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会结束,已是深夜。
哗啦一声,卫生间打开,热气氤氲,龚樰穿着宽松的睡衣,走了出来。
就见方言坐在桌前,笔在手指间转动,视线一刻不停地聚焦在纸上。
“在写什么呢?该不会是《触不可及》的剧本吧?”
“这个不急,等默多克首肯了以后,再开始动笔不迟。”
“那你这是在写什么?”
龚樰随手拿起其中的一页,就见上面清楚地写着: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葡萄牙与西班牙率先开启大航海时代,通过暴力掠夺建立起早期殖民帝国。”
“葡萄牙凭借达伽马开辟的东方航线,垄断了欧亚贸易长达百年……西班牙则依靠美洲白银构建起“日不落帝国”,其鼎盛时期控制着全球 83%的贵金属产量……”
然而,这两个伊比利亚国家将财富用于奢侈消费、修建教堂而并非投入科技,产业升级,最终在 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击溃后迅速衰落,荷兰则以金融创新和商业网络取而代之,通过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和东印度公司构建起‘海上马车夫’的商业帝国。
但是其缺乏工业基础的致命缺陷,导致在三次英荷战争后,最终被英国超越。”
“……”
“英国通过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为工业革命创造了制度条件。”
“瓦特改良蒸汽机引发的技术革命,使英国一跃成为‘世界工厂’,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
“法国在拿破仑战争中展现陆权优势,但其大陆封锁政策导致经济崩溃,最终在滑铁卢战役后退出争霸行列,德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机遇,1871年统一后仅用42年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历史表明,大国崛起本质是文明形态的升级换代,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掠夺已不可复制,荷兰的商业资本主义难以为继,英国的工业霸权昙花一现,美国的金融资本模式亦面临挑战……”
一字一句,龚樰虽然看不懂纸上的所有内容,但却是大受震撼。
“这……这……”
“这是我写的新书。”
方言简单地说了下来龙去脉,“我得抓紧时间了,过几天就要给克琳娜送过去。”
“那那你可要写仔细喽。”
龚樰道:“要不要喝点什么,我让服务生送过来。”
“来瓶冰可乐提提神吧。”
方言伸了伸懒腰,吐出口气。
《大国崛起》的创作绝非照着记录片抄就完事了。
自己只能借鉴基本框架,然后往里面添加更多内容,并扔进去自己的私货。他必须通过各大列强的崛起之路,用来分析建言华夏未来的发展策略,这样写出来才会更有影响力。
比如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就是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就变得不可避免,像16、17世纪的英西战争、英荷战争这样的海洋霸权之争。
再比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科教兴国”、“产业革命”。
就像英国抓住了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机遇,美国则在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中占据了先机。同时,在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中,美国又站在了行业前列……
足见科技的迅猛发展是大国崛起的重要标志,而科技的发展也包含了在科幻人文上的发展。
兜兜转转绕了一圈,方言又稍加私货地提了一嘴“科幻文学”。
《大国崛起》不写还不知道,一些起来,这玩意儿写起来可比难写多了。
一直忙活到大半夜,才完成4千字而已。
关键还要避免犯zz和历史错误,就不得不翻书,查找资料,所以不得不在法国多留一些时日。
于是乎,来戛纳时的一行人,离开时分成了两拨。
一拨就方言一个人,孤身留在法国,直到把《大国崛起》的开篇以及法国篇完成为止。
一拨是龚樰、陈凯哥、章艺谋等人,先行前往香江,由龚樰和张国榕做这个东道主,招待姜闻、巩利等一行人,在香江好好地玩上几天,顺便体会下香江和内地电影拍摄制作上的种种差别。
…………
三天后,稿子顺利写成,而且不是初稿,是经过修改润色后的定稿。
克琳娜·迪勃瓦仅仅只是略懂中文,所以《大国崛起》上的每个字基本上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就很难理解,但好在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法国人,在看“法国篇”时,能感受到股亲切感和厚重的历史感。
方言得到她的保证,回到巴黎的第一时间,会把这份稿纸交到专业的翻译的手中。
事实上,克琳娜·迪勃瓦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一抵达巴黎,就直奔巴黎第七大学,找到跟电视台长期合作的法籍华人,程抱一。
他既是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也是诗人、翻译家,长期致力于华夏诗学、绘画、书法、评论、翻译多方面的创作和研究,拥有《华夏诗歌语言研究》、《虚与实:华夏画语言研究》等理论著作。
最早的创作是从诗歌开始的,并在法国自成体系,称得上是中法文化交融的执牛耳!
前不久举办的“华夏文学的觉醒”研讨会,他就是其中的倡导者与主办者之一。
“好久不见,克琳娜。”
“是啊,真的是有一段时间没见了。”
克琳娜·迪勃瓦说自己之前出差,到戛纳电影节做采访。
紧接着就绘声绘色地聊到戛纳电影节的所见所闻,特别提到《霸王别姬》得到了金棕榈奖。
“这个消息我在昨天的《世界报》上也看到了。”
程抱一发自内心高兴,“虽然我没看过电影,但如果按改编的话,的确值得一个金棕榈。”
克琳娜·迪勃瓦说,《霸王别姬》不久就会在法国上映。
“那真的是太好了。”
程抱一说到时候一定会喊上全家,一块到电影院观看。
“对了,这次戛纳电影节上我还遇到了你一直想见到的那个《霸王别姬》的作者,方!”
