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不是不干了,是干好了

    “好消息?”李暮看了看笑得一脸开心的郭默。

    又看了看坐在旁边的丁修巡。

    沉吟片刻,他试探着问道:

    “难道是我们海军最近有针对运输大队长的行动?”

    李暮的话音刚落。

    一旁的丁修巡便哈哈笑道:

    “我就说他能猜到的吧,郭院长,您的那盒茶叶后面可就归我了啊!”

    “行行,归你。”郭默心疼地摆了摆手,无奈道:“奇了怪了,怎么一下就猜出来了。”

    “您都把丁厂长留下来了,我还能猜不着吗。”李暮哭笑不得道。

    不过笑过之后。

    他又不免产生了一丝担忧,道:

    “郭院长,我建议这个计划还是要再缓一缓为好,最好等到新声呐的出来后再进行。”

    运输大队长那边倒是好对付。

    可一旦动手,保不齐M帝会横插一手。

    虽说他对磁流体推进器有信心。

    但事关战士们的生命,他还是希望更慎重一些。

    “瞧我,都忘了说了。033A型潜艇上可是配备了最新的消声瓦和消声涂料,再加上磁流体推进器,肯定没问题的。”郭默道。

    虽说只是初步成功,消声瓦和消声涂料的效果还有提升的空间。

    但上面一致认为,可以实施计划。

    没办法。

    不给运输大队长一点颜色看看,他们还真以为夏国的近海是他们可以随意出入的后花园。

    而且他们也不是毫无根据。

    郭默继续道:

    “运输大队长那边主要是M帝援助的淡水鲤级潜艇和海狮号潜艇。”

    “这两款潜艇,都已经普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我们的033A型潜艇,在技术上和实战上,都具备更大的优势。只要速战速决,就能斩获巨大的战果。”

    他理解李暮的顾虑。

    但上面也确实经过通盘的考虑。

    除了震慑肆无忌惮地入侵他们领海的国外舰队外。

    还有就是要向西方世界展示他们的现在的实力。

    夏国在这段时间有些过于耀眼了。

    如果不展示出强大的武力。

    只会让人西方国家觉得软弱可欺。

    “您说得或许有道理,不过我还是坚持我的意见,希望您能为我给上面转达。”李暮仍旧道。

    他理解上面的想法。

    也知道,打仗嘛,哪有不死人的。

    可一个人的生命,也是生命。

    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他希望能够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想到这里。

    他继续道:

    “这样,给我5天的时间,我搞一个新型声呐出来。”

    潜艇作战。

    谁先发现对手,往往能够占据先机。

    虽说即便发现了M帝的潜艇,他们可能也打不过。

    但至少能够做到提前发现,避免发生战斗。

    “5天?”一旁的丁修巡忍不住瞪大了眼睛。

    他甚至怀疑自己耳朵出了问题。

    都不敢相信,听到的这个时间是真的。

    5天的时间搞出一个新型声呐,简直太疯狂了!

    郭默也是不敢置信,道:

    “你真的没有说错,是5天,不是5周?”

    “我本来想先把靠岸声呐阵列搞出来,不过既然上面有宣扬国威的想法,那么先搞一个新型声呐问题也不大。”李暮解释道。

    主动出击,在他看来并不是特别明智的选择。

    毕竟在原来的历史上,夏国就是靠着长时间平稳地发育,才一步一步强大起来。

    如今随着他的到来,已经改变了许多东西。

    至少在这一点上,他不希望有太大的变化。

    当然,说到底还是拳头不够大。

    只有等到威龙-1战斗机造出来,他们才真正具有说话的底气。

    “既然如此,我会跟上面汇报,然后让雷达研究所全力支持你的研究!”郭默当机立断道。

    针对运输大队长一方的军事行动箭在弦上。

    他们必须争分夺秒。

    才能够赶在行动之前,将新型声呐搞出来。

    这还不够。

    新型声呐总要经过测试,才能够放心地使用。

    哪怕他们相信李暮,也不能省略步骤。

    所以留给他们的时间,甚至可能不到半个月。

    ……

    在决定了方向之后。

    李暮很快跟郭默和丁修巡两人告辞,然后来到国科院那间他的办公室内。

    坐在办公桌前。

    他拿出纸笔,开始整理资料。

    要在5天内完成研制。

    那么整个方案,就不能出一点差错。

    甚至必须做到拿过去就能开始试制的程度。

    “先选择目标吧。”李暮深吸一口气,先让自己冷静下来。

    急归急。

    却不能出差错。

    否则就是在拿战士们的生命开玩笑。

    M帝现在最先进的潜艇声呐,是AN/BQQ-2声呐,探测距离能够达到数十公里甚至更远。

    想要对付它。

    所需要的新型声呐,至少需要超过百公里的探测范围。

    打开聊天页面。

    翻找了半个多小时后。

    李暮总算找到了目标:

