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 赵军的婚宴筹划

    今天是1988年的3月7号,距离赵军结婚的日子就只剩十三天了。

    所以今天一早,胡三妹让赵春、周建军两口子过来看看,问问家里还缺啥、少啥。

    新房那边,一切都已准备就绪,新的被褥、枕头、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就等着小两口入洞房了。

    而新房外面差的,就是赵军结婚当天的酒席了。

    红白喜事的席,跟家里聚会吃喝不一样啊。办席办多少桌、来多少人、上什么菜、准备什么菜,都得是有计划、有准备的。

    赵家有赵有财坐镇,这些他都懂。但赵军婚礼当天,赵有财肯定不能掌勺。

    而自从赵军跟马玲订下婚事,韩大春、韩大名两兄弟就说了,赵军的喜酒将由他们带着一食堂的所有后厨人员来操办。

    对于韩家兄弟掌勺,一食堂后厨那些人来帮厨的事,王美兰是绝对放心的。

    至于酒席用到的桌椅板凳、碗筷盘杯,这又怎能难住在林场食堂经营了二十年的赵有财?

    所以现在差的,就是酒席的食材了。

    以前王美兰打算来个全肉宴,但随着进了两趟城,王美兰又相中城里的大棚青菜。

    再加上婚礼当天需要喜烟、喜酒、花生、瓜子,所以王美兰决定在赵军结婚前,她将亲自带队,再去城里大肆采购一番。

    食材还没买回来呢,厨子明天却要来。

    但王美兰把手一挥,道:“让他来吧,来了我们先给荤菜都定下来。”

    “妈。”这时,周春明问王美兰说:“咱家那天,一桌几个菜呀?”

    “十二个呗。”王美兰道:“八个荤的,四个素的。”

    听王美兰这话,赵春、周建军两口子不由得对视一眼。

    白事席面是单,而红事是双,寓意:成双成对、好事成双。

    这年头,林区都是工人家庭,条件相对好一些,但物资匮乏是没办法的事。

    所以,这边红事的席面一般都是六个菜。能上八个菜的,那就是顶天了。

    这些年永安林区办喜酒的,只有大前年周家娶赵春的时候,每张桌给上了八个菜。

    但那时候是夏天呐,自己小园里的豆角、茄子、柿子、辣椒、土豆,凑四个菜毫无问题。再配上四道荤菜,这样才上了八道菜。

    可赵军办喜事的时候是三月份,哪有那些青菜呀?

    而就在这时,赵春一巴掌拍在周建军胳膊上,道:“咋样儿?我就说妈最少得整十个菜吧?”

    说完这话,赵春转过身,惊喜拉着王美兰的手,笑道:“妈,那咱家可太有面儿了!”

    婚礼办席,主家图的无非是两件事。一是收礼,二是热闹。

    对吃席的人而言,他们在乎的就是酒席几道菜,还有菜硬不硬。

    尤其是这年头,要到谁家坐席吃美了,过后能念叨好几年。

    赵家条件在这摆着呢,王美兰也不图那几个礼钱,她想要的就是风风光光把儿媳妇娶回来。

    摆场越大越好,面子挣得越足越好。

    王美兰是虚荣,她自己也承认。但王美兰始终认为,自己就这么一个儿子,家里又不是没有这条件,所以必须得大操大办。

    “十二个菜……那得咋做呀?”与赵春的激动不同,周建军略带担忧地对王美兰道:“那能供上悠儿吗?”

    不知道城里啥样,在农村、林区办酒席,一般都是本屯子的男女老少全来。

    二月初三那天,是林场年后第一天开工,工人们直接从林场坐通勤车过来。永胜、永福、永利的职工家属,除非是跟赵家有特殊关系,否则一般都不会来。

    而永安屯这边,肯定是所有人都得来吃一遍。

    光永安屯的职工家属就三四百口人,再加上林场将近二百名的职工,谁也没办法一次招待这么多人。

    所以,就得分批吃。

    分几批在东北农村,叫做分几悠。

    “屯子人就先吃呗。”王美兰道:“我看看后天、大后天没啥事儿的,完了我找几个人,搁咱家新房那后头起一溜棚子。一悠能摆二十来张桌,屯子人先吃第两悠,等你们下班,再吃一悠就行了呗。”

    “啊?”周建军闻言,眉头一皱,道:“妈,那得盖多大棚子啊?”

