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臣,侍御史晋王掾李义府,弹劾宰相(第三更)

    腊月十五,宫道上只有少数角落里还有残雪遗留。

    李承乾坐在步辇上,从通训门入皇宫,最后过武德殿,立政殿,而至甘露门下。

    从步辇走下,李承乾双手恭敬的站立在甘露门下。

    片刻之后,一身赤黄色衮龙袍的皇帝,头戴通天冠,神色平静的坐御辇而出。

    李承乾立刻拱手道:“父皇!”

    李世民转身看向李承乾,问道:“事情办的怎样了?”

    李承乾躬身说道:“长安城中有不少从羊同来的大商人,百骑司已经以羊同王族的名义拉拢了他们手下的一些底层苦力,等到掌握了他们的内情之后,百骑司会直接出面,拿下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最后让他们成为大唐的探子。”

    羊同一个国度,虽然如今已经被吐蕃掌握,但是羊同商人和大唐之间的商贸往来却从来没有断绝。

    商人,忠诚是很难说的一个词。

    他们现在臣服于吐蕃,但说实话,一旦吐蕃势弱,他们立刻就会背叛吐蕃。

    皇帝微微摆手,御辇继续前进,李承乾快步跟上。

    很快,一行人就来到了太极殿东殿门口。

    皇帝从御辇走下,然后在李承乾的搀扶下,走上台阶,他的脚步稍微停了一下,看向李承乾说道:“吐蕃使者来长安的事情,也提早安排吧。”

    “是!”李承乾立刻低头。

    就在这一瞬间,李承乾身后的地平线上,大日突然跳出。

    随即,一缕光芒落在皇帝的脚下。

    李世民神色淡然的踩着晨光,步入太极殿。

    ……

    太极殿中,皇帝高坐在御榻之上。

    李承乾站在丹陛三阶之上,李治站在丹陛一阶之上,神色肃然。

    长安城中所有九品以上官员全部站立在大殿内外,神色恭敬的持笏站立。

    黄门侍郎,参知政事,检校雍州长史于志宁站在殿中,对着皇帝禀奏道:“启禀陛下,雍州府诸司官员已经奔赴雍州各地去救灾,雍州府下拨了大量的物资,以保证雪灾之后,百姓能够安然度过。”

    皇帝缓缓点头,说道:“于卿辛苦了,此番大雪是数年以来最大的一场大雪,灾情必然严重,雍州府要做好其他地方百姓到长安过冬的准备。”

    “喏!”于志宁立刻拱手。

    李承乾平静的扫了于志宁一眼,于志宁以宰相的身份检校雍州长史,也就是剩半个月了。

    等到半个月之后,皇帝任命新的雍州长史,到时候他就会卸任了。

    今年的大雪连续下了三日三夜,之后转为小雪又下了两天,直到昨日才停歇。

    雪灾之后,必定会有不少灾民,不过以如今的雪灾,能活下来的,日后都会活下来,活不下来的,已经都冻死了。

    “陛下!”鸿胪寺卿宇文崇嗣在于志宁归班之后,站了出来,拱手道:“陛下,西南,剑南,还有草原,已经有十几部族首领听闻陛下回长安,已经请命年底之时来长安朝见陛下。”

    李世民满意的点点头,说道:“准,鸿胪寺做好迎接准备。”

    “喏!”宇文崇嗣立刻拱手,然后退回班列之中。

    李承乾心中感慨一声。

    他父皇这个天可汗,是一刀一剑杀出来的。

    整个四方,但凡不臣服的,全部都会被直接诛杀。

    便是吐蕃松赞,也必须做出表面的恭敬。

    ……

    皇帝坐在御榻上,听着群臣禀奏一项项政务。

    这些事情,李承乾知道,并且提前已经处理过了,但是今日,还是需要捡其中重大之事禀奏皇帝。

    李世民看了神色认真的李承乾一眼,满意的点点头,然后看向群臣之中,开口道:“朕在洛阳的时候,曾经下令,明年科举再开,吏部如今登记的如何了?”

    “陛下!”吏部侍郎崔仁师站了出来,拱手道:“陛下,如今虽然已经有不少人在吏部登记,但是数目已经相比往年要少。”

    “嗯!”皇帝点点头,说道:“朕料到了,传旨下去,吏部登录时间,延长至正月十八,二月初八开考。”

    “喏!”崔仁师立刻拱手。

    李世民侧身看向李承乾:“太子!”

    “儿臣在!”李承乾有些诧异的拱手。

    “明年科举的事情,朕出最后一道策论题,其他的事情,你和吏部一起去做,给朕好好选出几个英才来!”皇帝有些自豪的看向殿中群臣,大唐每一次的科举都能够给他选出不少有用的人才来。

    “儿臣领旨!”李承乾拱手,神色依旧有些疑问。

    科举之事可不仅仅是出题,除了最前面的安排考场,中间的考题监考,还有后面的录取之事,难道这些他全部都要参与吗?

