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东征之前,皇帝密旨(第一更)

    十一月初一,贞观殿。

    百官齐至,皇帝大朝。

    李世民一身赤黄色衮龙袍,平静的坐在御榻上,群臣齐齐跪拜:“臣等拜见陛下,陛下万寿无疆。”

    皇帝微微抬手,一侧的内侍省典仪立刻上前一步,高声道:“兴!”

    “谢陛下隆恩!”群臣再拜,然后各自起身,持笏站立在班列之中。

    皇帝目光扫过群臣,最后看了李承乾一眼,然后对着黄门侍郎、参知政事刘洎道:“刘卿!”

    “喏!”刘洎拱手,从班列之中走出,然后快步走到群臣左上位置。

    张阿难端着托盘从上面走下,站在了刘洎身侧,刘洎接过圣旨,然后面向群臣,高声道:“皇帝有旨。”

    “臣等领旨。”群臣齐齐跪倒在地。

    刘洎举着圣旨高声道:“惟贞观十七年,岁次癸卯,三月甲子,朔初一乙巳日,皇帝若曰:

    於戏!

    天地大德,降繁霜于秋令。

    圣哲至仁,著甲兵于刑典。

    永监前载,属当朕躬。

    粤我有唐,诞膺灵命。

    兼三才而建极,一六合而为家,远至迩安,罔不和会,功成治定,于是乎在。

    高丽小丑,迷昏不恭,崇聚勃碣之间,蔫食辽岁之境,虽复汉魏诛戮,巢窟暂倾……侵轶辽西,夺攘琛赆,遏绝往来,虐及弗辜,拥塞道路,拒绝王人。

    无事君之心,岂为臣之礼!

    此而可忍,孰不可容!

    且法令苛酷,赋敛烦重,强臣豪族,咸执国钧,比屋饥馑,兵戈不息,徭役无期,力竭转输,身填沟壑。

    百姓愁苦,爰谁适从?

    是以吊人问罪,无俟再驾。

    于是亲总六师,用申九伐,拯厥阽危,协从天意。

    朕躬驭元戎,为其节度,涉辽而东,循海之右,解倒悬于遐裔,问疾苦于遗黎。

    天罚有罪,本在元恶,人之多僻,胁从罔治。若高元泥首辕门,自归司寇,即宜解缚焚榇,弘之以恩。

    若同恶相济,抗拒天兵,天罚之下,立成碾粉。

    明加晓示,称朕意焉。

    钦此!”

    刘洎最后一段话神色俱厉。

    他说完之后,群臣齐齐拱手道:“陛下天命所归,大唐天命所归,攻伐之下,无坚不摧。”

    “平身吧。”皇帝微微抬手,群臣立刻起身。

    ……

    李承乾站直,稍微松了口气,侵轶辽西,遏绝往来,拥塞道路,百姓愁苦,是以吊人问罪。

    吊民罚罪,这是历史上最常用的征伐理由了。

    皇帝坐在御榻之上,看向群臣,开口道:“殄兹逋秽,克嗣先谟,今宜授律启行,分麾届路。

    是以,以广州都督阎立德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授镇军大将军,领江、淮、岭、峡四州兵马四万多人,战舰五百艘,从莱州渡海逼卑沙城。

    以兵部尚书、太子左卫率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领步骑兵六万以及边境诸州胡兵马,进逼辽东。”

    广州都督阎立德此刻并不在洛阳。

    兵部尚书李积立刻站了出来,跪倒在地,沉声道:“臣领旨,陛下武运昌隆,大唐武运昌隆。”

    李世民满意的点点头,然后继续说道:“以江夏王、礼部尚书李道宗为辽东道行军副总管。

    以虢国公,禁卫将军张士贵为行军总管;左金吾卫中郎将苏定方为前军总管。

    以完城公张君乂为行军总管;左监门卫中郎将曹钦为前军总管。

    以安国公、右领军卫大将军执失思力为行军总管;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前军总管。

    以右监门大将军阿史那·弥射为行军总管,右监门中郎将衡智锡为前军总管。

    以金城郡公左武卫将军麴智胜为行军总管;郧国公左千牛卫中郎将殷元为前军总管……”