    摆二十桌?都赶上大饭店接包席了。

    “我不说盖一溜嘛。”王美兰笑道:“从东头盖到西头。”

    王美兰话音刚落,就听外屋地传来金小梅的声音:“嫂子,我们家也盖。”

    “嗯?”王美兰望向门口,只见金小梅提着菜刀过来,那菜刀上还粘着葱花呢。

    “我意思是宝玉那院儿。”金小梅补充说:“也起一溜棚子,宝玉结婚也在那棚子里招待。完了过后,咱就拿那棚子当仓房呗。”

    之前王美兰就说,盖一溜棚子先给她儿子办酒席,办完酒席的棚子就当仓房屯狐狸皮。

    此时听金小梅也要盖棚子,王美兰笑道:“行啊,小梅,那我明天就开始张罗……”

    “妈,你先等会儿的。”听王美兰这么说,周建军紧忙拦着她,道:“你起那么大棚子,是能摆下了。但那晚上……你得接炉筒子吧?你还得扯线接灯泡吧?”

    正常来说,办喜事的话,头婚没有搁晚上办的。搁晚上办的,那都是二婚。

    但林区大多都是工人家庭,不可能白天都不上班,过来吃喜酒啊。

    所以在林区这边,除非是休息、放假,否则只要办席,一般都在晚上办。

    这样的话,要是摆两悠,就四点钟招待屯里屯亲。等到五点半以后,第二悠招待林场职工。

    虽然赵军结婚那天,已经临近三月末了,但晚上气温低,在棚子里吃饭就得取暖。

    整个炉子,接炉筒子充当暖气的话,那么大棚子整不好都得接二三十米的炉筒子!

    除了取暖,再就是得有亮,毕竟不能让客人摸黑吃啊。这时候虽说天长了一些,但五点以后屋里也黑了。

    那时候要想在棚子里吃饭,就得扯电线接灯泡。那么大棚子,电线也得二三十米长,还得分出来接一个个灯泡。

    这都是问题!

    可王美兰听了,却是满不在乎地笑道:“我不会不晚上吃吗?”

    “嗯?”周建军一怔,就听王美兰继续说道:“咱搁中午办,不就得了吗?”

    说到此处,王美兰抬手比划,道:“咱盖棚子,为了以后存皮张,那都得通风,都有窗户的。咱不镶玻璃,先扣个塑料布上。那上午一上阳光,里头得老暖和了……”

    “不是,不是。”听王美兰说的热闹,周建军却脸色大变,再一次拦下王美兰,道:“妈,你中午办,谁能来呀?都得上班呐?那第一天上班,谁也不能不上班,上咱家吃席呀!”

    周建军此话一出,赵春转头看向王美兰。

    人家周建军说的没错,就算你家上八百道菜,人家林场职工也都不能不上班,来你家吃席呀。

    “啧!”可听周建军的话,王美兰却是砸吧下嘴,然后摊开右手对周建军说:“建军,你先别说,你先听妈说。”

    周建军是个孝顺女婿,老丈母娘对他又好,所以周建军即便再有想法,此时也只能点头,表示自己洗耳恭听。

    “你看哈,建军。”王美兰对周建军道:“正常上班,林场是不是得供晌午饭?”

    “啊!”周建军点头,就听王美兰继续道:“那你看,你回去跟我亲家商量、商量。中午搁小火车给场子职工都送咱家来,在咱家吃是不是就给场子省顿饭了?”

    “哎?”周建军一愣,咔吧下眼睛,感觉王美兰说的似乎可行。

    “吃完了,这帮人再坐小火车回场子,是不是行?”王美兰又道:“顶多小火车烧煤花点儿钱呗?这钱要不行的话,妈出!”

    王美兰说到“妈出”俩字时,右手呈巴掌往外一挥,显得豪气十足。

    “那不用,妈。”周建军摆了下手,然后琢磨着说:“好像还真行,我回去跟我爸商量、商量。”

    听周建军这话,王美兰脸上露出笑容。一旁的赵春见状,挎住王美兰胳膊,笑道:“妈,你想这招行啊!”

    “那哪是妈想的啊。”王美兰笑道:“那是你张大哥想的,呵呵……”

    “哈哈哈……”王美兰乐,赵春也跟着乐。

    “二婶儿。”忽然,进屋的徐春燕打断了娘俩的傻笑。

    “咋的啦,燕儿?”王美兰问,徐春燕道:“我家房后木头,木板子啥的,都不老少呢,你要盖棚子啥的,就拿着使呗。”

    “行!”王美兰闻言点头,应了徐春燕一声后,转头看向周建军,说:“完了要是不够,建军呐……”

    “妈!”周建军摆了摆手,道:“那就别用我二嫂家的了,你到时候需要多少,你提前跟我说,我给你安排。”

    这边盖木棚子,多是用板子,不需要太粗的大料,这个难不住周建军。

    “看看!”王美兰笑着夸周建军,道:“还得是我姑爷。”

    周建军、赵春齐齐一笑,却听徐春燕又道:“二婶儿,咱这有料了,那工咋整啊?”

