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简烜自行敲定了杂志的经营模式,将这种模式告知跟在自己身边的作者和编剧们。
直接引发了一连串的惊愕以及持续多天的讨论。
大部分作者和编剧从来没有想过,和故事还能这样运营。
对于朱简烜给他们安排稿费和条件,所有人都非常满意到感恩戴德的程度。
只需要写一段,写几万字就能刊行,刊行就开始发稿费。
写多了做合集,还能再分一次钱,关键是按照比例分成,而不是固定一笔稿费。
这让他们本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越来越火爆,而不是写完交稿就结束了,以至于不再关心销售效果。
但是大部分人也忍不住会担心,这样的经营模式真的能赚钱吗?真的能有好的效果吗?
短篇故事的刊行应该可行,但长篇的分段式发布,普通人能接受吗?
但是这种模式是朱简烜提出的,作者们就算是心中猜疑不定,也都没有提出质疑。
都是直接表示接受这种安排,同时发自内心的感谢朱简烜。
朱简烜根据前世的经验,知道在网络平台成熟之前,杂志和报纸连载就是最好的方式了。
可以参考中国网络时代前的各种报纸和杂志,参考日本和美国的漫画连载杂志。
普通读者是能够接受这种方案的,主要是没有更好的方案可以选了。
平时在杂志上连载更新,定期做合集修订正式出版。
朱简烜通知了所有创作者之后,就开始亲自组织新杂志的编辑部和经营机构。
直接从身边这些人里面,选择相对擅长与他人沟通合作,关键是能够领会自己意图的人,担任杂志社的编辑。
自己带着这些编辑们一起,从擅长创作的作者们的作品中,选出合适刊行的第一批文章。
在过去的这一年多时间里面,朱简平时就经常与这些作者们沟通。
已经将自己前世的经验,主要是纯粹面向读者的创作模式,都基本跟他们讲清楚了。
作者们已经按照朱简烜提的方向,陆续创作了一批新式故事。
虽然作者和编剧内部传阅过之后,很多人都觉得虽然故事吸引力确实很强,但有些内容是不是有点过于俗套了。
但朱简烜却提醒他们,文艺创作要有足够大的覆盖面,就要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故事。
特别是现在读书人的数量庞大,早就不单纯是曾经以科举为业的人为主了,还有大量的商人和普通工匠群体。
所以写故事不能只想着阳春白雪,而不考虑下里巴人,否则受众范围会非常狭窄。
面对普罗大众的故事就要尽可能浅显直白才行。
要学白居易啊。
与此同时,根据朱简烜的安排,所有故事被分成了六个大类,新开的杂志也将分成六个部分来组织。
未来根据各个分类的受欢迎程度,可以将给特定分类单独出专门的副刊。
第一类神话,类似西游和封神的神话故事。
以既有的传统民间传说和神话为背景,主要描写神话人物主导的宏大故事,普通凡人的参极极少。
第二类仙凡,类似后世典型的剑侠、仙侠、玄幻故事。
参考民间的妖仙鬼佛巫魔等传说,创作全新的虚构世界环境和背景,主要描写凡人接触超凡世界参与其中的故事。
第三类侠客,类似近现代的武侠。
参考历史上长期存在不断演变武侠故事,按照朱简烜提供的思路和方向穿着的现代武侠。
第四类历史,发生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故事。
包括没有超凡力量的历史类的演义,以及单纯描写古代不同阶层人群生活的。
第五类悬疑,古代或者当代的公案,侦探,悬疑。
可以写恐怖怪诞,但不得有超凡力量出现,有超凡力量的恐怖怪诞,要发到第二类仙凡分类里面。
第六类市井,描写当代城市、乡村、海外生活,各种民间娱乐、风俗、旅行类的。
大部分就是现在本来就非常受欢迎的故事类型。
只是朱简烜又给他们注入了新的创作逻辑和方法,比市面上现有的传统节奏更快,戏剧冲突也更强。
杂志的名字被定为《古今传奇》,通俗易懂。
朱简烜在杂志创刊阶段,亲自给所有的编辑当总编辑,审查编辑和作者们已经筛选出的作品。