    皇帝每念一个名字,立刻就有一员将领站出领命。

    李承乾站在丹陛之上,平静的听着每个人的名字。

    李道宗,张士贵,执失思力这几部是军中主力,其他人或是运输粮草,或是掩护策应。

    突厥人,党项人,靺鞨人等等各族骑兵全部抽调跟随作战。

    李承乾尤其注意到的是苏定方。

    苏定方原本是到了李治朝时,才被逐渐的重用。

    如今随着侯君集和张亮的突然崩塌,皇帝已经开始注意到了苏定方。

    苏定方的能力很强,当然,能力越强越好。

    更别说,后面还有一个薛仁贵也会冒头出来。

    ……

    看着跪倒在地上的众将,皇帝笑笑,说道:“众卿平身,此番征伐高句丽,动用者众,众卿皆有如豺如貔之勇,百战百胜之雄。

    卿等为王先驱,顾眄则山岳倾颓,叱吒则风云腾郁,朕与众卿,心德攸同,爪牙斯在。”

    众将齐齐叩首道:“愿与陛下,心德攸同,爪牙斯在。”

    “平身吧。”皇帝抬手,众将这才各回班列之中。

    李世民看向群臣继续说道:“朕此番东征,位列中军,以司徒长孙无忌为中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中军副总管。

    中书侍郎岑文本,黄门侍郎刘洎,随军参赞。

    以工部尚书李大亮为马军总管。

    将作少匠阎立本,卫尉寺卿姜行本,少府少监丘行淹通行来回桥梁。

    以户部尚书唐俭为后军总管,阿史那·忠为后军副总管,总督粮草转运诸事。”

    长孙无忌,岑文本,刘洎,李大亮,牛进达,唐俭,阎立本,姜行本,丘行淹等人齐齐站出跪倒领命。

    皇帝摆摆手,群臣立刻起身,返回班列之中。

    自此,皇帝征伐高句丽所有重臣大将,全部清点完毕,统帅步军六万,水军四万三千,一起攻伐辽东。

    李承乾更加敏锐的注意到,六部尚书当中,兵部,户部,礼部,工部,四部尚书都跟随参战。

    还有,长孙无忌是司徒,可以总管尚书省事,加中书侍郎岑文本,黄门侍郎刘洎,足够以三省的名义,在辽东发布圣旨,统管天下。

    另外,皇帝手上的军卒,是天下最精锐的军卒,还有外族仆从兵,有这些兵力在手,只要粮草不断,那么不管天下乱成什么样子,他都能一手平定。

    另外就是长安之事了。

    ……

    皇帝的目光落在李承乾的身上,平静的开口道:“太子!”

    李承乾立刻站出,然后在殿中叩首道:“儿臣在!”

    李世民抬头,看向群臣道:“太子及长,英得睿智,朕东征之后,以太子监国。”

    “喏!”群臣齐齐拱手。

    皇帝继续说道:“司空,检校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为长安留守,以鄂国公尉迟敬德为左卫大将军,长安副留守,辅佐太子,治理天下。”

    房玄龄和尉迟敬德同时站出,跪倒在李承乾身后。

    看的出来,皇帝已经和他们商量过了。

    “以天水郡公丘行恭,为洛州都督,洛阳留守。”李世民目光郑重的看向了众将之中。

    丘行恭立刻站出拱手,跪倒在地,认真领命。

    在丘行恭身前的李承乾,有些诧异的同时,也终于释然。

    满朝之中,忠于皇帝的文臣武将有无数,但是像丘行恭这样,生吃叛贼心肝的只有一个。

    “调洛州长史薛大鼎为冀州都督;调太子中舍人萧钧,为洛州长史。”皇帝一句话,群臣顿时惊讶。

    原本皇帝让晋王岳丈,户部郎中赵仲坚任洛州司马的时候,群臣就感到有些不对劲,皇帝是要用晋王来坐镇洛阳嘛,然而转眼间,晋王就被赶去了太原。

    现在,皇帝让太子中舍人萧钧为洛州长史,这下子一切就都平衡了。

    洛州向来以皇帝为洛州牧,不设时,以洛州长史为从三品,治理洛州,等同洛州刺史。

    但如今,皇帝直接让丘行恭,任洛州都督,洛阳留守,那么洛州长史的位置立刻就低了下去,最多不过从四品上。

    相比于从四品下的洛州司马,也不过是高出一点。

    这样,正五品上的太子中舍人,调任从四品上的洛州长史也就说的过去了。

    同时,在太子和晋王的人都深入洛阳的同时,以丘行恭这个对皇帝绝对忠诚的人来压制所有的矛盾,然后正好将所有的力量全部整合起来。

    长安和太原的力量基本多整合起来,这样便不会有前隋时的杨玄感之乱了。

    皇帝这平衡手段,果真是天下一等一的高明。

    李承乾在心底不由得感慨一声,好在他提前调整了自己策略,不然如果自己真的要趁着皇帝东征做什么,倒霉的只会是他自己。

    ……

    皇帝坐在御榻上,平静的说道:“天下东征,监察更重,是以聿求左辅,命掌元戎,金紫光禄大夫、特进、岐州刺史、宋国公萧瑀,志怀忠确,厉精理术,可侍中。”

