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 三辞三让,儿臣痛苦万分(第一更)

    太极殿中,站在丹陛上的李承乾愣了。

    皇帝要退位。

    退位,做太上皇。

    不至于吧。

    他虽然做了一些手脚,但也还不至于到让皇帝被逼得退位的程度啊!

    起码还得等上一阵……

    “陛下!”房玄龄第一个忍不住的站了出来,拱手道:“陛下如今身体虽有微恙,但也不至于到退位的地步,臣请陛下收回成命。”

    “臣请陛下收回成命。”褚遂良,马周,李勣,于志宁,唐俭,阎立德,刘德威等等,几乎所有的朝臣全部都跪了下来。

    只有两个人还站着。

    李承乾。

    长孙无忌。

    李承乾回过神,然后走下丹陛,走到大殿中央,面色严肃的叩首道:“父皇,儿臣年幼,对天下朝政不熟,四野诸夷野心重重,时刻威胁大唐,儿臣威望不足,远不到压服诸藩之刻,还有天下刺史……”

    “好了。”皇帝笑着摇头,说道:“朕的身体如何,你是清楚的,这三年来,多数时候,朕都是在养病,是你在处理天下朝政。

    朕亲眼看着你一步步处政成熟的,便是有些瑕疵,也有诸卿辅佐。

    便是最后,真的天下不安,朕再从深宫出来,整顿天下野心人。”

    皇帝最后一句话说的杀气腾腾。

    群臣顿时心里一紧。

    “父皇!”李承乾微微有些颤抖,满眼哀求的看着皇帝。

    李世民轻叹一声,他能看的出,当真正的大权到了头顶的时候,李承乾眼里不是贪婪和喜悦,是发自内心的畏惧。

    因为他知道天下有多重。

    重如泰山。

    但,为君者,要有泰山压顶,而等力抗天下的力量;要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勇气。

    “天下之重,朕比你更清楚。”皇帝抬起头,看向殿外的,叹声说道:“但朕老了,虽然也有些勋功经验,但思绪难免迟钝,这于天下不利,故而朕决定效仿高祖皇帝,在年迈苍老之际,主动退位,以保自身,以保天下,以保万年。”

    高祖皇帝。

    听到皇帝提起高祖皇帝,群臣不由得眼神有些闪烁,眼神疑惑。

    高祖皇帝是主动退位的吗?

    不是啊。

    当年玄武门一场血腥之后,隐太子和齐王李元吉俱死,皇帝掌控了天下,这才逼高祖皇帝不得不退位,怎么现在到了皇帝嘴里,成了高祖皇帝主动退位的了。

    不少人心神疑惑,不少人也明白了过来。

    皇帝这是借着这个机会,为当年的那件事情坐下定论,高祖皇帝退位让贤,他也学高祖皇帝退位让贤,这就是成了一桩美名。

    三代以来,从来没有过的美名。

    李承乾彻底的明白了过来。

    皇帝的确有退位的想法,但是真正坚定他的,还是名声的事情。

    玄武门的事情,一直是悬在皇帝心头的一块大石,若是能够借助这个机会,将玄武门的事情彻底的遮盖过去,对皇帝来讲,好处是最大的。

    甚至彻底的掩盖住当年玄武门的真相。

    然后告诉后人,他的继位是最合乎正统的。

    李承乾眼神一亮,随即他沉沉叩首道:“父皇贤明之盛,三代以来,无人可比,儿臣也愿在将来,追随父皇,在年岁苍老之前提前退位。

    但父皇,如今这天下,实在太艰难了,儿臣恳请父皇再坚持几年。”

