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太子若败,吴王自降

    洛阳宫城。

    李承乾正在看地图。

    对于吴王李恪起兵响应的事情,感到很是意外。

    从一开始,李承乾就没想过去找盟友。

    因为这没有多大的意义。

    所以也没有说要去联系吴王李恪。

    即便是说杨妃一直在对自己示好,乃至于暗中还会送来一些关于朝廷里的情报。

    真要说利益上最好的盟友,自然就是突厥了,然而李承乾又怎么可能跟五姓七望一样,出卖大唐换取自己的利益。

    即便在李世民的太子十大罪里,就有着这一条。

    甚至还有风声传来,消息传到西突厥那边的时候,似乎突厥那边还有承认跟太子合谋的迹象。

    这自然是想让大唐的局势更加复杂,只是李承乾对此毫不在乎。

    因为他也清楚,李世民可不会放任突厥进入。

    这边自己没有动作的话,突厥就不可能说突入进来。

    况且李世民也不会去调动边关兵力,一来是没有意义。

    远水救不了近火,况且就兵力上来说,李世民对李承乾的兵力优势已经足够大了,再多一些,反而不是好事。

    打仗这等事情,不是靠纸面数据,因为兵力增大的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后勤辎重这块,可能打不了多久,就会先把自己拖死。

    苏定方听到消息后过来。

    “太子殿下!”

    李承乾微微抬眸,目光从舆图上移开,神色平静,抬手示意:“苏将军,免礼。”

    声音不疾不徐,带着一贯的沉稳。

    苏定方站起身,语气波澜不惊地说道:“殿下,刚收到消息,吴王李恪起兵响应我们了。”

    对于这件事,苏定方脸上没有丝毫因这消息而产生的激动,仿佛只是在陈述一件寻常之事。

    李承乾轻轻“嗯”了一声,微微点头,目光又落回舆图上,手指沿着潼关的方向缓缓移动,淡然道:“他能响应,自然是好,不过于大局而言,影响有限。”

    苏定方走到舆图旁,目光扫过图上的各处标识,神色平静地接话道:“殿下所言极是。我们靠的是手中实力。”

    “吴王的响应,不过是多一股助力罢了。即便他不起兵,以我们目前的部署,也足以应对朝廷。”

    感受到火炮的威力后,苏定方现在可是自信多了。

    有火炮在手,一万兵足以充当十万兵。

    在大规模军团作战的时候,火炮一轰,谁还能不崩溃。

    再精锐的士兵,面对这等天崩地裂的火器,都要被消磨掉所有的士气。

    即便有少许不怕死的,可也没有任何意义。

    军团作战,不是几个人不怕死就能赢的,靠的是全军斗志。

    如果不是兵力太少,苏定方都能带着大军直接围攻长安了。

    现在说到底还是兵力的问题,以目前的兵力来说,只能是步步为营,慢慢发展壮大。

    本身现在也不是乱世,不是说登高一呼,响应者云集。

    即便是有些许灾情,加之朝廷赋税因为打仗消耗大,可对于大多数百姓来说,隋末乱世刚经历不久,本应该是休养生息,对于战争有着厌恶的心理。

    贞观年间,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多数百姓生活还算是勉强温饱的,从米价就可以看出来。

    非乱世而战,就不会出现末世那种到处起义的现象。

    其实看大多数历史时期就知道,对于百姓来说,只要能有口饭吃,谁愿意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去赚钱。

    末世那光景,是真的除了拼命外,没有任何活路了。

    要么反了,要么饿死。

    没有其他选择。

    因此李承乾起兵这般久,实际上除了洛阳跟长安之间外,其余地区基本都是很平稳。

    李承乾直起身子,拿起桌上的一支令箭,轻轻转动着,说道:“没错,我们筹备已久,火炮之威、将士之勇,这才是取胜的根本。”

    “吴王向襄阳方向进发,能牵制朝廷部分兵力,但我们不能因此打乱自己的部署。”

    吴王李恪的封地在安州,也就是后世湖北安陆一带。

    往长安方向过去的第一座大城,便是襄阳。

    苏定方微微颔首,目光专注:“殿下计划周详。那依殿下之意,我们接下来的兵力调配,还是按原计划全力向潼关推进?”

