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0一章 借刀杀人

    大伙儿来到洞窟前面,开始分散开来游玩。李智云转了一圈后发现,这些洞窟大多是中心柱型,也有五柱型和覆斗形顶的。他知道,中心柱窟是早期石窟的典型代表,塔柱分层开龛造像,既可供礼拜,亦可修行。窟内壁画琳琅满目,云纹青龙、驮经大象、猛虎花卉等图案栩栩如生,色彩艳丽,线条流畅,汉藏文经文交织其间,将佛教象征与自然意象完美融合。

    李智云驻足于大佛脚下,静静凝望,心中涌起一股跨越时空的震撼与宁静。他之前查过资料,知道天梯山石窟开凿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由北凉王沮渠蒙逊召集高僧昙曜及工匠开凿而成,是佛教艺术自西域传入中原的关键节点。其造像风格融合印度犍陀罗艺术与中原审美,为后世石窟艺术提供了范本。此窟不仅是古代工匠匠心与信仰的结晶,更是丝绸之路上文明交融的活化石。

    众人玩了一个多时辰后,便顺着山道回到山脚下,解开了马缰绳,牵着马走过了木桥。李智云停下脚步,转过身仰望石窟,微笑着说:“我想起了一首诗,念给你们听好吗?”英姑一听,连忙拍手叫好,蔡虎则催促他快念。

    李智云清了清嗓子,摇头晃脑地吟诵起来:

    《天梯山谒佛》

    悬梯百丈凿云空【1】,法相垂眸万壑风。

    窟冷曾栖凉国月,壁昏犹锁雪山鸿【2】。

    一川黄水浮经去,几杵梵呗隔世逢。

    莫问残龛谁斧钺,千年色相转头同【3】。

    张正虽然是名武官,但对吟诗作赋颇感兴趣。他称赞道:“王爷,你这首诗写得真不错!”李智云笑着摇头道:“这可不是我写的。”张正一听,意外地:“那是谁写的?”

    “嘀拍哨克。”

    张正闻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好奇地:“嘀拍哨克是谁?胡人吗?”李智云笑了笑,敷衍道:“算是吧。”说罢踏镫上马,一扯缰绳,带领随从踏上了返城之旅。

    众人回到驿馆,刚走进院子,安兴贵就迎了上来,拱手道:“王爷,我一直在等你回来。”李智云听了一愣,瞧着他道:“哦?有事吗?”安兴贵点了点头。

    李智云把马缰绳递给一名侍卫,随后一挥手道:“走,屋里说。”安兴贵却站在原地没动,坚持道:“不,就在这里说吧。”李智云一听,略显意外地看着他,点了点头。

    安兴贵看了一眼站在旁边的张正和蔡虎,然后转向李智云,吞吞吐吐地说:“王爷,我……我想辞去副使一职。”李智云一听,吃了一惊,忙问:“为什么?”安兴贵迟疑了一下,道:“不瞒王爷,李轨已经任命我为左右卫大将军。”

    李智云闻言,双眉紧锁,瞅着对方道:“那你不打算回长安啦?”安兴贵摇了摇头,道:“我既然已经回到了凉州,便打算留下来为凉国效力,以便造福家乡百姓。”

    李智云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他沉默片刻,冷冷地说:“既然你已经做出了决定,那本王就不多说什么了,请你多保重。”安兴贵一听,连忙拱手道:“多谢王爷!”说罢转身离开。

    张正看着安兴贵的背影消失在大门外,冷哼一声,道:“真想不到,他竟是这种人!”蔡虎也愤愤地说:“什么造福家乡百姓,分明是经不住高官厚禄的诱惑。”

    李智云一摆手道:“算了,人各有志,勉强不得。”张正瞧着他,不无担忧地说:“王爷,梁硕死了。如今,安兴贵又背叛了大唐,咱们在此孤立无援,恐怕难有作为,不如回长安吧,如何?”

    李智云听罢,沉思片刻,摇了摇头,缓缓地说:“咱们空手回去,恐怕难以向朝廷交代。不如再等几天吧。虽然困难重重,但不到最后关头,咱们不应轻言放弃。你们说呢?”张正与蔡虎交换了一下眼色,随即重重地点了点头。蔡虎则大声道:“王爷,我们都听你的!”李智云见状,微笑地点头道:“那好,就这么定了!”

    谢府书房内,金丝楠木雕花窗棂筛进斑驳夕照,将案头青铜狻猊香炉腾起的青烟染作淡金色。韦士政端坐于一把檀木太师椅上,双手轻轻摩挲着手中的定窑白瓷盏,盏中君山银针根根竖立,在澄绿茶汤中载沉载浮。他将茶盏凑近鼻端,细细嗅着那沁人心脾的香气,眼神中流露出一丝陶醉。

    谢统师则倒背着双手,在屋子中间缓缓踱步,宝蓝色锦袍的下摆在青砖地上拖出细碎声响。他眉头紧锁,低头沉思,仿佛在权衡着什么重大的决策。

    韦士政轻啜一口香茗,喉结滚动着咽下茶汤,指尖无意识地刮擦着盏沿的冰裂纹,缓缓开口道:“谢大人,咱们下一步怎么办?”