    “嗯?”王美兰被徐春燕问得一怔,紧接着又听徐春燕说:“我二叔、顺子他们都跑山呢,他们也不能给你干呐。”

    “他们不干,我找人干。”王美兰胸有成竹地说:“我找他二三十个人,咱家跟宝玉那院,用不上一天就都干完了。”

    “妈,你找屯子人啊?”赵春问,王美兰却摇了摇头,道:“不用他们。”

    自竞选妇女主任败给李如海,王美兰就知道这屯子大多数的人都对自己有看法。

    王美兰是个有脾气的人,从那以后,王美兰出去碰到大多数人,都只是点个头、打声招呼。而那些人碰着她,也是如此。

    不过从年前赵家开始收山货,永安屯人忽然对王美兰又热情起来。

    王美兰是个爽快人,比不少老爷们儿都豪气。但爽快归爽快、豪气归豪气,还是那句话,王美兰是个有脾气的人。

    所以当那些人又跟王美兰热情的时候,王美兰虽也表演的热情,但热情中又带着疏远。

    王美兰倒也不是生气,纯是不乐意搭理他们。

    听王美兰不准备找屯子人帮忙,赵春忙问:“妈,你不找屯子人,你找谁呀?”

    “那有的是人。”王美兰说这话的时候,一点都不虚。

    就在赵春、周建军纳闷时,徐春燕笑道:“春儿,这事儿你不用惦记。我二婶说句话,别说二三十人了,四五十人也没问题。”

    “啊?”赵春闻言,惊讶地看向王美兰,问道:“谁呀?妈,你找谁呀?”

    “西山屯那帮人。”王美兰道:“昨晚晚上我跟你爸说了,让他再打着野猪,把肉都留着。等明后天,我上那屯子张罗、张罗,谁过来给我搭棚子,我给他拿十斤野猪肉。”

    十斤野猪肉拿集上去卖,得三四块钱呢。不到一天的工,给三四块钱,而且搭棚子还不累,西山屯那帮盲流子乐不得的。

    其实这种事,不光王美兰愿意,永安屯也得有不少人愿意。

    可王美兰的想法就是,谁拥护我,我就让谁得好处。至于其他人,那就看着吧。

    “妈!”这时赵春问出一个关键的问题,道:“你上哪儿整那么些野猪肉去?”

    “你弟他们打去呗。”王美兰无所谓地一摆手,道:“要没那些野猪,不还有黑瞎子、大个子呢吗?”

    王美兰话音刚落,就听屋外的四条红狗叫了几声。

    王美兰转身往窗外一看,然后转回头对金小梅说:“小梅啊,江婶儿、孙姐她俩回来了。”

    “啊?”金小梅闻言,起身往窗外看了一眼,然后快步向屋外走去。

    很快就听到开门的动静,还有解孙氏的声音:“妹子,那三十斤牛肉,让我跟婶子都卖出去了!”

    “啊?”王美兰大吃一惊,问道:“咋地,姐?谁家有办事的?”

    今天有集,解孙氏就背着三十斤牛肉,和老太太去集上卖肉。

    本来王美兰不让她背那么多,但解孙氏不干。

    而让王美兰没想到的是,前天她亲自己去卖,也没卖上二十斤。可今天,解孙氏带了三十斤牛肉,竟然全都买了。

    解孙氏进屋,端起大茶缸子,“咕咚咕咚”灌了几大口水。

    等撂下茶缸,解孙氏把嘴一抹,问王美兰说:“妹子,你猜咱那牛肉都让谁买去了?”

    “让谁买去了?”王美兰问,解孙氏道:“西山屯那帮氓流子!”

    “啊?”不光王美兰惊讶,就连赵春、周建军也都大吃一惊。

    “氓流子买牛肉?”周建军诧异地道:“他们干啥呀?”

    “吃呗。”解孙氏笑道:“他们那边儿,现在家家都没菜了,完了就琢磨肉吃呢。”

    赵春、周建军:“……”

    这像话吗?林场职工家也没这样啊!

    “大姨,那……”周建军问解孙氏:“他们咋没存菜呀?”

    “存了。”解孙氏笑道:“春儿家的,你不知道啊?他们那菜,都让你老丈母娘买来了。”

    周建军:“……”(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整座大山都是我的猎场不错,请把《整座大山都是我的猎场》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整座大山都是我的猎场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