    虽说是第一心腹,也是最受太子器重,但苏定方早就已经过了年轻气盛的时候。

    况且太子本身的军事指挥能力也很厉害,即便是心中有些想法,苏定方也不会说直接说,而是听从太子的意思。

    李承乾将令箭放回箭筒,语气笃定:“原计划不变。潼关是关键,只要拿下潼关,长安便门户大开。吴王那边,按约定行事,保持必要的联络即可,无需过多关注。”

    苏定方抱拳应道:“是,殿下。行军途中变数多,我们需时刻警惕朝廷的突袭,尤其是后方补给线。”

    李承乾神色从容,目光透着自信:“苏将军放心,后方防御早已部署妥当,预警防线层层设置,朝廷若想突袭,绝非易事。粮草补给也安排了专人负责,足以支撑大军行动。”

    这就是占据洛阳的好处了。

    长安想封锁洛阳太难了,作为天下之中,水运发达,只要有足够的钱财,弄到粮食对于洛阳来说太过轻松。

    而南北方的粮食转运,不管是怎么去走,都要通过洛阳这条路线。

    除非是说去陆地上运粮食,可陆运的消耗,是个天价。

    漕运一船几千石,几乎没什么消耗。

    要是陆运,人力,马力,还没开始就要亏一半。

    粮商也不敢这么搞,如果朝廷那边禁止水运,那宁可不运,运就亏本。

    李承乾对高丽,新罗,百济的贵族进行审判抄家,收罗到的财富简直是个天价。

    莫说五万大军,便是二十万大军,那也是能负担得起的。

    现在军队里的伙食供应,不说顿顿有肉,但每日都能见到荤腥。

    吃饭更是直接管饱。

    苏定方又问:“殿下,将士们的日常操练,是否需要根据当前局势做些调整?”

    李承乾思索片刻,说道:“日常操练照旧,着重加强火炮协同作战的训练,让将士们更加熟练掌握。”

    “另外,注重提升将士们的耐力提升,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唯有如此,方能应对自如。”

    苏定方领命道:“是,殿下!”

    洛阳跟长安距离太近。

    几乎洛阳都可以算作前线了,在道路通畅的情况下,苏定方来回也就两个时辰不到,因而会时常返回洛阳。

    名义上苏定方作为前线统帅,实际上大多军事部署,还是要通过李承乾这边。

    在军队改革方面,李承乾已经摒弃传统的指挥模式。

    更类似于后世的参谋作战体系。

    苏定方能节制其他兵马,但本部统帅也只有万人规模。

    其余兵力则是按照千人成团的方式进行。

    这也就意味着苏定方下面是十个千人团。

    而关于基层军官,大多数都是从讲武堂出来的。

    这就构成了现在李承乾兵力的骨架。

    不是不可以招募更多士兵,只是李承乾更倾向于职业士兵的作战方式。

    ——

    时间来到贞观十八年十二月初。

    这已经是年底了,天寒地冻的。

    吴王李恪那边,即便是说响应了,但以安州的情况,也没办法说直接动兵。

    更多时候,李恪得先把安州彻底掌控在手里。

    李世民虽有调动兵力平定安州的意思。

    但也要等到开春才行。

    这冬日行军,对于将士的损耗太大。

    一不小心,就会冻死在路上。

    相比之下,李承乾这边的军队就跟舒服了。

    首先是棉衣这块,大量的棉衣供应,使得将士保暖程度很高。

    而且军营提供了大量煤炭用以取暖。

    每日都还有热汤随便喝。

    这个时候的冬天还没那么冷,即便是下雪天,李承乾这边依旧会有保持操练的习惯。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承乾对于朝廷,自是保持了一定的优势。

    ——

    长安宫廷。

    李治再次秘会武曌。

    李治身着一袭素色锦袍,神色忧虑,在庭院中来回踱步。

    武曌身着淡蓝色宫装,莲步轻移,悄然走到李治身旁,微微福身,轻声说道:“观晋王之色,莫非为太子与吴王之事烦忧?”