    皇帝一句话,群臣全部惊讶的抬头,萧瑀竟然再度拜相了,侯君集原本争了许久的侍中之位,最后竟然落在了萧瑀手中。

    面相古朴,甚至有些刻薄的宋国公萧瑀站了出来,跪倒在地,沉声道:“臣萧瑀领旨,陛下万寿无疆。”

    “平身,都平身吧。”皇帝摆摆手,李承乾,房玄龄和尉迟敬德,丘行恭,薛大鼎,萧钧,萧瑀全部都站了起来。

    李世民看向群臣中的高士廉,开口道:“端揆之职,综理百司,舅舅为尚书右仆射,协助房相治理朝政。”

    “喏!”高士廉立刻站出,拱手道:“臣领命。”

    “安德郡公。”皇帝看向来中书令杨师道。

    杨师道立刻站出拱手:“陛下!”

    “你监管吏部,诸事多辛劳一些。”李世民看着杨师道点点头。

    “臣领旨。”杨师道认真拱手。

    “其他诸卿留守长安道,也多辛劳一些。”皇帝目光从每个人身上扫过,笑着说道:“吏部依序记功。”

    “多谢陛下!”留守的群臣这个时候下意识的松了口气。

    皇帝的脸色平静下来,看向群臣道:“此番攻略高句丽,实因高句丽自乱,盖苏文弑其君,贼其大臣,残虐其民,今又违我诏命,侵暴邻国,此刻讨之,若能有城,则东北宁静,天下有安,不可不行。”

    群臣齐齐拱手道:“臣等谨遵陛下圣旨,陛下武德巍巍,必将讨平而返。”

    李世民微微点头,说道:“三日之后,祭祀嵩山洛水,敬拜天地山川,然后出征。”

    “喏!”群臣齐齐躬身。

    ……

    乾阳殿侧,李承乾快步的朝着贞观殿走去。

    夕阳余晖,宫灯初上。

    贞观殿中,依旧人影晃动。

    李承乾步入殿中,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都站在沙盘之前,和皇帝低声说着什么。

    明日祭祀嵩山和洛水之后,皇帝就要出发了。

    但很多事情依旧没有安排妥当。

    或者很准确的讲,事情永远没有能完全安排妥当的时候。

    听到身后的脚步声,李世民转身,看到李承乾,然后看向群臣,微微摆手道:“今日便到这里吧,剩下的,路上再说。”

    “喏!”群臣拱手,然后各自退去。

    等到群臣离开之后,皇帝才走到了殿门前,看着外面,开口道:“太子,你觉得,朕此番东征之后,天下最重要的是什么?”

    李承乾不知道皇帝为什么这么问,略微思索,他小心的开口道:“儿臣以为,是粮草。”

    “粮草?”李世民听到这个答案有些意外,侧身看向李承乾,示意道:“你说说看。”

    “是!”李承乾拱手,说道:“启禀父皇,儿臣想请旨,明年秋收时,在江南,以高于市价一成的价格收购粮食,然后运到河北贩卖,以低于河北市价一成的价格出售粮食。”

    李世民微微一愣,说道:“你是想要……你细说!”

    “是!”李承乾躬身,说道:“父皇,每年到了秋后,江南丰收,江南之地的粮价会跌个两三成,甚至会有奸商继续压价,故而儿臣想以高于市价一成的价格收购粮食,以让江南安定。”

    “继续。”

    “而河北之地,因为大战缘故,粮价必然会涨,所以等到这批粮食运往河北之后,以低于市价一成的价格出售百姓,那么河北的百姓也能安稳。”

    李承乾稍微停顿,说道:“这里面一进一出,其实依旧还有不少盈利,足够抵消运输和人力成本。而且最重要的,是不需要动用常平仓。”

    “常平仓。”皇帝点头沉吟,突然他看向李承乾道:“你不会是担心有人会在常平仓做手脚吧?”(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不错,请把《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大唐李承乾:请陛下称万岁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