克琳娜·迪勃瓦道:“我和他聊了很多,包括前不久的‘华夏文学的觉醒’研讨会。”
程抱一皱了皱眉,尽管已经过去了这么久,但一想到研讨会上发生的不愉快,仍然心存芥蒂。
“我讲了研讨会所造成的负面舆论,然后他准备发表一篇文章,希望能化解这种不良影响。”
克琳娜·迪勃瓦拿出一迭稿件,“不过写的是中文,所以需要像你一样的大师帮忙翻译。”
程抱一顿时来了兴致,稿纸接到手里之后,定睛一瞧,瞳孔瞬间微缩。
“大国崛起”这四个字,立刻让他满脸震惊,手指轻颤。
虽未见内容,但光看题目,就能感觉到那一股磅礴汹涌的气势!
………………
一个下午,程抱一一直捧着《大国崛起》,从头看到尾,手不释卷。
刚下班就一溜烟地回到家中,一个人呆在书房里,丝毫没有察觉到天色由黄昏转黑夜。
“爸爸,吃饭了!”
程艾兰一边把刀叉摆在餐盘两侧,一边喊了一声。
作为母亲的米什丽娜·伯努瓦,端着热气腾腾的洋葱汤,随后从厨房里走了出来。
“达令?”
然而,母女俩的呼唤依旧没有把程抱一喊下来。
程艾兰看懂了米什丽娜·伯努瓦眼神的暗示,径自上了二楼,推开虚掩着的书房大门。
就见程抱一聚精会神,心无旁骛,手一刻不停地在一张白纸上,“唰唰”写着。
“爸爸,你又在翻译什么古诗词了?”
“不是诗词。”
“那又是经史子集里的哪一本?”
程艾兰自言自语着,说自己也有用法文翻译《论语》的打算。
虽然她现在班里的华人学生会说汉语,却对华夏传统文化一知半解,差不多都快要丢光了。
但出乎她意料的是,程抱一也并不在翻译华夏古代的经史子集。
“这是方言的文章。”
“方言?”
程艾兰先是一愣,但很快地反应过来,“是不是就是前段时间,报纸上报道的那个方言!那个夺得金棕榈的《霸王别姬》的作者,那个首次拿到星云奖的华夏作家,是不是就是那个‘方言’?”
“除了他,还能是谁呢?”
程抱一面带微笑。
“可是他不是在戛纳吗,他的文章怎么会在爸爸您的手里呢?”
程艾兰疑惑不解。
“这件事就说来话长了。”
程抱一长话短说,简单地讲了一遍前因后果。
程艾兰错愕地两眼圆瞪,特别是当看到文章上醒目的题目时,整个人不由一愣。
“这……爸爸,他这也太大胆了吧,‘大国崛起’这名字取得未免太恢弘太狂妄了吧!”
“只怕这一发表,会惹来不少的非议,但凡内容出一点纰漏,可就是数不尽的批评和嘲讽。”
“一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在看过这开篇还有‘法国篇’以后,就彻底打消了这个念头。”
程抱一不禁感慨道。
“爸爸?”
程艾兰很少见到他对一个人的作品如此地赞赏和敬佩。
“真不愧是能写出《枪炮、病菌和钢铁》的人。”
程抱一自嘲了句,“我都差点忘了,他不单单是一名名作家,还是举世闻名的学者。”
越是这么说,程艾兰就越是好奇《大国崛起》。
程抱一会心一笑,把稿子递了过去,“你也拿去看看吧。”
就在父女二人围绕着《大国崛起》团团转时,米什丽娜·伯努瓦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餐厅里。
左等右等,就是没等来人吃饭,偏偏丈夫没下来吃,去喊父亲吃饭的女儿上了楼也没有下来。
看着桌上丰盛的菜肴,米什丽娜·伯努瓦满脸疑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于是她也上了楼,往敞开大门的书房里一看,视线中的程艾兰傻愣愣地坐着,一脸的呆滞。
程抱一哈哈大笑,“怎么样?”
程艾兰从震惊中回过神来,那喃喃自语道:
“我怎么觉得,我一个在法国长大,学习过法国历史的人,都比不上他了解法国呢?”
“没错,他写的内容虽然浅显,科普多于分析,但展现出的观点往往一针见血,鞭辟入里。”
程抱一摇摇头,“只可惜他写到戴高乐就停笔了,颇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程艾兰很是赞同,“是啊,断在哪里不好,偏偏断在这里,简直是如鲠在喉啊!”
“不得不说,研讨会上我见过的所有华夏作家,没有一个有方言这般见地、这般懂法国的。”
程抱一叹了口气,“如果那次研讨会上有他在就好了。”
“爸爸,您也不要难过,机会还有的是,您和方言将来早晚能坐下来一块聊文学。”
程艾兰抓着他的手,不停地安慰。
程抱一一言不发,只是露出一个老父亲般的笑容。
就在此时,屋外传来一阵咳嗽声。
一直不忍心打断父女对话的米什丽娜·伯努瓦,终于瞅准时机,见缝插针,大声催促道:
“吃饭!”
此话一出,程艾兰和程抱一一一齐回头,才意识到他们还没吃晚饭呢!
程艾兰猛地站了起来,“赶紧下楼,赶紧下楼,再不下楼,妈妈可就要生气了。”
程抱一连连说“好”,心里想着要抓紧时间把《大国崛起:法国篇》翻译出来。
经过没日没夜的翻译,《大国崛起》的两篇文章统统被翻译成了法语,而且达到信达雅的程度。
克琳娜·迪勃瓦拿到了心心念念许久的翻译稿,第一时间并不是直接拿给自己的编辑朋友,而是找了家咖啡馆,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把《大国崛起》看了一遍又一遍。
既能感受到程抱一翻译之优美到位,又能感受到方言所写的大气磅礴。
当即就复印了许多份,除了寄给《世界报》、《费加罗报》等报纸的编辑以外,就是拿着其中的一份复印稿,径自地来到自己工作的电视台,拿给顶头上司看,看能否近水楼台先得月!
抢在其他媒体之前,争取拿到《大国崛起》的制作权!(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