    “H/SQ2-262型声呐,这个不错。”

    这是一款夏国在80年代搞出的声呐。

    探测距离超过100公里,优于AN/BQQ-2声呐的探测范围。

    而且其本身不仅适用于常规潜艇,也同样适用原子能潜艇。

    虽说技术上可能没有那么先进。

    但足够满足夏国当下的需求。

    想到这里,李暮当即开始动笔。

    ……

    晚上10点左右。

    李暮仍在办公室内奋笔疾书。

    看到这一幕。

    等候在门外的关建民和赵参军已经有些按捺不住。

    不过就在两人想要上前提醒时。

    却又被郭默拦了下来,道:

    “这种时候,千万不能打扰他!”

    “5天,5天搞出一个新型声呐!”

    “再过一个小时,要是他还没有结束,我亲自去叫他!”

    他虽然也担心李暮的身体。

    但更知道,现在对于其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郭院长,那要是他这5天都不眠不休地研究怎么办?我们也不拦吗?”关建民焦急道。

    自从被上面的领导提醒多次之后。

    他已经很少见到李暮这样工作过。

    一旁的赵参军没有说话,只是看着李暮的方向,目光之中满是敬佩。

    作为朋友,他希望李暮不要这么拼命。

    可作为军人,他更希望夏国能够有这个新型声呐,避免在战争中有更多的战友牺牲。

    “拦是当然要拦的,嗨,算了,我再去和上面说说。”郭默叹了一口气,转身便走。

    劝不了李暮。

    就只能去说服上面了。

    看现在的状况,他觉得后者可能要更容易一些。

    就在他转身准备离开的时候。

    忽然。

    李暮的办公室内传出“刺啦~”的一声椅子拖动声。

    听到动静。

    站在门外的郭默、关建民和赵参军三人立刻不约而同地投去目光。

    只见李暮忽然从座位上站起,拿着一迭两指厚的稿纸,快速地翻阅着。

    看到这一幕。

    他们不约而同地屏住了呼吸,不敢有丝毫地打扰。

    即便是有人经过,也被他们赶紧叫住,避免影响到李暮。

    ……

    过了大概10分钟。

    李暮终于翻完了最后一页稿纸,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正准备带着方案去找郭默。

    便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吵闹声。

    七八个人一下子从他的办公室外挤了进来。

    除了郭默、关建民和赵参军外。

    还有许久不见的唐燕捷和王石存。

    不过不待他们两人说话。

    郭默便快步走上前,满脸严肃地批评道:

    “你啊你,又犯了以前的毛病是不是?”

    “绝对不能有下次了,明白吗?”

    “要是再这样,就算新型雷达的事情非常着急,我也要罚你休息!”

    他的语气十分严厉。

    闻言,李暮笑道:

    “放心吧,就今天,之后不会了。”

    “真的,这么听话?这就不干了?”郭默瞬间露出狐疑的表情。

    毕竟以前他说这话。

    两人肯定要掰扯一番,李暮没理都要说成有理。

    这次占了理,竟然就这么乖乖点头了?

    李暮笑道:

    “不是不干了,是干好了。”

    “哦,是这样……?”郭默一下子还没反应过来。

    直到仔细回想这话,忽然发现不对。

    干好了?

    不是,正常人一个下午连个思路都未必找得到吧!

    即便已经对李暮的能力和天赋有所认识。

    郭默依旧难掩震惊,道:

    “你是说你一个下午,就搞出了一个新型声呐?”

    众人听到郭默的话,也是一下子全都安静下来。

    他们看向李暮,目光之中充满着不可思议。

    一个下午。

    就搞出了个新型声呐?

    这听起来简直和谣传中老大哥掌握了外星科技一样离谱。

    “不能说完全没有问题,但值得一试。”李暮揉了揉发胀的眉心,道。

    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对他来说消耗还是很大的。

    要将80年代的声呐提前搞出来。

    所需要考虑的东西,非常之多,这200多页的稿纸也才堪堪勉强讲清楚而已。

    郭默看着神色疲倦的李暮,当即道:

    “好,我先去去和上面汇报。”

    “然后这份方案会被火速送到雷达研究所。”

    “不过你要答应我,现在马上回去休息。”

    一个下午。

    不,准确来说,甚至只有6个小时左右的时间。

    便完成了新型声呐的方案。

    这其中要耗费多少的心力,光是想想都让人觉得可怕。

    “我没事,其实方案的多数内容,我之前已经有了眉目,只是还没来得及整理而已。”李暮道。

    他也知道这次有点过火。

    不过也不是没办法找理由。

    毕竟靠岸声呐阵列系统的研制计划,早就已经被他提了出来。

    郭默好笑道:

    “你就是说破天,今晚也得先回去休息。”

    他说完之后。

    一旁的关建民和赵参军,也跟着劝李暮先休息一晚再说。

    见到众人都开口劝自己。

    李暮也没办法再继续坚持,只好无奈地点头答应回家休息。

    ……

    次日早。

    洗漱锻炼完后。

    李暮便坐着车,直接前往雷达研究所。

    到了地方。

    他便直接找到所长彭时录。

    后者眼神满是血丝,一看就知道是熬了一整宿。

    不过即便如此,其眼中依旧满是兴奋。

    看到李暮过来,高兴道:

    “郭院长给我说的时候,我还以为他是在拿我涮着玩呢,没想到你竟然真的用这么短的时间,就搞出了新型声呐!”

    “只是无奈之举罢了。”李暮摇头道。

    如果不是上面的计划。

    他本来并不打算那么快搞新型声呐。

    闻言,彭时录拍了拍他的肩膀,道:

    “有了这个新型声呐,相信我们的战士们,肯定能够顺利地打败敌人!”

    昨天郭默将方案送来后。

    在要求雷达研究所上下竭尽全力研制出新型声呐的同时。

    也告知了他事情的始末。

    “不说这些,彭所长,你们看过方案之后,有遇到什么困难吗?”李暮道。

    既然改变不了上面的决定。

    那么他所能做的,就是尽快将新型声呐拿出来。

    只有如此,才能够在计划实施时,多上一层保障。

    彭时录笑道:

    “说实话,困难肯定是有的。”

    “要不是你,我们恐怕连声学理论研究这一块都未必能突破。”

    “不过现在,大家对于你的方案给予了高度地认可。除了时间之外,没有任何问题!”

    他的语气中充满着信心。

    昨晚整个雷达研究所的专家教授,点灯鏖战了一宿,完全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剩下的,只有“埋头苦干”四个字。

    “仅仅是吃透理论还不够,还要尽快开始试验才行。”李暮微微颔首,道。

    他并不怀疑雷达研究所里的研究人员们的能力。

    只不过这一项任务,确实非常之重。

    必须争分夺秒,才能够在计划实施之前,将新型声呐拿出来。

    彭时录点头道:

    “那好,我们这就开始吧。”

    说着,他便准备带着李暮前往实验室。

    不过刚走出两步。

    似是又想起了什么,又赶忙道:

    “对了,上面说要你注意休息时间……”

    “您觉得您以现在这个状态和我说合适吗?”李暮看着满眼疲倦的彭时录,好笑道。

    闻言,彭时录脸上闪过一丝尴尬。

    但很快,他又严肃起来,道:

    “行,那我就以身作则。”

    “将你送到实验室,我就去休息。”

    “你也别想求情,没用。”

    话音刚落,彭时录人已经走了出去,不给李暮半点开口的机会。

    ……

    随后,两人来到实验室。

    刚刚走到门口。

    便听见了里面传来一道道惊呼之声。

    听到这声音。

    李暮疑惑地看向一旁的彭时录。

    后者当即解释道:

    “应该是声学研究所的王德昭王所长带着人到了。”

    “他是咱们国内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声学家,对国家的水声学和声呐技术都有着重要贡献。”

    “本来是准备过段时间再叫他们过来帮忙搞靠岸声呐阵列系统的,没想到因为新型声呐的事提前了。”

    彭时录一边说着,一边带着李暮走进实验室。

    两人出现在门口的瞬间。

    便被人发现,大声道:

    “是李顾问,李顾问来了!”

    声音刚落。

    原本正在惊叹新型声呐方案的王德昭等人,立刻回过头,看向李暮,道:

    “您就是李顾问吧,久仰了!”

    “王德昭所长,您好!”李暮伸出手,和面前60多岁的小老头握了握。

    别看对方年纪大。

    却是夏国水声学的奠基人之一。

    王德昭上下打量了李暮好几眼,才继续道:

    “难以置信啊,您说都是一个脑袋,为什么您能一个下午就把新型声呐搞出来?”

    “而且其中涉及到的声学理论创新,完全超越了我们国家,甚至是世界先进水平!”

    “如果不是现在时机不合适,我甚至更想先向您请教学术方面的问题,而不是做研究!”