    李治抬眸,见是武曌,微微点头,长叹一声,道:“媚娘,今朝堂大乱,太子举兵,吴王响应,父皇为此忧心忡忡,我心亦烦闷不堪。此局势如此繁杂,实不知当如何应对。”

    他现在感觉自己很无力,什么都参与不进去。

    李治想要的是太子位,自然不可能说去帮助太子。

    先前站在太子那边,不过是为了博取父皇的好感,表达自己没有夺嫡的想法。

    现在的局面,还去给太子说话,那就是谋逆了。

    武曌目光闪烁,眼中透着聪慧与野心,低声道:“晋王,此乱世也,然亦为晋王之机缘。太子与吴王叛乱,朝堂震动,恰是晋王展现才略,博陛下青睐之时。”

    李治面露疑惑,问道:“媚娘,此言何意?我又能何为?”

    武曌凑近李治,压低声音说:“晋王,今陛下最忧战事,晋王可主动请缨,为陛下分忧。向陛下建言,可遴选一批年轻将领,悉心训之,以为后备,随时听候陛下调遣。如此,既能示晋王对陛下之忠,又可使陛下见晋王之担当与才具。”

    一句乱世,实际上武曌是想让李治得到兵权。

    没有兵权,什么都不是,就只能眼巴巴看着。

    拿到兵权,才能参与进去,表现自己。

    李治思索片刻,又道:“然我从未统兵,贸然请缨,父皇肯应允否?”

    虽说是挂着金吾卫大将军的牌子,可金吾卫只是负责长安城中的治安,这跟行军打仗,完全是两码事。

    武曌轻轻一笑,说道:“晋王,虽未统兵,却可显谋略见识。晋王可私下搜集各方军情,详加剖析,呈与陛下一份战事分析及应对之策。陛下必见晋王之用心与才华,纵不让晋王统兵,亦会对晋王另眼相看。”

    现在的情况就是,太子要是赢了,晋王自然是跟太子位没了关系。

    所以这就不在考虑中了。

    真正要考虑是,在朝廷平定太子叛乱后,怎么才能更好的夺取空缺的太子位。

    李治眼中燃起一丝希望,又有些担忧地说:“若我如此行事,魏王岂不认为我在争权夺利,从而不利于我?”

    不怪李治不忌惮,现在的魏王,可是比他强多了。

    不说五姓七望的支持,且就先前征战高丽的那五千兵马,父皇那边可还没有收回。

    武曌目光坚定,看着李治说:“晋王,乱世之中,不争则已,争则需果敢。今太子与吴王已失陛下信任,其他皇子各怀心思。此时,晋王若能挺身而出,为陛下排忧解难,乃顺应天意。况且,晋王只需一心为陛下和大唐着想,行事光明磊落,又何惧他人非议。”

    她比李治看得清楚,现在已经不是得罪不得罪魏王的事了。

    要争,怎么不可能不得罪。

    况且这里是长安,武曌认为李治是太过忌惮魏王了。

    魏王的五千兵马又不在长安城中,五姓七望在长安城内的势力也就这样。

    而李治管辖金吾卫,这可是正儿八经的两万余府兵,且随时能在长安城内调动万人。

    实际上来说,比之魏王,晋王其实优势更大。

    只是这一点,李治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

    权势是一方面,兵权又是一方面。

    有陛下在上面压着,又何必去害怕魏王呢。

    李治微微颔首,神色逐渐坚定,说道:“媚娘所言极是。只是这战事分析,我一人恐难成,尚需有人襄助。”

    武曌微微欠身,轻声道:“晋王,臣妾愿为晋王收罗情报,助晋王一臂之力。”

    李治感激地看着武曌,说道:“媚娘,得你相助,实乃我之幸事。若我能在此中有所作为,必不负你心意。”

    武曌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说道:“晋王,事不宜迟,我等这便着手准备。”

    与此同时,长安太极殿内,李世民高坐龙椅,面色凝重,下方文武大臣们交头接耳。

    李世民开口道:“诸卿,太子与吴王相继作乱,如今局势危急,尔等可有良策?”

    房玄龄道:“陛下,太子与吴王互为犄角,确是棘手。”

    “然太子李承乾据洛阳,乃心腹大患。”

    “若平太子,则吴王自降。”

    李世民点点头。

    吴王李恪那边有几斤几两,他还是很清楚的。

    整个安州的兵力,也就两万人。

    听上去不少,实际上这跟太子的五万精锐完全是两码事。

    他也懂得吴王李恪的心思,无非是觉得太子可能会赢,提前进行站队而已。(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不错,请把《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