管你平日里怎样放心,一旦触及到根本的时候,还是会有所担心,但仅仅是担心而已。”李承乾笑着摇摇头,说道:“虽然是没有必要的,但是能让人安心,就不必多做什么了。”

    “是!”苏淑点头,但眼底还是有些不解。

    李承乾没有解释什么。

    洛阳虽然是东都,但实际上,那里的根本势力还是河洛世家。

    荥阳郑氏对洛阳的影响极大。

    更别说,洛州长史萧钧,还是李承乾做太子时的太子中舍人。

    尤其如今他是皇帝,诸卫调动都是他说了算。

    “好了,不说这些了,再过几日,就是象儿的封太子大典。”李承乾看向苏淑,说道:“封太子之后,朕想让他和诸兄弟一起在昭德殿的内学堂读书,等他成婚之后,再入东宫。”

    “好!”苏淑点点头,然后她低声说道:“今夜陛下和妾身一起回宜春殿吧。”

    “好!”李承乾笑着点头。

    烛影闪烁,殿中已经没有了两人的身影。

    不知不觉中,夜色已深。

    ……

    三月初一,太极殿。

    李承乾一身明黄色衮龙袍,头戴白玉十二旒,高坐在御榻之上。

    苏淑穿一身皇后翟衣,坐在他的身侧。

    李世民退位太上皇,但今日已经穿一身淡黄色衮龙服,头戴通天冠,神色平静坐在一侧的平陛之上。

    三人的目光同时落在跪在大殿中央的李象身上。

    一身淡黄色的九蟒九章服,双膝跪倒在地上,手持玉笏,肃然躬身。

    内外百官全部神色肃然,眼神轻轻地落在了礼部尚书李袭志的身上。

    李袭志站在群臣左上,手持圣旨高声道:“惟永惟元年,岁次已酉,三月丙辰,朔初一辛酉日,皇帝若曰:

    於戏!

    大宝曰位,实在于丕承。

    万邦以贞,由建于明两。

    朕既宁鸿业,祗严永图,恭惟七鬯之主,岂舍人神之望。

    皇长子象,天假聪明,生知仁孝,君亲一致,孝悌三成。

    知子者父,允叶于元良。

    以长则顺,且符于旧典。

    宜膺择嗣之举,俾受升储之命。

    可皇太子。

    钦此。”

    群臣手持笏板,同时叩拜道:“臣领旨,陛下万寿无疆,太子千秋无期。”

    李承乾从丹陛之上站起。

    李世民也同时站了起来。

    两个人同时走下丹陛,来到了李象身侧,然后同时从身后的太常寺卿赵元楷手里的托盘中拿起白玉九旒冕,同时戴在了李象的头上。

    李世民率先开口道:“皇太子象,尔日后务必克明峻德,恢纂鸿休,宏三王之教谕,建万国之元良。”

    “孙儿领旨。”李象轻轻向前躬身。

    李承乾最后开口道:“皇太子象,天下之大,济道化措,善理纲举,方有所成,尔日后务必勤精学业,梳理内外,致理平之化,继盛世之业。”

    “儿臣领旨。”李象终于沉沉的叩首在地。

    “礼成。”李袭志转身看向群臣,道:“皇太子升座,群臣叩首。”

    “太子千秋无期!”(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不错,请把《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