    谢统师闻言,骤然止步转身,腰间玉带扣撞出清脆声响。他目光炯炯地盯着韦士政道:“唐国使团还没有离开。他们一日不走,咱们就一日不得安宁。既然他们不识时务,那咱们也不能手软,必须将他们一网打尽。”

    韦士政听罢,疑惑地:“如何一网打尽?”谢统师阴鸷地笑了笑,道:“当然是借李轨之手。不过,具体办法我还没有想好。”

    就在这时,一名仆人匆匆走进书房,躬身禀报道:“老爷,奚将军来了,正在前厅等候。”谢统师一听,心中不由一愣,随即忙道:“快,快把他带到这里来。”仆人应了一声,转身匆匆离去。

    不一会儿,从外面走进来一位身披战袍的将军。他大约四十多岁,身体壮硕如熊,皮肤黝黑,一脸络腮胡子,显得威风凛凛。此人名叫奚道宜,原是薜举手下的一员猛将,薜氏父子灭亡后,他率领三千兵马投奔了李轨。李轨本来答应让他当刺史,却迟迟没有兑现承诺,这让他心生不满。谢统师便趁机巧施手段,将他拉拢过来,成了自己的心腹。

    奚道宜走到谢统师面前,抱拳行礼,声音洪亮:“末将参见谢公。”谢统师还礼后,神色凝重地问道:“奚将军,你从营地赶来,可有要事相告?”

    奚道宜看了一眼坐在旁边的韦士政,犹豫了一下,欲言又止。谢统师见状,摆摆手,示意他不必顾虑:“都是自己人,但说无妨。”

    奚道宜这才开口道:“谢公,我的部下在枹罕抓住了一伙人,其中有一个是吐谷浑的王子,其他的都是唐国人。”谢统师一听,眉头紧锁,陷入沉思。倒是旁边的韦士政先开口问道:“那个吐谷浑王子叫什么名字?”

    奚道宜摸了摸脑袋,想了想,突然眼睛一亮:“对,他叫伏顺。”韦士政听罢,点了点头,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那就对了。”

    谢统师闻言,顿时来了兴趣,问道 :“韦大人,什么对了?你说详细一点。”

    韦士政面带微笑,开始侃侃而谈:“当年,隋炀帝领兵攻打吐谷浑,吐谷浑可汗伏允被迫投降,还将自己的儿子伏顺交出来当人质。隋朝灭亡后,伏顺从江.都流亡到长安。前些日子,我听一名胡人说过,伏允这两年身体抱恙,曾派使者去长安送信,希望放伏顺回吐谷浑继承可汗之位。看来,李渊答应了他的要求,还专门派人护送伏顺回吐谷浑。”

    谢统师听完韦士政的讲述,沉默不语,似乎在思考着什么。突然,他眼睛一亮,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我有办法将唐国使团一网打尽了。”

    韦士政一听,顿时来了兴趣:“什么办法?”谢统师胸有成竹地笑道:“吐谷浑的王子既然落到咱们手里,就必须加以利用。我想让李轨相信,唐国交还伏顺是有条件的,就是吐谷浑必须攻打大凉。李轨得到这个消息必然大为震怒,并迁怒于唐国使团,到时候咱们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了。”

    韦士政自然明白谢统师这是在借刀杀人,却不无担忧地问道:“可是,李轨会相信吗?”

    谢统师冷笑道:“这个不难,我可以伪造一封足以乱真的书信,不由他不信。”说罢,他走到书案前坐下,研墨后提笔沉思片刻,然后笔走龙蛇,一挥而就。

    谢统师写完信后,将上面的墨汁吹干,然后递给了韦士政。韦士政接过来读了一遍,微笑着点了点头:“好,有了这封信,李轨一定会上当!”

    谢统师拿回信笺,折好后装进一只信封,用火漆密封好。他又提笔在信封上写了几个字,然后交给奚道宜道:“奚将军,事不宜迟,我立刻陪你去见皇上。宫门快要落锁了,咱们必须抓紧时间。”说罢,他转向韦士政:“韦大人,我就不陪你了,你请自便吧。”

    注1:凿云空——指石窟开凿工程之艰险壮阔,兼喻佛法凌越尘世。

    注2:雪山鸿——比喻祁连山雪峰与壁画中佛教飞天(鸿影)交织,虚实相生。

    注3:色相转头同——化用《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以石窟千年沧桑呼应佛法真谛。(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家父唐高祖不错,请把《家父唐高祖》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家父唐高祖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