    朝中群臣多数多智之人,李承乾这句话一出,实际上便是他已经接受了皇帝退位之后登基的想法,但是朝廷的规矩,三辞三让的传统还是要守的。

    而且,他也给出了让皇帝异常满意的答卷。

    将来效仿皇帝和高祖皇帝一样,提早退位。

    如果祖孙三代,全部都提前退位,将权力交给更加年富力强的新一辈。

    那么即便是后世不能再效仿,天下人,无数后人,都会为大唐这祖孙三代赞叹。

    如果后世都能够继承这一传统,那么大唐的江山之稳,将会是任何一个王朝都难以比拟的。

    ……

    李承乾叩首在地,相较于继承皇位的事情,将来彻底将皇位争夺的隐患提前消灭,这才是让李承乾动心的。

    古往今来,有那么几位皇帝,世人都称,如果他们能够早死就好了。

    汉武帝如果早死十年,他晚年那些让他名声毁谤的事情就不会发生。

    杨广如果早死十年,在东征高句丽之前就死的话,以他在对外战争中的胜利,足够他在历史上称一声明君。

    李隆基如果早死二十年,安史之乱或许不会那么惨烈,甚至他若是早死三十年,死在开元末年,而没有天宝,他就是天生圣人,三代之内的帝王第一人,便是汉文帝也难以媲美。

    乾隆如果早死三十年,或许他的大清不会在他国入侵的时候,毫无抵抗之力,他也会和他老爹雍正一样贤明。

    当然,也可能是大清会更早些灭亡,中华就不会遭遇百年苦难。

    千古以来,唯有一个人,在上苍的垂怜下,在最恰当的时候,走了。

    便是如今坐在御榻上的他的父皇。

    李承乾微微闭眼,他刚才说的那番话,多少是有些真心的。

    人到了六十岁,精力下降,贪图享乐,尤其是皇帝。

    如此对朝政不利,对天下不利,对整个王朝都不利。

    所以及时的退位,对皇帝来讲,也是一件好事。

    起码现在李承乾是真心这么想的,毕竟他现在才二十多岁,距离六十,还有三十多年。

    至于老了怎么想,就看朝臣和太子能不能“说服”他退位了。

    能“说服”,退位也好,毕竟他不是李隆基那种太刚愎自用的人。

    “天下艰难,儿臣难负其重,请父皇收回成命,以全天下拳拳之心。”李承乾再度叩首。

    李世民坐在御榻上,看着满殿跪着的群臣,目光落在李承乾的身上。

    他心中轻叹一声。

    他能看的出来,一开始,太子的确被他要退位的事情给震惊到了,接下来,他也准确的捕捉到了他给的信息,给出了回应,但这句话一出,就等于太子接受了他要退位的事情,也就是说,太子的心里还是有坐上这个皇位的想法。

    一时间,李世民的心底情绪无比的复杂。

    但从太子那句话说完开始,一切便已经开始走程序了。

    “朕心已定,太子便不必再说了。”李世民平静的摇摇头,目光看向坐着的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群臣之中,唯一一个站着的他,他转过身,对着皇帝拱手道:“陛下,臣以为太子所言有理,请陛下收回成命。”

    “朕躬艰难,于国事不利。”李世民再度摇头。

    群臣默然起来。

    终于,礼部尚书李道宗站了起来,对着皇帝拱手道:“陛下,普天之下,亿万黎庶,皆敬仰陛下仁德,陛下若是退位,等于他人失却父母,臣请陛下收回成命。”

    “臣等请陛下收回成命。”群臣虽然跟着开口,但心底已经沉到了极致。

    因为话到了这里,皇帝的退位已成定局,他们的心底一片的茫然。

    皇帝退位太上皇,坐在皇位上的便成了太子,虽然这些年,他们已经习惯了太子代理皇帝处置朝政。

    但那是因为有皇帝在上面压着,所以他们才能安心理事,如今没有了皇帝在,太子……

    太子还会如以前一样吗?