    他的语气中满是钦佩。

    夏国的声学理论,基本是以依靠老大哥才勉强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

    具体到声呐上,更是如此。

    至今他们主要使用的声呐,都还是仿制的老大哥的设备。

    比如,仍旧采用简单的声波传播模型,对声波在水中的传播特性理解有限。

    也缺少在复杂海洋环境下对声波传播影响的深入研究。

    再比如,依赖滤波器和放大器,模拟信号处理技术过于简单,难以有效分离目标信号和环境噪音。

    这些问题有大有小,有难有易。

    但想要去一一攻克,没个三四年的功夫,很难看到希望。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在李暮给出的方案中,对此有着相当详细地阐述。

    不客气的说,这一下直接填补了国内声学领域至少10年的空白。

    “只是我的浅见而已,在声学方面,我更多地还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缺少和实践的结合。”李暮道。

    在面对王德昭这种声学大佬的时候。

    该谦虚还是要谦虚一下的。

    毕竟要他搞理论没问题,实践却还是差了不少。

    王德昭笑道:

    “这算是什么问题,我,还有马教授、应教授和张教授他们,都认为您的理论没有任何纰漏之处。”

    随着他的话音落下。

    从声学研究所来的3个教授,也走上前来,向李暮自我介绍。

    马大有,夏国著名声学家。

    应重福,超声学专家。

    张仁合,水声学专家。

    “各位教授,你们好。”李暮一一上前和3人握手。

    在互相认识过后。

    他也不含糊,当即道:

    “王所长,时间紧迫,国家急需这个新型声呐,所以客套的话我就不多说了。”

    “为了用最快的速度完成新型声呐的研制,必须尽快展开攻关。”

    “如果您,还有大家已经准备好了的话,我们现在就立刻开始吧!”

    李暮的话很简单。

    却是最好的动员。

    国家需要。

    当这个四个字出现的时候,胜过任何文字的动员演讲。

    当然,还有更进一步的“D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

    不过李暮觉得,还没有到这个地步。

    要是这说出口,怕是众人都得拼命!

    王德昭等人也不含糊,立刻齐声道:

    “是!”

    ……

    紧接着。

    在李暮的带领下,新型声呐的研制工作立刻展开。

    首先,是任务的划分,也就是分组。

    由王德昭负责升学理论与基础研究组。

    他们的任务,是研究水下声波传播理论,建立声呐性能的数学模型。

    彭时录负责声呐硬件研制组,研究的是声呐系统的核心硬件。

    包括声波发射器、接收器、基阵等。

    海洋环境与试验组由应重福负责。研究海洋海景对声呐性能的影响,并负责海上试验。

    最后剩下的信号处理与电子技术组、系统工程与集成组。

    则由李暮一肩挑之。

    这方面他有着天然的优势,没有任何人可以取代。

    ……

    会议室内。

    待众人陆续入座之后。

    李暮拿起一块小黑板,道:

    “先来说一说我们需要攻克的4项关键技术。”

    “首先,是低频声波技术。”

    “采用低频声波,它在水中的传播损耗较小,频率范围可能为数百赫兹至数千赫兹……”

    他先从低频声波技术讲起。

    然后再一步步进行阐述。

    数字化信号处理、多基阵设计和抗干扰技术。

    就在他刚刚说完的时候。

    下面的王德昭飞快地举手提问,道:

    “李顾问,低频声波的发射与接收、信号传播与衰减、环境噪声干扰,以及数字化信号处理等等,都有很大的难点吧。”

    低频声波的发射,需要大功率的发射器和高灵敏度接收器。

    而且它虽然传播距离远,但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仍会受到衰减和多径效应的影响。

    海水温度、盐度、眼里等环境因素,都会显著地影响声波的传播特性。

    李暮答道:

    “信号发射和接收方面,可以采用新型压电材料研制高效能、低损耗的声波发射器。”接收器则使用信号放大技术,提升接收性能。”

    “信号的传播与衰减,则要利用计算机来建立青雀的海洋声场模型。”

    “我会开发自适应信号处理算法,补偿声波传播中的衰减和多径效应。主语环境干扰噪音……”

    他的语速不算快。

    可下面一众声学研究所的专家教授们,还是不免一阵手忙脚乱。

    这些内容,他们一时间很难直接消化掉。

    毕竟无论是新型压电材料,还是先进的信号发达技术等等。

    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新的知识和内容。

    雷达研究所这边的专家和教授们倒是早有准备,干脆地就没人试着去理解,而是先将内容记下来再说。

    不过很快。

    他们就发现有些不对。

    李暮以前说完,会给他们一点思考的时间。

    这次在解决了王德昭提出的几个问题之后。

    又紧接着补充了3点,道:

    “低频声呐系统通常需要集成多种基阵,所以需要我们开发多基阵数据融合算法,实现对目标的精确定位和追踪。”(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火红年代,开局大学演讲不错,请把《火红年代,开局大学演讲》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火红年代,开局大学演讲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