    皇帝说了,其他事情他都要去做。

    好像就是这个意思。

    主持科举。

    “众卿!”皇帝抬头看向群臣,神色感慨道:“朕这两年东征高句丽,关中百姓支持不少,加上今日冬雪甚厚,传旨下去,免去关中百姓明年……一年田赋!”

    殿中群臣全都忍不住惊讶的抬头,随后齐齐拱手道:“陛下仁厚万方,德被天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关中一年的田赋啊,皇帝说免就免了。

    大唐这两年东征高句丽,朝中消耗甚大,虽然在辽东和高句丽也有不少缴获,但是说实话,还需要时间来消化。

    也就是说,大唐的府库远没有那么充裕,如今还要免去关中一年的田赋,皇帝的决心是真的很难得。

    李承乾躬身之间,神色不由得感到有些好笑。

    其实这件事情,他和朝中诸位宰相已经都商议过了。

    其实他们最一开始建议的,是减去关中地区百姓一年中三成的田赋,但是皇帝却是直接拍板,减去关中百姓一年的田赋。

    因为到了大军从漠北返回,朝中立刻就要封赏百官和诸将士,到时候,会有大量的铜钱和金银赐下。

    人们手上的钱多了,自然会花出去。

    到时候,关中的粮价,还有其他很多东西,都会涨价。

    关中本来就缺粮,还要从其他地方调,损耗又大,这对关中百姓来讲,并不是一件好事。

    相反的,皇帝免了百姓明年一年的田赋,百姓手中有余粮,明年的粮价就涨不起来。

    到时候,朝廷也不需要从关中调粮,这些消耗就能够从其他地方弥补回来。

    朝中并不亏,同时又施恩于关中百姓。

    当然,这少不了引得其他地方的世家和百姓嫉妒。

    但是,大唐以关中制天下,关中才是大唐的基础。

    大唐对关中百姓好,是必然的。

    ……

    皇帝满意的看向群臣,然后抬手道:“众卿平身,今日若无他事,便到此为止……”

    “陛下!”皇帝的话音未落,侍御史李义府就站了出来。

    “李卿有奏?”皇帝有些诧异的看着李义府。

    李义府面色凝重的拱手道:“陛下,臣,侍御史晋王掾李义府,弹劾黄门侍郎参知政事刘洎,中书侍郎参知政事褚遂良,尚书右丞宇文节,散乱谣言,动摇人心,臣请斩之,以警天下!”

    群臣愣了,怎么突然就要杀人了。

    而且,宇文节倒也罢了,刘洎和褚遂良可都是宰相啊!

    李义府是要用一人之力,逼皇帝斩杀两名宰相吗?

    ……

    丹陛之下,李治的目光死死的盯着李义府。

    在李义府说出“晋王掾”三个字的时候,他就突然一阵森寒的冷意遍布全身。

    此刻,他眼角的余光,已经察觉到不少人已经惊讶的看着他。

    李义府弹劾请斩宰相,难道是晋王指使。

    片刻之间,张阿难已经接过李义府的奏本,然后送到了皇帝的面前。

    皇帝打开奏本,看了片刻之后,然后抬头看向刘洎:“刘卿,什么叫做‘圣体患痈疽重,令人忧惧’,你给朕解释一下,‘忧惧’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陛下!”刘洎脸色惊恐的站了出来,然后沉沉的拱手道:“陛下,臣没有这么说!”

    李世民目光越过刘洎,看向褚遂良和宇文节,淡淡的问道:“褚卿,宇文爱卿,刘卿有没有这么说过。”

    褚遂良神色平静的站了出来,对着皇帝肃然拱手道:“启奏陛下,刘相说过,他还说,朝中大事不足忧虑,只要遵循伊霍故事,就能辅佐太子,诛杀二心!”

    李承乾猛然抬头,“伊霍故事”,刘洎昏头了吧。

    伊尹的事情久远,但霍光的事情可没有多久。

    霍光在世的时候,虽然是贤臣,但皇帝却也如同傀儡一样,甚至他的女儿为了做皇后,还杀了汉宣帝的原配皇后许平君。

    任何人想做伊霍,贤臣是不是另说,但权臣是必然的,甚至是奸臣。

    李承乾的拳头紧紧的握起,虽然他知道这不大可能,但是起码有人动过要杀他的太子妃的念头。

    这人该死。

    皇帝的目光越过褚遂良,看向宇文节,继续问道:“宇文爱卿,那日就只有你们三人,朕问你,刘卿有没有说过此类的话。”

    宇文节面色苍白的拱手:“回陛下,有!”

    李世民转身看向李承乾,问道:“太子,你觉得此事应该如何处置?”

    “斩!”(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不错,请把《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