至于杂志的刊印排版和销售的工作,由皇家产业集团原有的印刷和发行机构负责,驿站系统也会提供杂志的订阅派送业务。
经过连续几个月的忙碌准备,杂志在天工三十三年二月一日正式出刊,一次出两期的容量,说是买一份送一份。
同时通过电视、广播、电影院打广告宣传,直接在电影院和现有的书报销售店铺销售。
因为皇家产业集团的影响力,以及朝廷官方力量的支持,关键是做足了宣传工作,所以开刊销售的非常顺利。
提前准备的十万份,在一旬的十天里面基本上卖光了,民间也同时出现两极分化的评价。
很多读者觉得这份杂志内容非常的有意思,迫不及待的等第二期发行,想要看那些所谓的连载后续故事。
因为传统的民间说书,本来就是分段讲述的,只不过通常会每天连续讲述。
民间原有的也有分段发行的,只不过不会分成那么多段而已,通常一本都有几万字到十几万字。
只要故事内容有意思,能接受传统说书和的读者,也能接受这种杂志。
但也有很多读者觉得这东西莫名其妙,接受不了书中的那些内容,主要是大部分故事过于直白,甚至是粗鄙。
各种民间聚会上,都有文化人抱怨,这杂志上有些内容还不错,但是大部分故事都不堪入目。
当然,这些人不敢直接攻击朱简烜,只是说圣上一定被这些编故事的小人蛊惑了。
甚至有人组织给杂志社写信,抨击那些撰写粗俗故事的作者们。
但是正如朱简烜预料的那样,普通百姓就喜欢浅显直白的故事,摆弄文笔和故作深沉并不受欢迎。
朱简烜规划的这本杂志,目标群体就是普通市民阶层,而不是高级知识分子。
所以虽然民间评价两极分化,但朱简烜并不在乎。
同时还提醒编辑和作者们,不要单纯看那些片面的民间评价。
这个时代没有网络,普通人无法快捷的发表自己的评论。
杂志社的能够得到的评价,大部分就是道听途说。
如果深究其来源,通常是交际比较广泛的上层人,在娱乐交际聚会的时候说出来的。
朱简烜让编辑和读者们多关注销量和销售速度。
东西好不好,顾客会用钱包和脚投票,销量就是最直观的评价,也是最真实的评价。
二月第二旬的杂志,也就是二期,在第一期发行的时候就已经准备好了,印刷数量也是与第一期是相同的。
如果上市销售的速度比第一期慢,那就说明民间大众的评价真的是两极分化的。
说明很多人看了第一期之后就不想看第二期了。
实际的结果是,第二期杂志开售之后,只用了五天就卖光了,还有很多人慕名而来找第一期。
第一期剩下的少量杂志,也跟第二期一起彻底卖光了。
编辑和作者们大受鼓舞。
朱简烜随即下令,将已经售出的第一期第二期再加印十万份,准备开售的第三期也同时加印十万份。
第四期开始印刷数量提升到三十万份。
很快,前两期的补货,与第三期按照正常时间发售的杂志,全都在二月底之前卖光了。
三月份开始的第四期三十万分,也在十天之内全部卖光。
第五期的印刷数量已经增加到了五十万份,结果同样在十天之内基本售空。
销量的增长远远超出了预判,印刷厂不得不连续调整产线,配合这个特殊杂志的印刷。
朱简烜看着各方面的汇报,对这个反应基本满意。
大明的报刊杂志市场,新的文化艺术品市场,真的已经足够广阔了。
之前的普通厂商在这里面瞎折腾,随便找人编点故事印出来,都能混的非常不错了。
朱简烜搞的新杂志,有现代杂志的经营理念,还有面向市场的的创作指导,自然能够更加的火爆。
朱简烜觉得根据现在这个情况,自己已经不需要专门盯着了。
只要杂志社按部就班的出刊,销量应该会保持这个趋势继续攀升,直到市场基本饱和为止。
那时候的单期发行量应该已经是数百万份了。
朱简烜就给相关部门下了个笼统的命令,让编辑部门、发行部门、印刷部门通力合作。
不断扩大发行范围,逐步推广到大明本土全境,甚至海外人口较多的地方。
让外地的杂志贩卖机构,直接通过电报来反馈销售小情况。
编辑部根据销售速度安排调整印刷数量。
朱简烜创办的杂志开张就火热,自然也立刻引起了民间资本的注意。
做这种杂志的难度,显然要比拍摄戏剧更低。
只要找到一批人来写故事,然后定期印刷好了出去卖就行了。