    “不用劝了,朕心已定。”李世民看向李承乾,问道:“太子,承乾,从贞观元年开始,你就是太子,到如今已二十年了。

    从十年起,你就开始监国理政。

    尤其是近五年以来,朕对外征战,身体养病,天下朝政都是你在处理。

    上下相谐,内外相应,朕以为你可以担负天下。”

    李承乾的呼吸稍微一停,随即再度叩首,坚定的说道:“父皇此言,实在折煞儿臣,父皇为君,儿臣为臣,儿臣所做所为,都是臣子本分。

    儿臣没有丝毫进窥之意。

    若儿臣所做有错,请父皇即刻罢免儿臣太子之位,免让儿臣失却忠孝之名。”

    李承乾一番斩钉截铁的话,在整个大殿之中不停的回荡。

    群臣神色肃然的同时,心里也不由得慨叹一声。

    这个味道,终于还是走上了程序。

    皇帝坐在御榻上,侧身看向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深深看了皇帝一眼,然后转身看向李承乾,拱手道:“殿下,自隋末以来,及至大唐开国,武德,贞观,陛下多年征战,身体早已不堪。

    近年来,收复辽东,东征高句丽,陛下病患爆发,身体偶尔好转,但多理朝政,便又有复发。

    惟有彻底卸下负担,陛下身体才能有所好转,乃至于益寿延年。

    臣请殿下以正忠孝,顺应天命,以社稷为计,万民为心,承接帝位,执掌天下。”

    李承乾稍微迟疑,但还是叩首道:“儿臣可以如同前事,以太子处置朝政,父皇可以内外休养,以养龙体,万不可有退位之念。”

    群臣听的出来,太子虽然依旧在拒绝,但实际上语气已经松软。

    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拱手开口道:“名不正则言不顺,殿下虽然处置朝政,但诸事小心翼翼,无有恢宏果断之象。

    天下事如今已有阻碍,长此以往,天下难免有事,今功位已定,天人亦应,臣请殿下以正号位,承继帝位,无让天下受苦。”

    “臣请殿下以正号位,承继帝位,无让天下受苦。”群臣齐齐叩首。

    李承乾稍微起身,面色痛苦的说道:“父皇,众卿之念,儿臣痛苦万分。”

    ……

    “众不可逆,便如此吧。”李世民松了口气,然后看向张阿难。

    张阿难面色凝重的拱手,然后走到皇帝身前,伸手去拿圣旨。

    就在这个时候,李承乾突然抬头,看向皇帝道:“父皇强行如此,儿臣无话可说,但儿臣浅薄,于天下所知太少,儿臣请父皇为天下计,在儿臣和群臣,遇难以处决之事时,前行指引,定决天下,请父皇答应,否则儿臣宁死,也不要这天下大位。”

    李世民深深的看了李承乾一眼,点头道:“好吧。”

    张阿难站在皇帝身前,身形一顿,抬头看向皇帝。

    皇帝眼神深深一叹,随即轻轻点头。

    张阿难躬身,随即在拿起圣旨的同时,快速的将圣旨塞进袖子里,然后又拿出一封新的圣旨,转身面对群臣。

    转过身,张阿难走下丹陛,快步走到了长孙无忌的身前,将手里的圣旨递给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接过圣旨,一时间只感觉沉甸甸的。

    他微微闭上眼睛,然后睁开,神色已经无比肃然起来。

    长孙无忌迈步走到群臣左上,这才张开圣旨道:“惟贞观二十二年戊申,六月乙丑,朔初一庚子日,皇帝若曰:

    於戏!

    乾道统天,文明于是驭历。

    大宝曰位,宸极所以居尊。

    在昔勋华,不昌厥绪,揖逊之礼,旁求历试。

    三代以降,天下为家,继体承基,裔嗣相袭。

    故能孝飨宗庙,卜世长远,贻庆后昆,克隆鼎祚。

    朕膺期受命,握图阐极,然昧旦丕显,履冰在念,忧勤庶政,二十二载于兹。

    今英华已竭,耄期倦勤,久怀物表,释累遗尘,有同脱屣,深求闲逸,用保休和。

    皇太子李承乾,久叶祥符,夙彰奇表,天纵神武,智韫机深,能居中作相,任隆列辟,百揆时总,三阶以平。

    地属元良,实维固本,万邦咸正,兆庶乐推,华夏载伫,讴颂知归。

    今传皇帝位于承乾,所司备礼,以时册授.

    公卿百官,四方岳牧及长吏,下至士民,宜悉祗奉,以称朕意……”(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不错,请把《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