如果不图大范围发行,只在自己所在的单一城市销售,那成本会更加可控。
所以没过多久,民间的各种故事杂志开始层出不穷。
有的完全照搬古今传奇的模式,有的将其改造的更加的简陋且,只刊印一类甚至一个故事。
朱简烜知道,自己创造的新产业哪怕效果不好,也会在民间引发跟风热潮。
如果迅速产生了很好的效果,那更是会成为投资风向标。
再加上自己的杂志社发行量不断增加,所以皇家产业集团在此之前已经在大规模扩建印刷厂了,同时还在扩建印刷设备厂。
一边为民间提供印刷代理服务,一边向民间印刷公司出售印刷机器。
与此同时,朱简烜安排礼部、刑部、商部联合发文,正式出台和启用出版物审查制度。
不过这个审查制度比较简单,并没有将朱简烜拟定好的规则和要求全部列出,也不会对内容做详细审查。
核心的目的是明确出版物的责任归属,明确禁止任何未经登记的出版物。
所有的民间发行商,无论是想要刊印任何书籍,还是发行任何期刊杂志,都必须到各级衙门的商务部门注册发行公司。
具体要刊印的任何书籍,以及要发行的任何杂志的时候,还要再到府级以上衙门的商务部门登记。
说明书籍和杂志的类型和主要内容,预定的销售单价和准备印刷的数量。
缴纳一笔手续费,领取书籍和杂志的唯一编号。
后续相关书籍和杂志上出现了任何违规内容,根据号码处罚对应的发行公司。
对于没有做登记的公司,没有登记编号的杂志和书籍,一经发现立即没收并处罚所有相关公司和人员。
这种管理制度对于大明人而言并不新鲜,在普通人看来就是崇祯皇帝当年的新政残留,在常规书籍刊印上并没有完全启用。
以前只是在报纸发行行业保留了下来,而且实际管理的也不是非常严格。
名义上只有登记注册的报社和报纸才能合法刊印发行,但是民间一直有很多没有登记注册的无头小报。
朝廷并没有专门的日常性的巡查和处置机构。
都是这些小报整出什么事端的时候,皇帝才会安排锦衣卫去专门查禁。
现在朝廷把书籍和杂志也纳入进来,相关产业的人当然不想接受,但也没有办法公开对抗。
家大业大的发行商,主要是长期经营且跑不了的,都老老实实的去办登记手续。
但是很多本来就在灰色地带的小发行商,并不会太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以前怎么做还继续怎么做。
这一次,朱简烜让税部和锦衣卫出面,让负责查禁偷税漏税的下属部门扩编,成了专门查禁民间非法经营的机构。
所有没有登记注册的公司,所有没有登记注册的新书籍和杂志、报纸,发现后直接关闭经营场所,封禁所有的经营物资。
若是经营本身没有问题,就要求经营着去办理登记手续,三个月之内办好手续,可以放还物资和场所。
如果三个月内仍然不办理登记手续,那所有的场所和物资全部没收。
三个月之后,所有未经登记,就自行开业经营的公司,全部查封并没收经营资本和物资。
让税务机构出面干这个事情,小公司和小工厂以及新开的发型和印刷公司才知道,这次朝廷是动真格的了。
以后要规规矩矩的去登记,要么就干脆别干这一行了。
这下子就把大部分正常经营的小公司,都被实际利益驱赶着去衙门登记了。
这个登记其实并不麻烦,只需要一笔极低的手续费,还发给他们一份正式的官方营业执照。
到了这个时候仍然不想去的公司,那多半是正在搞得东西真的问题很大了。
那税部的审查机构可能需要把事情转交给锦衣卫去办理了。
这一系列的行动,也是对大明市场的一次全面整治,一次市场管理正规化的改革。
这种事情对于现代国家而言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在前工业化时代,甚至工业化刚刚完成的时候,几乎是无法实现的事情。
还是管理成本的问题,工业化之前朝廷没有足够的金钱,雇佣不起足够的人员,也没有足够的交通和通讯条件。
所以大明的这种改革一直拖到了现在。(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